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困难 | |||||
小杰同学在复习铁生锈条件时知道,常温下,没有氧气,铁与水几乎不反应。老师告诉同学们,高温下,铁与水蒸气能反应生成一种常见的铁的氧化物和一种气体。小杰很好奇,设计如图所示实验探究铁粉与水蒸气反应后的产物。 (1)试管尾部放一团湿棉花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探究生成的气体是什么?用燃着的木条靠近肥皂泡,有爆鸣声,稍后有肥皂泡飘到空中。说明生成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____。 (3)探究试管中剩余固体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常见的铁的氧化物有FeO(黑色、没有磁性)、、。 (初步验证)试管中固体为黑色,能全部被磁铁吸引。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剩余固体是;猜想二剩余固体是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
(实验结论)铁和水蒸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与交流)该黑色固体不可能是,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
2. 难度:中等 | ||||||||||||||||
(2019大庆改编)某同学将打磨过的铝箔加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结果发现也有气泡产生,小组同学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 探究 1: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作出猜想) 猜想一:氧气; 猜想二:氢气; 猜想三:氮气。 其他同学认为猜想三是错误的,理由是_____。 (实验1)分别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Al和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如图实验。 (1)图①中实验反应一段时间后,观察到_____,则猜想一错误。 (2)图②中实验反应一段时间后的气体经验纯后在尖嘴处点火,观察到_____,则猜想二正确。 (3)若本实验所用试剂是在空气中敞口久置的氢氧化钠稀溶液,则观察不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其原因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探究2: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对产生气体的速率是否有影响? (查阅资料)常温下(20 ℃),氢氧化钠的溶解度约为109 g。 (实验2)经过讨论,小组同学对(实验1)中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2所示。 (1)改进后装置的优点是_____。 (2)同学们取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等质量、等表面积的铝反应,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如下:
经过四组实验对比,可得一般情况下,其他条件相同时,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越大,产生气体的速率越快。 (3)结合上述实验,你认为常温下,短时间内制取大量氢气最合适的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_____(保留整数)。 (拓展延伸)铝制品在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工业上_____(填“能”或“不能”)用铝罐盛放碱液。
|
3. 难度:中等 | ||||||||||||||||
(2019河北模拟)如图所示,超市的洗涤用品区域有一种叫做“污渍爆炸盐”的新型洗涤剂,能清除衣服上难以清洗的黄斑、血渍、奶渍等。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污渍爆炸盐”与水作用后的产物进行了探究。 (1)查阅资料:“污渍爆炸盐”的主要成分是过碳酸钠(Na2CO4),它是白色结晶颗粒,与水作用会产生碳酸盐和其他化合物。 (2)小明猜想其他化合物为: Ⅰ、NaOH;Ⅱ、H2O2;Ⅲ、NaOH和H2O2,小明作出以上猜想的理论依据是_____。 (3)实验设计:探究“污渍爆炸盐”水溶液的成分,完成下列表格。
(4)实验结论:猜想Ⅱ正确。 (5)小宇认为将步骤2中的氯化钙溶液改为氢氧化钙溶液也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他的想法_____(填“可行”或“不可行”),理由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6)反思评价:小组同学经讨论认为作为洗涤剂的“污渍爆炸盐”与水作用不可能生成氢氧化钠,因为氧氧化钠溶液有_____,会灼伤皮肤。
|
4. 难度:中等 | |
在探究盐的化学性质时,小明将硫酸铜溶液滴入碳酸钠溶液中,观察到有蓝绿色沉淀和气泡产生。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探究1: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讨论交流)小组同学经过讨论认为生成的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他们作出该结论的依据是________。 (实验验证)小明同学将反应产生的无色无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观察到_____,则说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探究2:蓝绿色沉淀是什么? (查阅资料)①硫酸铜溶液显酸性,碳酸钠溶液显碱性;②Cu(OH)2为蓝色沉淀,CuCO3为蓝绿色沉淀,且均不含结晶水;③Cu(OH)2、CuCO3受热易分解,且分解产物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氧化物。 (提出猜想)猜想一:蓝绿色沉淀是碳酸铜 猜想二:蓝绿色沉淀是碳酸铜和氢氧化铜 (设计实验)小华同学将硫酸铜与碳酸钠溶液混合后生成的沉淀过滤,将滤渣洗涤干净,再低温干燥,然后取样进行如图所示实验(部分夹持装置已略去)。观察到B中无水硫酸铜变为蓝色,说明分解产物中含有__;观察到C中___________,说明分解产物中含有二氧化碳。
