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19世纪上半期,世界上最强的资本主义国家是( ) A. 英国 B. 法国 C. 美国 D. 俄国
|
2. 难度:困难 | |
(题文)下图是1820—1840年间,中国一项进口物品的统计图。请根据这一时段的历史知识作出判断,该物品指的是( ) A. 谷物 B. 棉纱 C. 鸦片 D. 茶叶
|
3. 难度:简单 | |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 ) A. 保护鸦片贸易 B. 割占中国领土 C. 打开中国市场 D. 争取外交平等
|
4. 难度:中等 | |
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有( ) ①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更加贫困 ②军队战斗力减弱 ③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激增 ④各级官僚贪污腐败更加严重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③④ D. ①②③④
|
5. 难度:中等 | |
道光帝接受林则徐严禁鸦片的主张,最根本的原因是 A. 害怕数十年后中原无御敌之兵,无充饷之银 B. 为了扭转对英贸易逆差 C. 林则徐上书言辞恳切 D. 为了维护广大百姓的利益
|
6. 难度:简单 | |
下图是某城市的一座雕塑:一双大手把一根烟枪折为两段。此雕塑是为了纪念1839年在这里发生的,一次轰轰烈烈的打击毒品走私的活动。此雕塑应该建在 A. 厦门 B. 虎门 C. 澳门 D. 江门
|
7. 难度:简单 | |
中央电视台每年以“感动”为标准评选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如果可以对历史人物进行评选,你认为1839年最有资格当选感动中国人物的是 A. 琦善 B. 林则徐 C. 陈化成 D. 关天培
|
8. 难度:简单 | |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关闭已久的大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得出此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 中国市场大门被打开 B. 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C. 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D.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
9. 难度:中等 | |
下边是某同学整理的《南京条约》资料卡片,卡片中表述错误的是条约的 A. 签订地点 B. 签订时间 C. 内容 D. 影响
|
10. 难度:简单 | |
“以史为鉴,勿忘国耻”是学习历史的目的之一,鸦片战争给我们的教训是( ) A. 鸦片必须严禁 B. 外交需要谋略 C. 落后就要挨打 D. 进行改革开放
|
11. 难度:简单 | |
《南京条约》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有( ) ①广州 ②天津弱 ③厦门 ④福州 ⑤南京 ⑥定海 ⑦宁波 ⑧上海 A. ①②③④⑤ B. ③④⑤⑦⑧ C. ④⑤⑥⑦⑧ D. ①③④⑦⑧
|
12. 难度:简单 | |
有专家说:“条约中有三项规定对中国的危害最大——核定关税、领事裁判权和最惠国待遇。中国人同意这些条款部分是出于权宜之计,部分是由于不懂国际法和国家主权概念。”“这些条款”出自 A. 《南京条约》及其附件《虎门条约》 B. 《望厦条约》 C. 《黄埔条约》 D. 《尼布楚条约》
|
13. 难度:简单 | |
成龙电影《十二生肖》精彩纷呈,票房大卖,遗失在海外的“圆明园”十二生肖中最后四个兽首终于回归祖国(电影剧情)。这些兽首铜像遗失于 A. 鸦片战争期间 B.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
14. 难度:中等 | |
1860年10月,侵略者火烧圆明园,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这个侵略者是指 A. 英国 B. 英法联军 C. 英美联军 D. 八国联军
|
15. 难度:中等 | |
1860年,北京居民有可能看到仓皇出逃的清朝皇帝是( ) A. 乾隆帝 B. 康熙帝 C. 道光帝 D. 咸丰帝。
|
16. 难度:简单 | |
在中国近代史上,我国受尽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其中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 A. 英国 B. 俄国 C. 美国 D. 日本
|
17. 难度:简单 | |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充当“帮凶”,且又单独“作案”的国家是( ) A. 英国 B. 法国 C. 俄国 D. 美国
|
18. 难度:中等 | |
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强迫清政府开放汉口、南京等10处通商口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的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爱珲条约》 D. 《北京条约》
|
19. 难度:困难 | |
洪秀全将基督教与中国的民间宗教相结合,创立了拜上帝会,其目的在于( ) A. 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人间天国 B. 打击西方列强,进行反帝斗争 C. 进行改朝换代,完成民主革命 D. 传播西方宗教,取代儒家学说
|
20. 难度:中等 | |
近代浙江慈溪一带流传着这样的民歌:“洋人好比一只鹰,黄毛高鼻绿眼睛。鹞鹰凶恶怕恶打,洋人怕的红毛军。”这里的“红毛军”指的是( ) A. 太平军 B. 湘军 C. 淮军 D. 新军
|
21. 难度:中等 | |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 A. 金田起义 B. 攻占长沙 C. 攻占南京 D. 永安建制
|
22. 难度:中等 | |
