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一唐代诗人皮日休有诗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此河”的中心点是( ) A. 余杭 B. 涿郡 C. 洛阳 D. 长安
|
2. 难度:简单 | |
科举制是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重要制度,科举制正式形成于( ) A. 隋文帝时 B. 隋炀帝时 C. 唐太宗时 D. 唐玄宗时
|
3. 难度:简单 | |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唐朝灭亡以后进入的分裂时期是( ) A. 春秋战国时期 B. 魏晋南北朝时期 C. 辽宋夏金时期 D. 五代十国时期
|
4. 难度:简单 | |
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其目的是( ) A. 提高行政效率 B. 扩大统治基础 C. 加强君主权力 D. 避免藩王割据
|
5. 难度:中等 | |
(题文)“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是大家所熟知的历史典故。这些典故与下列哪个人物有关 A. 唐高祖 B. 宋太祖 C. 唐太宗 D. 宋高宗
|
6. 难度:中等 | |
明代的读书人张清,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以下备考措施中,哪一事情是他考前必须要做的 A. 吟诗作赋 B. 苦背四书五经 C. 研究《四库全书》 D. 阅读“四大名著”
|
7. 难度:简单 | |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对外友好往来,出现了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壮举。其船队最远到达( ) A. 印度洋沿岸和红海沿岸 B. 非洲东海岸和印度洋沿岸 C.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 榜葛剌区域和红海沿岸
|
8. 难度:简单 | |
“丝绸之路”“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展示的学习主题是 A. 弘扬佛法 B. 民族融合 C. 中外交往 D. 开发南洋
|
9. 难度:简单 | |
(题文)“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于( ) A. 隋唐 B. 南宋 C. 元朝 D. 明清
|
10. 难度:中等 | |
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下列事件中,能反映这一优良传统的是 A. 岳飞抗金 B. 土尔扈特部返回新疆 C. 戚继光抗倭 D. 设置台湾府
|
11. 难度:简单 | |
(题文)万里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创造力的象征,是世界奇迹。明代万里长城的东、西起止点是 A. 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B. 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 C. 东起辽东,西至临洮 D. 东起鸭绿江,西至山海关。
|
12. 难度:中等 | |
下列是我国古代著作,与作者对应正确的是 A. 宋应星——《农政全书》 B. 吴承恩——《西游记》 C. 施耐庵——《三国演义》 D. 洪昇——《牡丹亭》
|
13. 难度:中等 | |
(1)北宋前期,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___________ (2)宋代瓦子中圈出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_________ (3)关汉卿的代表作是_________ (4)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的是_________ (5)李时珍的药物学巨著_________ (6)导致唐朝由盛而衰的事件______
|
14. 难度:简单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基相李斯曰:“……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请守、对杂烧之。”帝曰:“可。”对于这一史实,中国史学家郭沫若先生说:”书籍被烧线,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素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材料二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材料三朱元璋重用读书人但又常怀戒心。一官员上书中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等语,朱元璋怀疑“光”与“秃”有关、“生”与“僧”请音,是讥讽他僧人出身,否认他为真命天子,因此诛杀该官员。乾隆时,翰林学士胡中藻有句诗日“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到后大发雷霆:“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胡中藻遂因一“浊”字被杀,并罪及师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这一史实”是历史上的什么事情?“帝”指谁?郭沫若先生认为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2)材料二中,汉武帝的具体做法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的是明清时期怎样的文化政策?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
15. 难度:中等 | |
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正在进行“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他们的活动,与他们共同去探究。 步骤一:史实举例 (1)简要举出唐朝和清朝统治者妥善处理民族关系的典型事例各一例。 步骤二:阅读探究 材料一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远方时有至者…… ——《明史·郑和传》 材料二 乾隆时期,闽浙总督杨庭璋在奏章中写道:“近来闽粤贸易,看船甚觉减少,即内地贩洋商船亦多停驾不开者。”在外番因能置买丝斤,运来之货日少,而内地所需洋货,价值亦日见增昂……中外均无裨益。” (2)材料一中“七奉使”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3)材料二奏折中外番“运来之货日少”是因为清朝实行了什么政策? 步骤三:学史感悟 (4)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对我们今天有怎样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