(实验结论)根据上述实验,小组同学得出猜想二成立。 (讨论交流) (1)写出C中产生明显现象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2)上述实验中干燥滤渣时采用低温干燥,其原因是_____。 (反思提升)实验结束后,老师告诉小组同学,反应生成的蓝绿色沉淀实际是Cu2(OH)2CO3,与铜生锈产生的铜绿的主要成分相同,结合上述实验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铜生锈与空气中的氧气和________有关。
|
5. 难度:简单 | |
(2019张家口桥西区模拟)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时,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将足量的铝条加入到氯化铁溶液中,观察到铝条表面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有黑色固体生成。 问题一:产生了什么气体? (作出猜想)猜想一:可能是氧气;猜想二:可能是氢气;猜想三:可能是二氧化碳。 (交流讨论)大家思考后,—致认为猜想三不合理,其理由是_____。 (实验验证)验证猜想一:先用试管收集该气体,_____,则猜想一不成立。 验证猜想二:用尖嘴导管将气体导出并引燃,同时在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观察到_____,猜想二成立。 (继续探究)用pH试纸测得氯化铁溶液的pH约为2,说明氯化铁溶液中含有较多的氢离子。 (得出结论)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问题二:黑色固体是什么物质? (作出猜想)大家一致认为是_____。 (实验验证)他们将反应后的液体过滤、烘干,分离出黑色固体。将黑色固体置于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硫酸铜溶液,观察到_____,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拓展应用)请再用一种方法验证该黑色物质:_____。 (解释与结论)小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发现,过量的金属铝与氯化铁发生反应时溶液会由黄色变为浅绿色,并且在反应中生成该黑色物质和另一种化合物,进一步验证了大家的猜想是正确的。
|
6. 难度:困难 | |||||||||||||
某同学看到“制镁企业的消防器材不能使用CO2灭火器”的说法,不知是否属实,于是和小组同学一起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探究Ⅰ.二氧化碳的制备 因实验室暂时缺少大理石,于是小组同学从下列四种试剂中选择了两种来制取二氧化碳,他们选择的是________。 A. 碳酸钠固体 B. 木炭 C. 氯化钠固体 D. 稀硫酸 实验1: 小组同学根据所选试剂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并制取了所需的二氧化碳。他们所选装置的连接顺序是________(填写仪器接口的顺序)。 探究Ⅱ.探究镁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实验2:小组同学将点燃的镁条插入盛满CO2的集气瓶内。观察到:镁条继续剧烈燃烧,生成白色固体并有黑色物质附着于集气瓶内壁。 结论1:镁在二氧化碳中确实可以燃烧,“制镁企业的消防器材不能使用CO2灭火器”的说法是正确的。 (提出问题)镁与CO2反应的产物是什么呢? (作出猜想)小组同学根据元素守恒,判断白色固体是MgO,黑色固体可能有2种情况: (1)属于单质C (2)属于化合物MgC2 (查阅资料)(1)MgO+H2O Mg(OH)2,Mg(OH)2在热水中的溶解度增大 (2)MgC2+2H2O=== Mg(OH)2+C2H2↑ (3)Mg+2H2O Mg(OH)2+H2↑ 实验3:
结论2:镁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反思)通过本实验可知,金属镁着火时,可以采用的灭火方法是________(选填字母)。 A. 用水浇灭 B. 用CO2灭火 C. 用沙子灭火
|
7. 难度:简单 | |||||||||||||
(2019宜宾改编)浓硫酸与木炭在加热条件下可发生反应产生水和化学式为XO2型的气体。某化学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对XO2型气体的成分进行了实验探究。 (猜想) (1)根据反应物组成元素及生成物的化学式类型,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1:只有CO2; 猜想2:只有_____; 猜想3:CO2和SO2都有。 (查阅资料)①SO2和CO2的化学性质相似,亚硫酸盐和碳酸盐的化学性质相似;②将SO2、CO2气体分别通入下列溶液中产生的有关现象如下表:
