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近年来穿越剧受到青少年的青睐。穿越时空,回到隋朝,你可能看到和听到 ①家住余杭的张兄坐船游大运河来到涿郡 ②寒门书生王某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 ③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成婚 ④东京商业区内,人们用交子购买生活用品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④
|
2. 难度:简单 | |
据史书记载,唐都长安的崇仁坊有修造乐器的商店;延寿坊有出售金银珠宝店;胜业坊有“以小车推蒸饼卖之”;永昌坊有茶肆;新昌坊有客舍。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农业生产发展 B.商业经济繁荣 C.对外贸易活跃 D.经济重心南移
|
3. 难度:简单 | |
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唐代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 B.科举制度就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 C.进士科是唐代普遍推崇的科目 D.科举制度激发了读书人的自信和热情,推动了唐代社会的发展
|
4. 难度:简单 | |
唐朝科举,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明经科的录取率约为十分之一,进士科的录取率约为六十分之一;科举出身的官员占全部官员的比例略多于十分之一。从材料中得到的信息是 ①科举制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 ②科举制是政府选官的主要来源 ③科举制选拔的标准是择优录取 ④科举考试基本年年进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
5. 难度:简单 | |
《射雕英雄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全真七子丘处机为两个孩子取名郭靖、杨康,目的是为了让他们勿忘国耻。“国耻”指 A.金灭北宋 B.辽灭北宋 C.辽灭金 D.蒙古灭南宋
|
6. 难度:简单 | |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该诗句是说唐太宗 A.善于用人 B.虚心纳谏 C.科举取士 D.勤政爱民
|
7. 难度:简单 | |
中国古代绘画成就斐然,下列画作中与其他三幅风格完全不同的是
|
8. 难度:简单 | |
某历史博物馆举办中国古代历史图片展,在某展厅出现了如下一组图片,请你为该展厅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名称 A.宋代商业繁荣 B.民族政权并立 C.宋代国家统一 D.宋代民族融合
|
9. 难度:简单 | |
归纳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和重要方法之一。辽、宋、夏、金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国家统一 B.民族政权并立 C.三国鼎立 D.和平共处
|
10. 难度:简单 | |
某电视剧摄制组根据剧情布置了一个苏轼的书房场景,其道具有四样,根据史实判断其中搞错的是: ①书桌上有写好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条幅 ②墙上挂有《宋、金对峙形势图》 ③书柜中有印制的书籍《三国演义》一本 ④接待客人的椅子是方形靠背椅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11. 难度:简单 | |
下列关于两宋时期少数民族首领和其所建立政权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A.阿保机——契丹 B.元昊——西夏 C.阿骨打——金 D.铁木真——辽
|
12. 难度:简单 | |
费正清、赖肖尔在《中国的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认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的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下面最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都城长安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 B.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C.郑和七下西洋 D.在广州设立十三行
|
13. 难度:简单 | |
以下关于经济重心南移的史实表述正确的是 ①宋初,北方人口仅100多万户,而南方人口有230多万户,是北方的两倍多 ②南宋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可见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重要粮仓 ③宋朝时,发明了新农具曲辕犁和筒车 ④北宋时,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③④
|
14. 难度:简单 | |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大一统的少数民族王朝。她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以下事件发生在元朝的是 ①建立了蒙古国 ②将西藏纳入行政版图 ③灭掉西夏政权 ④开凿了山东的会通河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
15. 难度:简单 | |
下列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蒙古政权的建立 ②定国号为元 ③定都大都 ④灭亡南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①③②④
|
16. 难度:简单 |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族(辽、西夏)“送礼”,(送礼)是宋朝的一个致命的弱点,他是游牧民入侵十分容易。“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世纪。”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送礼”指的是北宋统治者缴纳的岁币等 ②都是宋朝皇帝向两个游牧民族“送礼”并向游牧民族称臣 ③“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所以是其致命弱点之一 ④“送礼”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及贸易往来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17. 难度:简单 | |
下面是唐——元之间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其正确的演变顺序是 A.②③④① B.③④①② C.①②③④ D.①④③②
|
18. 难度:简单 | |
某同学举办主题为“多彩的城市生活”图文展览。“闲听瓦内讲评书,粉怪传奇胜翻读。打诨烟花皆悦众,全凭利口誉京都”。这首诗与下列哪一幅图片搭配在一起最合适
|
19. 难度:简单 | |
如果评选10~13世纪世界百强行业的话,宋朝领列榜首的行业应该是 A.种植业 B.丝织业 C.造船业 D.棉纺业
|
20. 难度:简单 | |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史学巨著。下列对该著作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由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 C.记载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的历史 D.有助于后人“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
21. 难度:简单 | |
判断题,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 (1)隋朝开挖了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的大运河;元世祖时开凿了两段新运河,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大都。 (2)唐玄宗统治时期,任用贤才房玄龄和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 (3)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4)世界闻名的宋代名瓷——“冰裂纹”瓷器,产自著名瓷都江西景德镇的官窑之中。 (5)“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日曛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洲。”根据诗歌内容,据此判断作者生活的历史时期应是南宋与辽、西夏对峙的时期。 (6)抗金名将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成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民族英雄。
|
22. 难度:简单 | |
填空题。 (1) 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隋唐时期开凿的 石窟艺术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2)唐代文化成就突出,有“诗圣”美誉的诗人是 ;画技高超,被称为“画圣”的是 。 (3)女性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励精图治,使唐朝的国力不断增强;两宋之交的女词人 ,风格清新,感情真挚,在宋朝词坛中独树一帜。
|
23. 难度:简单 | |
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她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 材料二: 材料三: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1)材料一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开元时期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谁?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他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 (2)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有何用途? (3)材料三的的这位“伟大僧人”是谁?他的一生与佛学密不可分,他“求知”的最高佛学学府和为后世留下的佛学经典著作分别是什么?
|
24. 难度:简单 | |
材料一:唐太宗说:“目占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形成割据分裂局面。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以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 ——《历史创新能力培养》 材料三: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阁下:共尊诚信,虔奉欢盟,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只令三司搬差人送至雄州交割。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采取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图一与图二分别属于“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发展模式”的哪一种模式? (3)材料三中的“誓书”历史上称为什么?说说此“誓书”签订后对宋辽关系的影响? (4)结合材料,说说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对现在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
|
25. 难度:简单 | |
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宋代时期,中外交往主要依靠海路,那时海外贸易兴盛,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收入颇丰,以至于宋高宗说:“司舶之利最厚,若措施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材料三: 材料四: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就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瓦子中国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许多穷苦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踢球的,等等,令人眼花缭乱。…… 一一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中为鼓励海外贸易,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什么机构加以管理? (3)材料三中交子最早出现于北宋哪一地区?这三幅图片共同反映了两宋时期哪一行业的发展状况? (4)依据材料四,概括宋代市民生活的特点并指出其出现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