1. 难度:简单 | |
恩格斯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这说明 A.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B. 哲学的智慧是人们主观产生的 C. 哲学可以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D.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
2. 难度:简单 | |
我们的思想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 A.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B. 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 C. 物质存在是否依赖意识的问题 D. 物质和意识是否均是本原的问题
|
3. 难度:简单 | |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中国春秋时期《管子》一书中也提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他们的观点属于 A. 唯心主义观点 B.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 科学的物质观 D.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
4. 难度:中等 | |
南北朝时期范缜的《神灭论》指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从哲学上看,这一观点 A. 承认了物质和精神是相互决定的 B. 肯定了存在和思维是同时产生的 C. 肯定了物质是实体,是精神产生的基础,精神是物质实体的产物 D. 承认了物质依赖于意识
|
5. 难度:中等 | |
下列选项能够正确反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 ①存在就是被感知 ②人是机器,思想是人脑的特性 ③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A. ③→④→② B. ②→③→④ C. ③→②→④ D. ②→①→③
|
6. 难度:中等 | |
下列观点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①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②“理”是万物的主宰 ③吾心即是宇宙 ④万物起源于水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
7. 难度:简单 | |
“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被任何人创造的,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的,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列宁把赫拉克利特的这一思想评价为“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说明。这是因为赫拉克利特的思想 A. 把唯物主义根本观点与朴素辩证法思想结合在一起 B. 把唯物主义世界观与唯物主义方法论结合在一起 C. 对世界的看法既唯物又辩证,因而是科学的 D. 把辩证唯物主义根本观点与唯物辩证法根本观点结合在一起
|
8. 难度:简单 | |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曾预言引力波的存在。2016年2月,科学家宣布首次直接探测到了引力波,这是人类第一次能够“听”到宇宙的“声音”。这体现了 ①存在进步决定思维发展 ②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③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 ④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
9. 难度:简单 | |
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共产党的“看家本领”,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理论素养、应对复杂问题、掌握科学办法等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A. 能为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提供具体方法 B.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社会变革起决定作用 C. 是我国实现理论创新,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的现实基础 D. 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指导我们党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
|
10. 难度:简单 |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第一次实现了 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③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④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
11. 难度:中等 | |
马克思说:“哲学家并不像蘑菇那样是从地里冒出来的,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的最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这段话的哲学内涵是 A.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B. 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C.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D.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变革的思想结晶
|
12. 难度:中等 | |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了 A. 实践的观点 B. 革命的观点 C. 阶级的观点 D. 历史的观点
|
13. 难度:中等 | |
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受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①物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②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③物质具有可知性 ④物质是有生有灭的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
14. 难度:中等 | |
放眼世界,我们看到的是高山、河流、原野等物质具体形态。如果用辩证唯物主义眼光认识物质的唯一特性,正确的回答是 A. 可知性 B. 客观实在性 C. 永恒性 D. 矛盾同一性
|
15. 难度:中等 | |
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是 A. 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可以离开物质 B.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C.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D.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
16. 难度:中等 | |
“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A.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B.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 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D. 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
17. 难度:中等 | |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句话体现了 A. 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B. 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C. 自然界是客观,人无法认识 D.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
18. 难度:中等 | |
下列说法与“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所蕴含的哲学寓意一致的是 A. 心外无物 B.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C.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D. 对症下药,因地制宜
|
19. 难度:中等 | |
判断某种联系可否称为规律,关键是看这种联系是否是物质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下列属于规律的是 ①水往低处流 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③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④月亮绕地球转 ⑤红灯停,绿灯行 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③⑥ D. ①②③④⑤
|
20. 难度:简单 | |
北京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为了增加降水量,有关部门根据地形和气候特点,多次在北部山区成功实施人工降雨。这一事实说明,认识和改造世界必须 A. 创造规律,改造自然 B. 创造和利用客观规律 C. 创造条件,利用规律 D. 认识和改造客观规律
|
21. 难度:中等 | |
身体每况愈下的病人看着窗外的一棵树,树叶在秋风中一片一片地掉落下来。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此事,画了一片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看着这片始终没有掉落的树叶,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故事蕴含的哲理是 A. 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 B. 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C. 实践活动可以割断不利于人的联系 D. 意识对于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
22. 难度:中等 | |
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讲,就是要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某地在实践中对这“两座山”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二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三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认识过程 ①每一阶段的特点相同 ②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③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④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达到了更高境界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
23. 难度:中等 | |
下图漫画启示我们,意识具有 A. 计划性 B. 目的性 C. 自觉选择性 D. 主动创造性
|
24. 难度:中等 | |
下面漫画揭示的哲理是 A. 人的认识受主客体因素制约 B. 人的主观认识影响客观环境 C. 经实践检验的认识就是真理 D. 思想的高度决定认识的深度
|
25. 难度:中等 | |
30年来,解放思想孕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如果以此为主题筹办“我国改革开放35年成就展”你认为最切合主题的展览副标题是 A. 主观决定客观,实践产生理论 B. 量变决定质变,变化推动发展 C. 思想引领实践,改革促进发展 D. 系统决定要素,部分影响整体
|
26. 难度:简单 | |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说:“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请分析上述两种观点。
|
27. 难度:中等 | |
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党中央,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大胆探索实践。 (1)指出按律执政、按律建设、按律发展的哲学依据。 (2)加强党的建设、加强社会建设,促进人类社会共同发展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
28. 难度:中等 | |
北京市属于资源型缺水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300立方米,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 材料一:为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大力促进水资源节约,经北京市政府批准,自2014年5月1日起,上调北京市居民、非居民和特殊行业水价。其中,包括洗车业、纯净水业和洗浴业等在内的特殊行业用水价格大幅上调至每立方米160元。 材料二:业内专家认为,“除了供水成本普遍上涨,水资源费也有上调理由,对北京越来越稀缺的水资源,有必要投入更多力量进行保护和涵养,同时遏制低效用水甚至滥用水的现象。” 结合材料,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知识,说明北京市上调水资源费的理由。
|
29. 难度:简单 | |
材料: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疟疾是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流行病,而原有的抗疟药因为疟原虫产生抗药性而失效。屠呦呦和她的科研团队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通过大量实验、翻阅大量医书,并从《肘后备急方》青蒿“绞汁”服用的记载中获得灵感,不断改进提取方法,在经历190多次的提取失败后,采用低沸点的乙醚做材料,终于成功提取了青蒿素,由此开创了疟疾治疗的新途径,全球数亿人因为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 结合材料,说明青蒿素的研制过程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