③氯气溶于水时,一部分氯气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和盐酸。 (实验探究) 实验一: (2)将装置按甲→丙→(尾气处理)连接并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丙中溶液褪色,证明_____不成立(选填“猜想1”“猜想2”或“猜想3”)。 实验二: (3)将装置按甲→乙→(尾气处理)连接并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乙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根据此现象能否确定CO2的存在,理由是_____。 实验三: (4)将装置按甲→丙→丁→戊→乙→(尾气处理)连接并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丙、丁中溶液均褪色,戊中溶液颜色无变化,乙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①将反应后丁中溶液分成两等份分别置于两支试管中,并按如图2所示操作进行实验。根据图中实验现象可判断反应后丁中溶液存在的离子有_____。 ②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实验结论)(5)_____成立(选填“猜想1”“猜想2”或“猜想3”)。 (问题讨论)(6)在实验三中,若去掉装置戊,对实验结论是否有影响,请说明理由_____。
|
8. 难度:简单 | |
某兴趣小组同学在探究氢氧化钠的性质时做了如图两个实验。 实验过程中,该兴趣小组同学观察到A试管中的现象是_____,而B试管中观察不到明显现象。 (1)同学们对B试管中是否发生反应产生疑问,于是小玲同学取B试管中反应后的溶液向其中加入过量_____,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说明溶液中一定含有_____(填离子符号),即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2)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对A试管中无色溶液的成分感到好奇,作出以下猜想: 猜想1:Na2SO4 猜想2:Na2SO4、NaOH 猜想3:Na2SO4、CuSO4 (讨论分析)上述猜想中不合理的是_____。 (实验探究)同学们分别对该实验进行探究。 ①晓璐同学:取少量无色溶液加入试管中,向其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观察到_____,据此她认为猜想2成立。 ②小华同学:取少量无色溶液加入试管中,向其中加入氯化钡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她认为猜想1成立。请写出该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实验结论)通过上述两位同学的实验,同学们一致认为猜想2成立。 (反思评价) ①检验两种物质是否发生反应,可以通过检验理论生成物是否存在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②上述小华和晓璐两位同学的实验中有一个不合理,请指出并说明理由_____。
|
9. 难度:中等 | |
某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欲用生石灰制取氢氧化钠,他们将少量生石灰放入烧杯中,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碳酸钠溶液,充分反应后冷却、过滤、洗涤得到固体A和溶液B.请你与小组同学共同完成以下探究: 探究一:固体A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猜想1:只有CaCO3 猜想2:CaCO3和Ca(OH)2 猜想3:只有Ca(OH)2 (交流讨论)同学们经讨论分析后认为猜想3错误,理由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1)小华取少量固体A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当有气泡产生时,可以证明猜想1成立;但小组同学经讨论后,认为实验1不能证明猜想1正确,他们的理由是_____。 (实验2)小楠又取少量固体A于试管中,加水充分溶解,过滤后,向滤液中加入_____,观察到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可以证明猜想2正确。 综合上述实验,同学们最后确定了固体A的成分 探究二:溶液B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猜想1:Na2CO3和NaOH 猜想2:NaOH和Ca(OH)2 猜想3:NaOH (实验3)小霞同学取一定量的溶液B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入过量的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则判断出猜想1不正确,该实验过程中加入过量稀盐酸的原因是_____。 (实验4)小芳设计了自己的实验证明猜想2正确,则她进行的实验及现象为_____。 (反思交流)(1)结合对固体成分的探究,同学们讨论后认为不用做实验就能确定猜想2正确,理由是_____。 (2)该小组同学向溶液B中继续滴加适量的_____(填化学式)溶液,至不再产生白色沉淀为止,过滤,将滤液蒸发,冷却结晶,可制得纯净的氢氧化钠固体。
|
10. 难度:简单 | |||||||||||
某化学活动小组在一次探究复分解反应的实验活动中,选取了下表中四种化合物的溶液相互反应,它们之间能发生反应但无明显现象的是_____。
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将废液倒入废液缸中。将废液缸内的物质过滤后,对滤液成分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小组同学经认真分析,推出废液中一定含有Na+、Cl-。欣欣同学按图示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溶液,发现溶液变红。 (提出问题)废液缸中的废液中还含有哪些离子? (猜想与假设) 猜想1:废液中还含有OH-、; 猜想2:废液中还含有OH-、Ba2+; 猜想3:废液中还含有; 猜想4:废液中还含有_____(填离子符号,下同)。 (实验探究)凡凡: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则废液中一定含有_____(填离子符号)。 元元:另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的氯化钡溶液,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再向上层清液中滴加_____,溶液变红,则猜想1成立。 (评价与交流)在实验探究环节中,加入的试剂均为足量,请你写出原因_____。
