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调研检测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中共中央颁布了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大力提倡“例行勤俭节约、严守廉洁从政”。古时候即有“居安思危、戒奢崇俭”的皇帝,他在魏征劝谏后,能身体力行、持之以恒,这位皇帝是(   )

A. 隋炀帝 B. 汉武帝 C. 唐太宗 D. 唐玄宗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丝绸之路”“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展示的学习主题是(  )

A. 弘扬佛法    B. 民族融台    C. 中外交往    D. 开发西洋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下面对隋朝特点的简短总结中,最为全面且符合实际的是(  )

A. 二世而亡    B. 节俭盛行    C. 经济繁荣    D. 短暂而繁荣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杜甫的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诗句反映了唐朝的( )

A. 经济繁荣    B. 政治清明

C. 对外开放    D. 文化昌盛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唐太宗曾说:“此木虽曲,得绳则直;为人君虽无道,受请柬则圣”有感于此,他(  )

A. 加强对外交往    B. 虚心纳谏    C. 重视农业    D. 科举选才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在唐朝许多国家派人到我国学习。在亚洲,受我国唐朝文化影响最为突出的国家是(  )

A. 天竺    B. 新罗    C. 日本    D. 波斯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过许多的政权,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做出了贡献。下列不属于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的是(  )

A. 元朝    B. 明朝    C. 清朝    D. 北魏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人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磨难和挫折,对于挫折我们必须乐观豁达,在我国唐诗中就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样的豪迈气概,这位诗人是(  )

A.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D. 王维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后人称她的词“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她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之美誉。她是(  )

A. 武则天    B. 黄道婆    C. 李清照    D. 蔡文姬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某同学搜集了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资料进行探究性学习。他探究的主题是(   )

A. 宋代繁荣辉煌的文学 B. 宋代领先世界的科技

C. 元代发达的对外贸易 D. 明代先进的航海技术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题文)明朝的“八股取士”和清朝大兴“文字狱”的根本目的是(  )

A. 防止人民反抗    B. 压制知识分子    C. 巩固封建统治    D. 统一思想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题文)郁达夫为某历史人物的祠堂题写了“拨云手指天心月,拔剑光寒倭寇胆”的对联。结合以下人物的突出事迹,他赞扬的是(  )

A. 岳飞    B. 郑和    C. 戚继光    D. 文天祥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万里长城从秦朝开始修建到明朝,历经几千年,至今屹立于中国大地。电视剧《霍元甲》的主题曲中有这样一句“万里长城永不倒”,这句话比喻(  )

A. 长城形制结构合理,工程坚固不倒

B. 历代君主常年据兵驻扎长城,比喻兵强不倒

C. 长城成为中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精神象征,比喻中华民族不倒

D. 长城沿线因贸易兴起了许多的城镇,比喻交往贸易不能断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下列哪一本书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 (  )

A. 《水经注》    B. 《史记》    C. 《天工开物》    D. 《本草纲目》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历史文物足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资料。下列文物对我们了解宋元海外贸易兴盛有帮助的是(  )

A.     B.     C.     D.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是北宋王安石的诗句。它隐含的科技发明是(  )

A. 造纸术    B. 印刷术    C. 指南针    D. 火药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清朝前期统治者盲目自大实行闭关政策,该政策主要表现在(  )

A. 限定通商口岸    B. 对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

C. 提高关税,抑制出口    D. 实行行商制度,垄断对外贸易,监视外国商人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我国古代发明中,直接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是(  )

①造纸术  ②印刷术  ③指南针  ④火药

A. ①③    B. ①②    C. ①④    D. ③④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了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6年,把国号后金改为清的是(  )

A. 元昊    B. 皇太极    C. 阿骨打    D. 阿保机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1644年,攻占北京,推翻明朝统治的农民军将领是(  )

A. 高迎祥    B. 李自成    C. 朱元璋    D. 黄巢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右图所示是唐朝农民创制的一种先进生产工具,唐朝农民用它

A. 灌溉田地

B. 耕种田地

C. 鼓风冶铁

D. 纺织丝绸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元代开始实行的行省制度,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失去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这一举措( )

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促进了边疆经济发展

C. 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

D. 抑制了民族交融趋向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如果你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南宋都城临安,你可能经历的事情有(  )

①经常吃鱼②桌子上摆着瓷器茶碗③中午吃占城稻米饭④与朋友一起蹴鞠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下列关于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A. 统治者贪图享乐    B. 残暴的统治    C. 大兴土木工程    D. 国家财政困难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与郑成功相关的事件是(  )

A. 平定葛尔丹叛乱    B. 抗击沙俄入侵    C. 收复台湾    D. 平定回部贵族叛乱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

A. 李时珍——《伤寒杂病论》

B. 吴承恩——《水浒传》.

C. 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长生般》

D. 清代艺术成就最高的小说——《红楼梦》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右边是某同学整理的大事表,这组大事集中说明了这一时期

A. 经济发展重心南移

B. 盛世局面下危机四伏

C. 抗击外国侵略战绩卓著

D.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秦汉时期一一中华文明的兴起

B.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 宋元时——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

D. 明清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了解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最有价值的文物是 ( )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题文)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中的人物统治期间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局面,写出他治理国家出现政治清明采取的措施。(写出两点即可)。

(2)图二中的历史人物结束了蒙古草原“没有逃避的地方,只有冲锋打仗”的历史,请问他是谁?他的后世子孙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的哪一封建王朝?

(3)图三中的人物建立了明朝。他在位时为了加强君权,采取了哪些措施?(写出两条即可)

(4)图四中的历史人物在位时取得了抗击沙俄军队的伟大胜利,写出战役的名称:写出这次战役双方签订条约的内容

 

详细信息
31. 难度:困难

方寸接纳世界,集邮博古今,邮票以方寸之地容纳了古往今来丰富多彩的历史。我们捧票读邮,就好像是在读一本历史画册,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地点……尽在眼前.观察下面两组邮票,回答问题。

(建筑群)

(文化篇)

(1)请你对图一、图二进行简单的介绍

(2)图三至图六分别取材于哪几部名著

(3)邮票所反映的名著能够问世的原因有哪些?(答出两方面即可)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请选择图中任意一位人物,对其事迹进行介绍

(2)图一、图三人物所处的朝代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3)以上三位人物有什么共同之处?我们应从他们身上学习什么精神和品质?

 

详细信息
33. 难度:简单

(题文)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的变化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目者,沿唐柬之旧,而稍变其试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

材料二  清朝乾隆帝时,朝臣胡中藻的诗句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了竞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祸及师友。

材料三  17世纪是中英两国发展的分水岭。英国选择了民主,而中国选择了专制;英国选择了海洋,而中国选择了陆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明朝科举考试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弊端。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历史现象?材料一、二体现了统治者怎样的意图?

(3)你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中国选择了陆地”?这些选择对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