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有人说,文化是知识;有人说,文化是艺术。《文化生活》所说的文化则是 A. 人类实践所创造的一切成果 B. 经济和政治以外的所有精神现象 C. 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D. 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之和
|
2. 难度:简单 | |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学习中国文化,全方位了解中国,中国也更加重视海外的中华文化传播,鼓励建立海外中华文化传播机构,并加以扶持引导,使中华文化“走出去”取得更大进展。材料体现了 ①文化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③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能为我国对外开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④文化是综合国力的基础,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
3. 难度:中等 | |
经济学家冯丹因认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依据对其理论的理解,你认为下列表述中合理的传导顺序为 ①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增加 ②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地位作用越来越突出 ③资本涌入,推动了文化产品的研发与生产 ④生产发展壮大,文化领域出现新兴的产业或部门 A. ①→②→③→④ B. ④→①→③→② C. ①→③→④→② D. ③→④→①→②
|
4. 难度:中等 | |
2018年3月2日,某墓迄今出土文物1万余件(套),包括青铜器、玉器、漆木器、陶瓷器、竹简等各类珍贵文物。众多文物形象再现了西汉时期高级贵族的奢华生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这些文物是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②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一定时代经济、政治发展的产物 ④反映特定时代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
5. 难度:中等 | |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涉及中国周边和沿线的几十个国家,他们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形态各不相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过程,是一个各参与国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前提下开展广泛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合作、政治互信合作,促进不同文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表明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 ②经济的全球化推动着不同文明的趋同化 ③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已融为一体 ④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日益相互交融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
6. 难度:中等 | |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这表明 ①优秀文化蕴含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形成向善向上的社会风尚 ②文化能够支撑、制约人们的行为 ③传统文化的熏陶是人们心灵的滋养 ④中华文化折射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传递人们的内心情怀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
7. 难度:中等 | |
唯有书香能致远。有力量的阅读对内能完善自己的人格,对外能推动社会的进步;阅读不仅可以熏陶我们的心灵,更能决定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材料告诉我们 ①培育和塑造健全人格离不开优秀文化的熏陶 ②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③文化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④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
8. 难度:简单 | |
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源头。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往往就会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的态度,为人处世的伦理。家风的好坏甚至影响或决定人的一生。这是因为 ①家风是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巨大物质力量 ②家风是个人成长中具有持久影响力的文化印记 ③家风总是以优良的家教家训等方式作为传播载体 ④家风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 A. ②③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④
|
9. 难度:中等 | |
那边“洪荒之力”的余温还未散去,这边“厉害了,我的哥”又集体刷屏。你也许要问,“‘厉害了,我的哥’是什么?”正在一头雾水时,微信、微博中已经出现“厉害了,我的国”“厉害了,word哥”等变体,而使用它们的不仅有朋友,还有媒体“大V”。这种现象佐证了 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②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③人的文化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④科学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
10. 难度:中等 | |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文章组织编写的《习近平用典》正在热销,其中习近平主席引用了《礼记•中庸》中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展望中法关系的未来。这告诉我们处理中法关系要 ①平等交流,充分吸收对方文化 ②求同存异,两种文化相互包容 ③增强自信,彰显文化优越地位 ④理解个性,互相尊重文化差异。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
11. 难度:中等 |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下列可以支持“教育强则国家强”这一观点的有 ①教育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决定 ②教育是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③教育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④教育是实现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
12. 难度:中等 | |
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八卷二十篇,是中华的“家训之祖”,有“篇篇药石,字字龟鉴”之誉。在《颜氏家训》的影响下,下起士庶,上至宰相,乃至帝王之家,多有自订的家训。梳理历史上的这些家训,可以 A. 引领中华文化走向伟大复兴 B. 保证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 C. 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养分 D. 使我们具备识别各种错误思潮的能力
|
13. 难度:中等 | |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说:“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这体现了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②民族虚无主义会迷失文化发展的方向 ③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④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源泉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
14. 难度:中等 | |
慕课(MOOC)是新近涌现出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它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发布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公开课程,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有力促进了现代教育的发展。慕课的出现及发展表明现代信息技术 ①具有选择、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②是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③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 ④使教育手段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