|
11. 难度:困难 | |
“侯氏制碱法”首先得到的是碳酸氢钠,然后将碳酸氢钠加热分解得到产品碳酸钠,碳酸氢钠溶于水时呈现弱碱性,此特性可使其作为食品制作过程中的膨松剂。小明家有包开启了的碳酸氢钠,久置在灶台上方,可能因受热而变质,小明和同学们为此展开了探究。 探究一:碳酸氢钠是否变质 (实验1)小明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水溶解后,向其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变为红色,说明碳酸氢钠已经变质。 (交流讨论)小刚认为该方案不合理,因为______。于是小刚进行了(实验2)的探究。 (实验2)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后再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观察到________,说明碳酸氢钠已经变质,该实验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探究二:碳酸氢钠是否完全变质 (实验3)小明将(实验2)中所得溶液进行过滤,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稀盐酸,观察到____,说明碳酸氢钠没有完全变质。 (反思交流)有同学认为,取一定量样品直接加热,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观察到________,也能得到同样的结论。加热过程中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目的是_____________。 (拓展应用)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可以用来制取二氧化碳,且反应较剧烈。下列装置适合用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
|
12. 难度:简单 | ||||||||||||
小明在帮老师整理实验室时,发现一瓶未密封的KOH固体,对其成分提出以下假设,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①KOH与NaOH的化学性质相似。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KOH变质的原因是____。 ②K2CO3溶液呈碱性,BaCl2溶液、KCl溶液呈中性。 (猜想假设)假设Ⅰ:只含KOH; 假设Ⅱ:含KOH和K2CO3; 假设Ⅲ:只含K2CO3 (进行实验)
(问题讨论)步骤(2)中加入过量BaCl2溶液的作用是_____。 (拓展应用)完全变质的KOH也有利用价值,从K2CO3的组成或性质看,这瓶变质的试剂在农业上的用途是______。
|
13. 难度:中等 | |
(2018邢台育才中学一模)某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夹持仪器省略),用锌粒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并还原氧化铜。 (实验1)小组同学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称取4.0 g氧化铜于装置C的硬质玻璃管中,并开始实验。 (1)装置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无水硫酸铜是白色粉末,当C中固体由黑色逐渐变为红色时,D中固体变为蓝色,此现象说明C装置中反应生成了_____(填写物质名称或化学式)。 (2)实验时,应先使A中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并在装置D的末端检验气体纯度,再点燃C处酒精灯。这样操作的原因是_____。 (提出问题)实验结束后,C中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一:Cu;猜想二:Cu和CuO。 (实验2)取出反应后C中固体,称量,质量_____(选填“>”“=”或“<”)3.2 g。得出结论:猜想二正确。 (实验3)为进一步证明(实验2)所得结论是否正确,小组同学用试管取少量C中反应后的固体,向其中滴加_____,振荡,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也得出结论:猜想二正确。 (交流反思)反应结束后,C中固体内还有氧化铜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加入的氧化铜没有完全反应;二是反应结束时操作不规范。反应结束时,会造成C中固体内有氧化铜的不规范操作是_____。
|
14. 难度:困难 | ||||||||||||||||||
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发现一瓶氢氧化钠溶液,瓶口有少量白色固体且玻璃瓶塞打不开,这一情况激起了他们浓厚的兴趣,于是展开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瓶口白色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查找资料]①玻璃中含有二氧化硅(SiO2),试剂瓶身经抛光处理,不易反应,而瓶口和玻璃塞上的磨砂将二氧化硅裸露出来; ②二氧化硅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 ③硅酸钠(Na2SiO3)是种白色固体,有很强的粘合性,可溶于水,溶液呈碱性;硅酸钠溶液能与强酸反应,如:;硅酸钠溶液能与氯化钙溶液反应:。 [作出猜想]白色固体的成分是:Ⅰ.硅酸钠; Ⅱ.硅酸钠和碳酸钠; Ⅲ.硅酸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实验探究]取一定量白色固体溶于适量水中形成样品溶液,分组进行如下实验并相互评价:
