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困难 | |
哲学代表了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一种试图超越平凡的现实生活的渴望,一种试图解答那些凭借人类现有思维能力还不能解决问题的渴望,一种试图求得真善美获取智慧接近真理的渴望。这种渴望其实植根于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不管他是否懂哲学。这段话告诉我们 A. 哲学源于人的内心深处对超越平凡的强烈渴望 B. 哲学产生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C. 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解答世界奥秘的哲学 D. 哲学更关注梦想和未来而与现实生活保持距离
|
2. 难度:困难 | |
(题文)一位哲学家说:“没有幸福就没有德行。如果没有条件取得幸福,那就缺乏条件维持德行。德行和身体一样,需要饮食、衣服、阳光、空气和住居。如果缺乏生活上的必需品,那么也就缺乏道德上的必要性。”这一观点中 ①把一切幸福建立在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是不可取的和不现实的 ②强调了生活上的必需品对道德的决定作用,具有唯物主义倾向 ③夸大了人的道德品质和人的精神力量的作用,是唯心主义观点 ④把物质生活条件和维持德行的条件画上等号,具有形而上学性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
3. 难度:中等 | |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由此,报告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进一步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可见 ①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两者互为前提 ②人类社会的规律与自然界的规律是相同的 ③发展的理念是社会实践变革的先导 ④把握联系多样性有利于价值的创造性实现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
4. 难度:困难 | |
隐喻是一种“跨域映射”,即通过熟悉的、具象的、己知的领域来认知陌生的、抽象的、未知的领域。在经济话语中常常用“黑天鹅”比喻小概率但影响巨大的事件,用“灰犀牛”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借助动物来隐喻经济现象,是因为 ①动物形象是经济学家科研成果的来源 ②动物具象性有助于经济认知向本质深入 ③人能通过摹写动物来把握经济规律以造福人类 ④动物世界与经济领域间存在着某种相似性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
|
5. 难度:中等 | |
美感是审美主体对客体产生的美的感受与体验。人们的感受能力是不同的。罗丹有一句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这说明 A. 客体是否具有美的属性取决予主体的审美观念 B. 客体是否使主体产生美感取决于主体的审美标准 C. 主体审美观念影响其对客体之美的发现与评价 D. 主体美感的产生取决于客体是否具有美的属性
|
6. 难度:中等 | |
下列能够正确说明世界观和方法论之间关系的有 ①二者是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②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 ④世界观体现着方法论,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A. ①④ B. ①② C. ③④ D. ②③
|
7. 难度:中等 | |
关于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 ②它可以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 ③它可以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提供社会变革的政治保证 ④它可以动员和掌握广大人民群众,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
8. 难度:中等 | |
太阳不会因为你政治考试的失意,明天不再升起;月亮不会因为你对出卷老师的抱怨,今晚不再降落。这是基于 ①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②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 ③自然界的存在是不以意志为转移的 ④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
9. 难度:中等 | |
1863年1月10日,世界第一条地铁在伦敦正式建成并投入运营,这标志着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在世界上诞生。让人不曾想到的是,设计这条地铁的灵感竟然源自老鼠洞。材料表明 ①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②物质和意识是相互依赖的 ③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④意识是对客观对象的直观反映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
10. 难度:中等 | |
礼仪,是人类用餐和动物解决生理需要区分开来的关键。餐桌礼仪,不仅是怎么动筷子、使刀叉,衣着打扮是否得当、与宴会主人和同桌的客人如何交谈、如何敬酒、正确的入座和离席……以上每个细微的肢体语言都向周边的人透露着你的信息:身世背景、家教、性格、喜好、人品。在西方餐桌礼仪一直作为家庭教育的重点。由材料可知 ①文化素养的形成需要后天教化 ②文化交流和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③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因时而变 ④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
11. 难度:中等 | |
哈佛大学济学教授本杰明·弗里徳曼在《经济增长道德的意义》一书中指出,当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时候,一个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开放、包容、积极和乐观;当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甚至停滞之后,一个社会就会变得狭隘、排外、消极和悲观。由此可见 A. 经济发展程度决定文化发展方向 B. 文化发展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C. 文化的包容性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D. 一定的文化反映一定的经济状况
|
12. 难度:中等 | |
某些发达国家借助跨国公司,通过向世界各国输出产品、以产品为载体的文化和附加条件的科技等手段,在全球推行“软征服”,以达到影响或改变其他国家国民价值观的目的。该材料告诉我们 ①文化与经济、政政是相互交融的 ②世界多极化发展充满了矛盾斗争 ③必须警惕国际交往中的文化霸权主义 ④跨国公司促进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
13.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指出,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以推进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为着力点,改革机构设置,优化职能配置,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深化国务院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和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职能,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机构职能优化和调整,构建起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提高政府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国务院机构改革在党政机构改革的整体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运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
14. 难度:中等 | |
材料一习近平强调,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十三五”时期,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深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破解“三农”难题、增强创新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积极推选农业现代化,扎实做好脱贫开发工作,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让农业农村成为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材料二“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落实中央关于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有关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教育部要求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 “八年抗战”的说法在日常宣传及诸多影视剧中由来已久,“十四年抗战”这一说法也在建国初就出现并长期存在。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副部长支绍增表示,只说八年抗战,会把中共领导的东北抗联抗日排除在外,将民众自发抗战排除在外,也将抗战中涌现出的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英雄人物排除在外。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经盛鸿也表示,“九一八事变”不仅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者的开始,东北军民对抗战争的巨大付出应该得到重视,十四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可见,教育部要求在大中小学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有着广泛的民意基础和事实依据,是对历史的尊重。 (1)结合材料一,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分析如何破解“三农”发展难题? (2)结合材料二,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评析“针对‘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的争议,有人认为此次修改是对‘八年抗战’的否定”。
|
15.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7年8月25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推动制造强国建设、持续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座谈会。李克强强调,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要实现新型工业化,还是要靠做强中国制造。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制造业仍处在国际分工的中低端,这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中国制造2025”是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政府立足于国际产业变革大势,作出的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其根本目标在于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中国制造2025》提出,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结合材料,运用发展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怎样实现上述材料中确定的“三步走”的奋斗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