15. 难度:中等 | |
李克强总理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必须依靠创新支撑。国家重视科技创新的文化生活依据是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科技创新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②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科技创新有利于大众传媒手段更新 ③科技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④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科技的运用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
16. 难度:中等 | |
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的故事脱胎于《庄子·逍遥游》,其中的角色名称、想象构思,都取材于这部古典名作,甚至引入了《山海经》里的“神物”,是中国古典文化精髓的一次融合展现,这种创意思路无疑为国产作品的突围提供了有益借鉴。这表明 ①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②满足人民大众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③与现代流行文化融合是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④传播手段与传播形式的创新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前提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
17. 难度:中等 | |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清代尚美,近代尚善”。追寻几千年中国书法发展的轨迹,我们清晰地看到书法与社会同步,强烈地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这启示我们,文化创新 ①必须立足社会实践 ②要承袭传统文化 ③必须体现时代精神 ④要在继承基础上发展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
18. 难度:中等 | |
历史学家许悼云认为,历史上的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族群和文化的共同体,具有“因能容纳,而成其大;因能调试,而成其久”的精神特质。这一特质在文化上表现为 ①尊重和理解其他民族文化 ②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③对于外来文化的认同和推崇 ④对传统文化的承袭和保留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
19. 难度:中等 | |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春节期间,湖南岳阳楼景区游客如可背诵出《岳阳楼记》即可免费领取门票。一时间,景区内书声琅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景区回响。这个创意的意义在于 ①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②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③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④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
20. 难度:中等 | |
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上述材料说明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③中华文化异彩纷呈,内涵丰富 ④中华文化博采众长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
21. 难度:中等 | |
李克强总理在向英国智库发表演讲时说,包容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虽然东西方文明源头不同,但彼此都懂得和谐相处、包容互鉴的可贵。包容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因为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在于其包容性 ②包容是发展本民族文化和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需要 ③包容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和根本途径 ④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包容是文化创新的要求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
22. 难度:中等 | |
一个小儿醒目的站立在象征宗祠的屋顶下,这便是汉字的“字”。“字”的造字意图可以理解为,把新生命领到天地、祖先面前,通过某种命名仪式,希望他承担起沟通的使命。下列关于汉字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汉字是我国现阶段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②汉字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明标志 ③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④汉字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大众传媒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
23. 难度:中等 | |
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网络爆红。如果说该片有什么地方冲击了广大观众,那一定是凝结在器物上的一代又一代匠人的匠心,也就是“工匠精神”。这种精神的核心是一种信念或者说一种情怀,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 ①根源于多元化的大众文化,反映了人们的文化需求 ②凝聚着坚定踏实的精神,反映了民族的价值追求 ③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创造力的体现 ④激发了人们的爱岗敬业精神,是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
24. 难度:中等 | |
纪录片《航拍中国》以空中视点观看辽阔的国土,自然地理牵动人文历史,尽览锦绣中华,带给观众一个普通视角难以企及的视觉奇观。这些奇观或掩藏在人类无法通过陆路到达的区域,或被日常生活所遮蔽。该片播出后广受好评,增进了很多人对自己所生存的这片国土的热爱。《航拍中国》之所以广受好评,是因为 ①现代传媒极大地提升了中华自然与文化景观的魅力 现代传媒丰富和扩展了中华自然与文化景观的内涵 ③该纪录片蕴含的价值理念点燃了人们的爱国情怀 ④该纪录片以文化载体的形式全面再现了中华文化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
25. 难度:简单 | |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引用这句名言,强调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吸取经验教训。下列与这句名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一致的是 ①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②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③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④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
26. 难度:中等 | |
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候更需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和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可见,弘扬民族精神,必须 A. 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B. 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C. 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D. 与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
|
27. 难度:中等 | |
冀鲁豫精神是冀鲁豫边区的党和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结晶。它内涵丰富,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一样,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冀鲁豫精神 ①是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②拓展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③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
28. 难度:中等 | |
