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河南省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历史第一次质量分析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据清通州(今南通)人刘长华《梓里述闻》记载,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国舰队侵入长江以后,一直开到南京。军舰来往于南通江面时,当地人惟恐英军登陆,纷纷下乡避难。该记载反映的侵略战争是(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详细信息
2. 难度:困难

观察下表,导致表中税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843年前后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变化表

A. 通商口岸的开放    B. 自然经济的破产    C. 纺织工业的发展    D. 协定关税的影响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据有关资料统计,从1840年开始清朝财政状况急转直下,此后10年间,仅例外支出即达8000万两白银。清朝财政状况出现恶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军费开支、战争赔款    B. 减收工商税

C. 大量进口工业品    D. 茶叶、棉花等滞销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法国历史学家布立赛在某书的序言中写道:“这里几乎一片废墟,与其说是公园,不如说更像一片苍凉的空地。……想到欧洲人尤其是法国人和英国人犯下如此大罪,我怒火中烧,握紧了双拳。想到法国人也是罪魁祸首之一,不禁觉得自己也不免有罪。”让作者“觉得自己也不免有罪”的历史事件是( )

A. 割占香港岛    B. 火烧圆明园    C. 旅顺大屠杀    D. 南京大屠杀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马克思说:“俄国不花费一分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参战国(从中国)得到更多的好处。这句话是指俄国在侵华期间( )

A. 取得协定关税特权    B. 掠夺圆明园大量珍宝

C. 获取中国大量赔款    D. 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洪秀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厚的一笔是因为( )

A. 领导虎门销烟    B. 抗击洋枪队    C. 火烧圆明园    D. 领导太平天国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20161月,经我国考古专家考证鉴定,在辽宁丹东附近海域发现的一艘沉船就是北洋舰队的致远舰。这一考古成就可直接用于研究( )

A. 黄海大战    B. 辽东战役    C. 威海卫战役    D. 廊坊之战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变法通议》是梁启超阐述维新变法理论的主要著作。书中说“变法之本,在于人才,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认为要推行维新变法,从根本上说要改革 ( )

A. 教育制度    B. 科举制度    C. 文化制度    D. 政治制度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下图是漫画《枪矛并用》,它可以帮助理解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鸦片战争    D. 太平天国运动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并推行“百日维新”的是(  )

A. 咸丰帝    B. 慈禧太后    C. 宣统帝    D. 光绪帝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1300多万两,美国旗昌行因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并。这反映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 )

A. 完全无力与外国企业抗衡    B. 实现了富国强兵目的

C. 完全掌握了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D. 部分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这反映出义和团的主要斗争目标是( )

A. 清政府    B.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C. 资产阶级    D. 汉族地主武装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历史图片浓缩了丰富的史实,下列对下图的解读错误的是  ( )

A. 缺乏条件没有实施

B. 由洪仁玕制定的建国方案

C. 提出向西方学习

D. 规定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1902年,在北京郊区的一个农家院落内,一位祖籍香港岛、1880年移居台湾、1897又移居北京东交民巷,一年前被驱逐到此的历尽苦难的75岁老人,在给儿孙讲述自己60年来的经历。老人说自己这60年来的颠沛流离,跟几个不平等条约有关。请你想一想:

(1)老人一生流离失所,受尽苦难可能与哪三个不平等条约哪项规定有关?

(2)这三个不平等条约分别对近代中国造成了什么严重后果?

(3)导致近代中国人民饱受屈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给我们哪些启示?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李鸿章正是在上海战场亲眼目睹了西洋火器的威力后,才从一个传统的中国士人,转变为西方技术的终身信徒。他在寄给老师曾国藩的信函中自信地写道:“炮力所穿,无孔不入……西洋炸炮,战守攻具,天下无敌”。   

——《外国人评点李鸿章》

材料二:李鸿章办了多年洋务之后,在给曾国藩的信中写道:“惟中国政体,官与民、内与外均难合一……抑实不如日本。”后来,曾为洋务运动旗帜的江南制造总局,被日军侵占,更名为“三菱重工株式会社江南造船所”。   

——《外国人评点李鸿章》

(1)概括材料一,指出李鸿章学习西方技术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举两例说明洋务派是如何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

(2)从材料二中分析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化角度简要评价李鸿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