“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箕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这是1905年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 中的一首诗。这首诗不仅评价了太平天国的历史功绩,也体现了这伟大历史事件的悲壮。1853 年,太平天国起义军定都( ) A. 西安 B. 永安 C. 南京 D. 安庆
|
23. 难度:简单 | |
由美国人华尔参与组织的、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反动势力是( ) A. 英法联军 B. 洋枪队 C. 八国联军 D. 湘 军
|
24. 难度:简单 | |
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是在下列哪一事件之后 A. 金田起义 B. 永安建制 C. 定都天京 D. 天京事变
|
25. 难度:简单 | |
1853年,太平天国制定并颁布了建国纲领,该纲领规定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反映了农民获得土地、平均分配产品的愿望。这个纲领是 A. 《资政新篇》 B. 《海国图志》 C. 《四洲志》 D. 《天朝田亩制度》
|
26. 难度:简单 | |
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标志是( ) A. 北伐时期 B. 天京事变 C. 安庆陷落 D. 天京陷落
|
27. 难度:中等 | |
历史图片浓缩了丰富的史实,下列对下图的解读错误的是 A. 缺乏条件没有实施 B. 由洪仁干制定的建国方案 C. 探索中国独立道路 D. 规定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
28. 难度:中等 | |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者,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页。关于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的重大事件表述准确的是 A. 金田起义标志着初步建立政权 B. 天京事变标志着军事上进人全盛时期 C. 《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学习西方 D. 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
29. 难度:中等 | |
从下列两幅图片可以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领袖洪秀全( ) A. 农民阶级不能解决好内部团结 B. 一直保持着农民革命本色 C. 不能摆脱专制皇权体制的框框 D. 始终代表广大农民利益。
|
30. 难度:中等 | |
张华看到李丽手中拿着《金田起义》的图书,说:“你手中这本书描述的是林则徐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吧!”张华的说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
31. 难度:中等 | |||||||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发了疯似的”“只要中国人每年需用一顶棉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 (1)根据材料一,请你判断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为什么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材料二:
(2)请你辨析表格中的材料,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材料三:“一场绅士的洗劫,一把文明的大火,早夺去你的美丽,也在我的脸上,烙下了耻辱的印记。” (3)材料三中的“绅士”指谁?这一事件发生于哪一战争中? 材料四:恩格斯说:“不费一枪一弹,从中国夺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 (4)恩格斯所说的是哪一国家?它从中国夺走了多少土地? (5)通过上述史实的学习,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
32. 难度:中等 | |
阅读教材,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也。 材料三 “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 ——1905年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 (1)金田起义的农民领袖是谁? (2)材料中反映的是哪部文件的内容?为什么在当时没能真正实施? (3)导致这场运动最终失败的原因,除材料三中的“煮豆燃萁”之外,还有什么原因? (4)“莫将成败论英雄”,你如何评价太平天国运动?
|
33. 难度:中等 | |
材料论述题 1839年8月初,林则徐在广东收缴和销毁鸦片的消息传到了英国,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及鸦片贸易集团立刻发出一片战争喧嚣。他们纷纷致书英国政府,狂妄叫嚷:“中国方面的无理举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能轻易放过的”,“大不列颠现在极应以武力向中国要求‘恢复名誉’了”。有的甚至宣称:“我们向中国政府提出的要求,只有表现充分的武力,才能有希望得到。”9月30日,英国曼彻斯特与对华贸易有关的39家公司和厂商联合致函外交大臣巴麦尊,声称:“希望政府能利用这个机会,将对华贸易置于安全的、稳固的、永久的基础之上。”实际上,是要用侵略战争把中国变成英国资产阶级掠夺原料的基地和倾销商品的市场。接着,伦敦、利物浦、里兹、利斯特等大城市的有关厂商也大叫大喊,主张立即发动侵华战争。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1840-1919(第四版)》 请回答: (1)材料中英国发动的侵华战争是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