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7年秋人教(部编版2016)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 三国鼎立练习(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曹操在诗歌《蒿里行》中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他描写的这一凄惨景象出现在 (  )

A. 东汉初年    B. 东汉末年    C. 三国时期    D. 两晋时期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纵论三国天下大事,细品英雄成败得失。追忆三国历史,曹操率领了以下哪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A. 赤壁之战

B. 牧野之战

C. 巨鹿之战

D. 官渡之战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这次战役是

A. 长平之战

B. 巨鹿之战

C. 赤壁之战

D. 官渡之战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这首诗描述的是

A. 官渡之战

B. 赤壁之战

C. 淝水之战

D. 巨鹿之战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共同点

都发生在东汉末年  交战双方都有曹操的军队  结局都是以少胜多  都促进三国鼎立形成

A. ②③④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历史课上,同学们讲述的“三国故事”中,你认为符合史实的说法是

A. 官渡之战中曹操战败逃往北方

B. 孙刘联军火烧赤壁、大败曹操

C. 曹操建立魏国

D. 周瑜三顾茅庐请诸葛亮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2年三国局势的是

A.     B.

C.     D.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南京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六朝古都、十代都会。下列曾以此为都城的是

A. 吴国

B. 西汉

C. 魏国

D. 蜀国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三国演义》是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是以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而写的长篇小说。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的标志性事件是(   )

A208年,赤壁之战        B.220年,曹丕称帝

C.221年,刘备称帝        D222年,孙权称王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台湾,加强了台湾和内地的联系。当时的台湾被称作

A. 台湾

B. 夷洲

C. 琉球

D. 柴桑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一位同学参加江苏卫视《一站到底》节目网上答题,他回答的题目是: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正确的是(     

A.战乱频繁,社会经济没有任何发展

B.封建国家的分裂推动了社会进步

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一句句豪迈的诗词,一首首经典的名篇。从古时起,人们就开始对“诸侯割据,群雄争霸”的三国时代常常追思。阅读下列有关三国的诗词,回答问题。

材料一“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公元207年)

材料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材料一中曹操的“壮心”指的是什么?此诗表达了他怎样的心情?

(2)曹操最大的功绩是什么?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的功绩?

(3)材料二中的“三国”是指哪三个政权?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次著名的战役有关?这一战役爆发前,曹操已基本统一了北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的战役是什么?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南阳武侯祠对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材料二杜甫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1)材料一中“东和北拒”“水面偏能用火攻”分别指什么?

(2)两则材料都与哪位人物有关?材料中融入了哪些典故?

(3)在材料中找出最能概括他功劳的一句话。请你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他的高尚品质。(或写一句与他相关的诗句)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