习近平、马英九在数百名中外媒体的瞩目下,双手紧紧握在一起,两岸领导人这一跨越66年的首次会面,对两岸关系未来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习近平发表致辞时表示,“海峡隔不断兄弟亲情”“我们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打断骨头连着筋”说明两岸关系剪不断理还乱,合作难上加难 ②“血浓于水”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贵和”思想 ③“兄弟亲情”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同胞兄弟”喻示两岸应加强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
29. 难度:中等 | |
中国人习惯于“一圈一圈向外递推”的“差序结构”,这使得同族、同乡、官场等“圈子文化”盛行。你的、我的、他的,每一个人都有很多圈子,小圏子,大圈子,圈圈相套,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化现象,形形色色的圈子就像一个“文化怪胎”恣意的舞动。材料意在强调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②经年累月形成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③对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 ④“圈子文化”容易滋生结党营私、党同伐异等丑恶现象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
30. 难度:中等 | |
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新编”的名著故事,中国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被篡改得面目全非。尽管这种书籍把无聊庸俗当作幽默有趣,但市场销量居然还不错。这说明 A. 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B.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文化生活带来可喜变化 C. 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引发了令人忧虑的观象 D. 经过恶搞的文学作品形式更加丰富,感染力更加强烈
|
31. 难度:中等 | |
据统计,我国国民每天花在电视上的时间为100分钟、上网为45分钟,而读书却不到15分钟。中国18—70周岁人群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明显偏低,仅为4.39本,而同期的数据为日本8.4本、美国9.7本、韩国11本。针对这种现象,要引领阅读吸引阅读,文化生产企业应该 ①承担社会责任,加强市场监管 ②关注不同群体需求,丰富图书品种 ③提高文化品位,打造文化精品 ④提高文化鉴赏水平,远离文化糟粕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
32. 难度:中等 | |
带着喜悦和希望的各大高校录取通知书因其特有内涵,而经常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清华大学的通知书内容告诫清华学生既要勤于思考、追求真理,又要关注现实、勇于担当;中国人民大学的通知书内容体现出人大学子既要争做国民表率,又要敢为社会栋梁……。这说明我国高校 ①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思想 ②积极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修养 ③把培育“四有”公民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④在文化多样性中弘扬文化主旋律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
33.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注重通过法律和政策向社会传导正确价值取向。 材料二: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全景展示了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在世界各地生长流变的历程,揭示了茶文化对世人精神世界的深远影响,播出后获得普遍赞誉。 该片秉持“中国视角,国际表达”的创作理念,通过中国的一片小小茶叶,将整个世界连接为一个整体。不论是云南景迈山上四年一次的茶祖节大祭,还是从浙江径山寺寻得宋茶精髓的日本茶道,还是自成一格的英国下午茶……茶在世界各地均形成了以当地文化为根基的“茶文化”。该片在带给观众有益的茶文化知识和启发的同时,也促进了各国茶文化的传播,世界各地的人们也分享了中国茶文化的魅力。 该片立足新时期文化发展要求,精心选取了60位“茶人茶事”,展示与茶相关的历史风云、人生追求。北京人刘驰前往格鲁吉亚寻访曾祖刘峻周种茶做茶的印迹,折射出中国茶光耀异国的历史;张天福老人不仅在半个多世纪前发明中国首台木质手推糅茶机、创办福建第一所茶叶科研所,在他身上做茶和做人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大学生曾亿馨迷恋上传统的茶道表演“龙行十八式”,终日苦练,为的是实现弘扬茶文化的梦想……片中的每一位茶人,都因茶而具有了不同精神世界,彰显了人性的朴素、高贵和美丽,给予观众“润物细无声”的感动和洗礼。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简述向社会传导正确价值取向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该纪录片是如何发挥文化传播功能促进茶文化发展的。
|
34.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节期间,外出旅游人数增多,微信红包拜年越来越盛行;清明期间,更多人不再回乡添土烧纸,网上祭奠越来越多……。对此,不少人由此感叹“节味儿淡了”。有人担忧,照此下去,中国传统节日的许多传统习俗将会消逝。 其实大可不必忧之。文化本质上拥有让人处变不惊的力量,不仅让我们依恋传统,也鼓励人们接受新的可能。就像春节、中秋团聚,返回家乡固然是极好的方式,但有些特殊工种春节离不开岗位,错峰返乡也依然情意浓浓。在城里工作的年轻人,也可把父母接进城,既能全家团聚,又能让父母感受一下“城里的月光”。选择在第三地旅游过年,一起看看世界,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天伦之乐?时代环境变了,文化形态也会相应改变。过去代表“节味儿”的某些形式,或许将离我们远去,但只要心在一起,就能找到新的“节味儿”取而代之,而不会留下情感或文化空缺。 材料二: 近年来,从网络作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到网络作品进入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络文学的崛起已势不可挡。网络文学凭借其大众性、互动性、即时性、娱乐性等特征吸引了庞大的作者群和读者群。 对于网络文学的崛起,传统作家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有恐惧者,有不屑者,也有包容者。而某权威媒体表示,当下重要的不是纠缠于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PK中哪方取胜,重要的是中国作家应该努力创作,拿出过硬的作品打动读者。因为,读者不会亏待他们喜欢的作家。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不必担忧“节味儿淡了”的理由。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角度看,你认为中国作家应该如何努力,拿出过硬的作品打动读者?
|
35.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健在的抗战老战士、老同志,抗战将领或其遗属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在南京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国家举行系列活动以弘扬抗战精神。同时,各地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主题,结合当地抗战历史,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主题教育活动。 材料二:绿色、内容安全、健康,是我们发展移动互联网必须坚持的方向。发展绿色移动互联网,利国利民。绿色移动互联网的建设,各类网站、手机软件运营商、移动客户端软件运营商等企业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仅仅依靠他们是远远不够的。 (1)“弘扬抗战精神可以提高中华民族的精气神”。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并结合材料一,对此观点进行分析说明。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请你从政府和消费者角度为绿色移动互联网建设提出几条合理化建议。
|
36.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继《百家讲坛》《见字如面》《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我在故宫修文物》之后,2017年新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共青团中央联合主办的大型演播室季播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邀请来自全国各地各个民族,各个行业,各个年龄,各个职业的一百余位诗词达人比赛对抗,带领全国电视观众,重温经典诗词,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诗词大会以攻擂比赛为形式,选手、学者嘉宾、主持人之间频繁互动,全程运用移动端推动节目多屏传播,实现节目播出时电视观众利用手机与场上观众同步答题,观众也可在网络互动社区讨论诗词,表达观点,增加节目的参与感。多媒体互动为全国观众奉献了一场精彩的“全民诗词文化盛宴”,收看诗词大会节目也成为了今春最流行的文化活动。 经典文化借助现代媒介才能够成为流行文化,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辨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