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河北省保定市2017-2018学年度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题文)“自西晋永嘉之乱,中国境内的分裂战乱达三百年之久,至此(  )再造统一之局,并下开李唐的盛世”。 “(   )”处应是

A. 隋文帝    B. 隋炀帝    C. 唐高祖    D. 唐太宗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他和魏征之间,一个虚怀博纳,从谏如流;一个直言极谏,面折廷诤,形成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君臣关系和政治风气”。“他”是(   )

A. 杨坚    B. 李渊    C. 李世民    D. 武则天

 

详细信息
3. 难度:困难

下列一组人物的相同之处不包括(   )

A. 都为唐朝的对外交往作出重要贡献

B. 都为完成使命历尽艰难困苦

C. 都具有顽强不屈的毅力、不折不挠的精神

D. 都在贞观年间出国游学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这一现象,与下列哪项制度的推行有关( )

A. 禅让制    B. 郡县制

C. 分封制    D. 科举制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美国学者谢弗在《唐代的外来文明》中说:“在唐朝统治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这说明唐朝(   )

A. 对外交往活跃    B. 国力世界第一    C. 控制了整个亚洲    D. 只与亚洲国家往来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盛唐的升平景象,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而下,爆发了大规模的动乱,唐朝从此走向衰落”。“大规模的动乱”主要是指(   )

A. 黄巢起义    B. 安史之乱    C. 杨国忠当权    D. 朱温建立后梁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学习隋唐史后,四位同学作了主题演讲,你认为能准确地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的是(  )

A. 文明初露曙光 B. 分裂走向统一

C. 繁荣与开放 D. 封建国家陷入危机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宰相赵普曾向宋太祖建议道,治理地方,要“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提出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在于(   )

A. 实现地方自治    B. 加强中央集权    C. 杜绝官员贪腐    D. 促进社会和谐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图中的货币分别为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契丹和西夏(     )

A. 都在同一区域建立的政权    B. 都是由同一民族建立的政权

C. 都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    D. 都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据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说,当时(北宋)中国的商品交换的价值,合计相当于1500万至1800万盎司黄金,折合成现在的价值,约合60亿至70亿美元。在这种情况下,金属货币已难以适应商品的巨额流通。这说明纸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金属货币的短缺

C.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D. 政府的强制发行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葛建雄主编的《中国人口史》指出,经过唐末五代的动乱,宋初全国人口只有三千五百四十万;此后的一百余年,人口迅速增长,到12世纪初进入峰值阶段,当时在北宋、辽、西夏、大理等范围内,总人口达到一亿四千万。宋朝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 人口大量南迁    B. 对外交往频繁    C. 农业发展迅速    D. 民族关系和睦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激发了全民学习研究古诗词文化的热情、某班诗词比赛中有这样一道题目:“特点:豪放风格;成就:文学家、书法家;经典名旬: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符合题目要求的词人是(    )

A. 苏轼    B. 李清照    C. 岳飞    D. 辛弃疾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据有关资料统计,(   )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点9.56%,湖广行省占6.97%。 (   )处应当填写

A. 秦朝    B. 汉朝    C. 宋朝    D. 元朝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金史》有“声如雷震,……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的战争场景描绘,对此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战争场面惨烈 B. 火药已应用于军事战争

C. 火药的使用改变了战争结局 D. 火药威力巨大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明史》载明成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命郑和等通使西洋。这一记载有助于我们探究郑和下西洋的(   )

A. 目的或动机    B. 经过或途径    C. 结果和意义    D. 特点或影响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戚继光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和江南的地理情况,创造了“鸳鸯阵”,以12人为一作战小组,长短兵器结合,协同作战,战斗力大为增强。由此可见,明朝能够取得抗倭斗争胜利的原因之一是(   )

A. 部队纪律严明    B. 百姓大力支援    C. 将领善于创新    D. 后勤补给充足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郑成功写信给荷兰殖民头目揆一说:“此地亦必归中国同一政府之管辖,事实证明隔海两边地区之居民皆系中国人。”郑成功所说的“此地”是指(   )

A. 香港    B. 台湾    C. 澳门    D. 新疆

 

详细信息
18. 难度:困难

(题文)19世纪上半叶,直隶宁津(今山东宁津)大柳镇统泰升杂货店兼营的轧花工场,雇佣工人一百多人。江宁(今南京)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广州佛山镇有经营棉布纺织业的工场2500家,从业人员超过5万,每一工场平均有20人。这充分表明

A. 清代已经出现较为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B. 清代新兴资产阶级已经取代地主阶级

C. 清政府曾暂时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 这种工场有效抵制了西方经济的侵略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文学作品往往折射出历史时代的烙印。下列文学作品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的是(    )

A. 《窦娥冤》    B. 《红楼梦》    C. 《西游记》    D. 《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长安的东市和西市,以及成中开阔地和指定剧场,中外艺人,表演戏剧,滑稽剧和其他娱乐节目,时髦妇女夸耀她们别出心裁的衣裳和发式。男人和女人,最喜欢的消遣之一是从波斯传来的马球,……从中亚各国以及日本、高丽来的使臣、商贾和香客,促进了人们对中国以外的世界的了解。来自这些遥远地区的物品——马匹、珠宝、乐器和织物——激起了宫廷和京城贵族无穷的兴趣。外来文化对中国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元朝大都的市场分布在城市的北部,主要集中在三处:一处叫羊角市;一处叫旧枢密院角市;一处叫斜街市,处在积水潭北岸。积水潭是当时南北大运河的终点,所以斜街市一带商业荟萃,是全城商业最繁荣的地方。世界各地的使节、商人、僧侣、旅行家络绎不绝地来到大都。大都的壮丽富庶闻名于当时整个世界。

——《中国历史七年经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的社会特点有哪些?

(2)据材料二概括,“南北大运河”的开通起来了怎样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唐朝长安和元朝大都闻名世界的相同原因是哪些?

 

详细信息
21. 难度:困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初期虽然还处在战争状态,但赵匡胤对开科取士却没有丝毫懈怠,建国当年便举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录取了19人;第二年考试,只录取了11人;此后数年,每榜进士大约都在10人左右,最少的乾德四年(966年)仅录取了6个人,可谓凤毛麟角。而唐、五代以来,每科进士都录取在二三十人上下。

材料二:开宝三年(970年),宋太祖命主持科举的礼部整理近十年以及后周乃至后汉的举子档案,统计一下,看历以15次考试全部终场还没有考中的究竟有多少人,礼部经过仔细核查,列出了以司马甫为首共计106人的名字。赵匡胤大笔一挥:这些人实在不易,统统赐本科进士出身。后来,在宋朝,这种进士有个专门的名称,叫做“恩科进士”。即皇帝开恩御赐的进士。

材料三:入宋以后,“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北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

(1)材料一中宋初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什么?材料一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宋太祖“大笔一挥”的目的。

(3)材料三反映了入宋以后出现了怎样的社会风气?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社会风气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

材料二:“乃命郑和……以次遍历西南洋诸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使之朝贡,有不服者则以兵慑之。”

——《明通鉴》

材料三: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郑和的船队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航海技术,能够准确地测定航区、航线和舱位,有效地利用季风、海流进行航行。

郑和的船队为保证航行时的协调一致,采用了多种通信手段,白天升起旗为号,夜间悬灯为号,遇到天气恶劣视野不良时,则用吹喇叭、敲锣打鼓的方式,整支船队……都在同一号令下进行。

——《中国历史》七下

(1)综合材料一、二,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二,明朝皇帝用什么方式达成其目的?

(3)椐材料三,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