[反思交流] (1)第2组实验第一步中加入过量氯化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同学认为,第2组实验中不能用氢氧化钙溶液代替氯化钙落液,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氢氧化钠溶液必须密封保存,且试剂瓶只能用_____________塞。
|
15. 难度:困难 | |||||||||||||
糕点疏松剂的主要成分中含有碳酸氢钠,某化学兴趣小组对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进行探究。 (探究实验一)碳酸氢钠溶液的酸碱性:用玻璃棒蘸取碳酸氢钠溶液滴在pH试纸上并与____对比,读出其pH值约为10。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 (探究实验二)碳酸氢钠能否与酸反应:取少量固体放入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现象为___。结论:碳酸氢钠能与盐酸反应。 (探究实验三)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取一定量的碳酸氢钠放在铜片上加热,如图所示。 (1)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珠。 (2)充分加热后,将烧杯迅速倒转过来,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 振荡,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通过进一步实验来确定充分加热后的固体产物的成分。限选试剂及仪器:稀盐酸、氯化钙溶液、澄清石灰水、酚酞溶液、蒸馏水、试管、胶头滴管。
(4)请分析上述操作①中不能用澄清石灰水替代氯化钙溶液的理由_____。 (5)根据上述实验结论,写出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
|
16. 难度:中等 | |
小明发现铜质水龙头表面出现了一层绿色物质,小鹏和同学们特别好奇,决定对该绿色物质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铜长期暴露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表面有绿色物质生成,俗称铜绿,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化学式为Cu2(OH)2CO3。 探究一:铜在什么条件下会生锈 [提出猜想]同学们对空气中参与铜生锈的物质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①:O2 猜想②:H2O 猜想③:N2 [交流讨论]经过讨论后,同学们一致认为猜想______________不合理,请解释理由_____________。 [拓展提升]除上述猜想外,你认为参与铜生锈的物质可能还有_____________。 探究二:铜绿的化学性质 [实验1]小芳同学取一定量干燥的铜绿放在试管中隔绝空气加热,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绿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试管口有无色液滴生成,且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请你用化学方程式解释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_______________。 [实验2]小华同学另取一定量的铜绿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得出结论]根据小芳、小华同学的实验,同学们总结出铜绿的化学性质为:①铜绿受热易分解;②铜绿能与稀盐酸反应。 [反思交流]同学们从安全角度考虑,认为小芳同学在结束实验1时,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 [拓展应用]①小明发现不同地点收集的两个铜器(一个是纯铜做的,一个是表铜做的),纯铜器的铜绿比青铜器的少,他据此分析铜比纯铜易锈蚀,小明的分析是否全面?请你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 ②日常生活中为防止铜制品、铁制品的生锈,应保持其表面洁净和干燥;在金属表面涂保护层;镀一层不易生锈的金属;改变金属的组成和结构。
|
17. 难度:简单 | |
(2019河北模拟)参观溶洞后,同学们对洞中“石笋”的形成产生了兴趣。 (查阅资料) (1)溶洞中石灰岩(主要成分为碳酸钙)遇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会化合生成溶解性较大的碳酸氢钙[Ca(HCO3)2]。 (2)当碳酸氢钙受热时,会分解生成碳酸钙沉积在洞底,最终形成“石笋”。 (提出问题)碳酸钙真的能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吗? (进行实验)小明将图1所示①②装置连接进行实验,依据装置②中现象_____,得出碳酸钙能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结论。写出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交流讨论)小刚认为上述实验结论的得出不够严谨,还有可能是_____与碳酸钙反应。 (改进实验)小红设计了图2所示装置并按“M→_____→N”(选填“ab”或“ba”)的连接顺序与图1装置进行组合,再次进行了实验,证明了“碳酸钙能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图2中X溶液可以是_____(选填“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或“饱和氢氧化钠溶液”)。 (拓展应用) (1)水中含有较多碳酸氢钙时会导致水质偏硬,生活中利用_____操作可以便捷地降低水的硬度。 (2)当水中含有较多氯化钙时,在不改变水的酸碱度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加入适量_____(选填序号)来降低水的硬度。 A 食盐 B 蔗糖 C 纯碱 D 食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