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江西省高安市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公元6世纪80年代,中国重归统一时的皇帝是

A. 隋文帝    B. 唐太宗    C. 武则天    D. 唐玄宗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开元初,四方丰稔(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齐纨鲁缟车班班”,材料中直接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前期(    )

A. 农业发展    B. 政治清明    C. 商业活跃    D. 经济繁荣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吐蕃赞普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下列史实中能够说明“唐蕃一家”的是(    )

A. 文成公主入藏    B. 唐太宗设立管理西域的机构

C. 唐玄宗册封回鹘首领    D. 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如果把“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的主题是(   )

A. 国家的产生和统一    B.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C.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 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随着宋代商业活动的发展,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    )

A. 五铢钱    B. 瓦子    C. 交子    D. 会子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苏湖熟,天下足”这一谚语反映出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全国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于(    )

A. 三国时期    B. 隋唐时期    C. 南宋时期    D. 明清时期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唐朝手工业发达,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被称为世界工艺珍品的是

A. 青花瓷

B. 冰裂纹瓷器

C. 唐三彩

D. 白瓷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麦迪森写道:“早在公元10世纪时,中国人均收入就已经是世界经济中的领先国家,而且这个地位一直持续到15世纪。”这期间,被金灭亡的汉族政权是(    )

A. 辽朝    B. 北宋    C. 西夏    D. 南宋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题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  )

A. 宋辽对抗    B. 南宋与金对峙

C. 宋夏和议    D. 北宋与金对峙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店铺林立,买卖昼夜不绝。瓦舍勾栏,终日喧嚣不已。这种热闹的城市生活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

A. 南朝    B. 隋朝    C. 唐朝    D. 宋朝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归纳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哪项属于辽、宋、夏、金时期的阶段特征(    )

A. 统一国家的建立    B.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 繁荣与开放    D. 民族政权并立与经济重心南移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天堂》这首歌曲深情表达了蒙古族歌手腾格尔对家乡的赞美。历史上蒙古族曾经建立了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元王朝,其建立者是(    )

A. 成吉思汗    B. 忽必烈    C. 努尔哈赤    D. 阿保机

 

二、判断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宋真宗时期,北宋与辽签订檀渊之盟。此后之间保持了和平的局面。(    )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有辽、夏、金、元。(    )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隋炀帝时期,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以长安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的大运河。(    )

 

三、综合题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材料一:杜甫的《忆昔》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是一以贯之的信条,也是社会各阶层共同推崇的道德风尚和消费观念。

——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材料一是对我国历史上哪个盛世的描述?

(2)请你从唐朝历史中,列举出一位崇尚节俭、力戒奢侈的皇帝。

(3)除统治者节俭外,我国古代“盛世”形成的原因还有哪些?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材料一 唐代中国,是世界文化的重心,是世界历史演进的总动脉。融合域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他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摘自《中外文化交流史》(王介南)

材料二  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

材料三  海上丝绸之路,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位于中国福建省……市。早在汉朝时已开始海上对外交往,两宋年间,由于游牧民族盘据华北地方导致丝路断流,令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更加蓬勃。

——维基百科

(1)列举材料二中“他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把唐文化传播四方”的史实各一例。你认为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结合材料二,说明唐朝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

(3)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宋朝因从事海外贸易而闻名世界的两大商港。宋朝为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的港口设立的管理机构是?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从此,门第不高的读本人,可以凭才学做官。唐朝时科举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最重要,武则天时又推行了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宋朝时考试内容重经义,大幅扩大进士录取名额。明清时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卷的文体必须分为八个部分,被称为“八股文”。

——摘编自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等

材料二:由于文官制度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的驱使,以及中国科举考试的示范,西方国家在19世纪前后纷纷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该考试制度吸取了科举制的合理内核,而舍弃了科举考试空疏无用的经典内容。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材料三  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1)根据材料一,简要梳理中国科举制的主要发展历程。

朝代

发展概况

A          

设置进士科

唐朝

进士、明经最重要;B           、武举开始;重诗赋

宋朝

重经义;扩大进士录取名额

明清

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卷文体是八股文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吸取了中国科举制的哪些“合理内核”?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

(4)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我们该如何客观对待中国科举制?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