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陈旭麓先生所说的“这场战争”是指(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2. 难度:中等 | |
《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此项规定主要破坏了中国的 A. 司法主权 B. 贸易主权 C. 关税主权 D. 领土主权
|
3. 难度:中等 | |
1856年英国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是 A. 虎门销烟 B. “亚罗号事件” C. 马神甫事件 D. 天京事变
|
4. 难度:困难 | |
作为鸦片战争的胜利者,英国人很失望,因为通商口岸并没有带来所期望的贸易扩张。英方认为,唯一的解决办法是获得更多的租界。为此,英国( ) A. 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B. 在北京划定使馆界 C. 成立了“洋枪队” D. 在中国开设工厂
|
5. 难度:简单 | |
马克思说:俄国在战争中,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在中国获得的好处都要多。十九世纪中期,俄国在中国获得的主要“好处”是 A. 取得协定关税特权 B. 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C. 获取了中国大量赔款 D. 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
|
6. 难度:简单 | |
太平天国建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分配土地依据是 ( ) A. 人口 B. 成份 C. 性别 D. 地域
|
7. 难度:简单 | |
太平天国运动遭遇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农民战争都不曾有过的新情况,这个新情况是指 A. 中央军队与地方武装的联合围剿 B. 内部变乱导致分裂 C.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D. 敌人的长期封锁围
|
8. 难度:中等 | |
下列太平天国的活动中,能够与当时世界历史潮流同步的是( ) A.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B. 颁布《资政新篇》 C. 严惩外国侵略者 D. 反对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
|
9. 难度:中等 | |
后人曾用“甘棠”(惠政于民)比喻西征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并沿途栽树、造福百姓的左宗棠。左宗棠“西征捍卫国家领土主权”是指( ) A. 平息倭患 B.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C. 收复新疆 D. 抗击洋枪队
|
10. 难度:简单 | |
(题文)李鸿章说:“各口岸生意,已被洋人占尽,华官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力挟重资以倾夺,则须华商自立公司……收回洋人夺去之利。”这表明李鸿章兴办民用企业的主要意图是 A. 追随外国资本主义 B. 保护民族资本 C. 限制民族资本 D. 与洋人争夺国内市场
|
11. 难度:中等 | |
读“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北洋海军全军覆没的地点是在 A. A B. B C. C D. D
|
12. 难度:简单 | |
一位亲历甲午战争的洋人海员说:“(北洋舰队)如大树然,虫蛀入根,观其外特一小孔耳,岂知腹已半腐。”这一材料可用来说明清朝( ) A. 舰船数量的劣势 B. 洋务运动的贡献 C. 甲午战败的原因 D. 维新变法的成效
|
13. 难度:简单 | |
清末著名诗人丘逢甲在《春愁》中写道:“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诗中的“往事”指的是哪次战争的失败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中日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4. 难度:中等 | |
1899年美国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此照会反映出美国与帝国主义在侵华政策上的 A. 一致性 B. 矛盾 C. 繁荣中国 D. 治理好中国
|
15. 难度:简单 | |
1895年,在北京应试的各省举人1300多人,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由此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公车上书”的发生与下列哪一亊件直接有关 A.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B.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 《马关条约》的签订 D. 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
16. 难度:困难 | |
维新派与洋务派的根本区别是 A. 鼓励开矿 B. 改革教育制度 C. 改革政治制度 D. 抵制农民起义
|
17. 难度:中等 | |
“义和团运动兴起之前其口号是“反清复明”;兴起之后其口号是“扶清灭洋”,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B. 民族矛盾的尖锐 C. 顽固派支持义和团 D. 为减少运动的阻力
|
18. 难度:简单 | |
1949年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副武装昂首从东交民巷旧使馆区穿过以宣誓主权。自此,中国武装人员不得进入东交民巷的耻辱历史宣告结束。规定东交民巷不准中国人居住的不平等条约是 ( )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
19. 难度:简单 | |
孙中山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其中“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被阐发 为( )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主主义 D. 民生主义
|
20. 难度:简单 | |
某班同学拟举办辛亥革命系列纪念活动,活动的主题分别确立为“构想共和”“浴血共和”“缔造共和”“维护共和”。以“浴血共和”为主题的纪念活动最应该选择在 A. 东京 B. 武昌 C. 广州 D. 南京
|
21.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中华民国创建进程时间轴,发生在①处的是 A.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B. 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 C. 黄花岗起义 D. 中国同盟会成立
|
22.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清帝退位诏书》,这一实物资料充分佐证了辛亥革命推翻了( ) A. 资本主义 B. 封建制度 C. 封建帝制 D. 帝国主义
|
23. 难度:中等 | |
1913年春,宋教仁被杀手刺杀于上海火车站,经过调查杀害宋教仁的幕后黑手竟是袁世凯。“宋教仁案”从本质上反映了 A. 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之争 B. 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矛盾 C. 美日争夺中国的斗争 D. 国民党与北洋军阀的矛盾
|
24. 难度:中等 | |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陈独秀曾被人们称为“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他把“启蒙之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材料中的“启蒙之水”是指 A. 师夷长技 B. 实业救国 C. 民主科学 D. 救亡图存
|
25. 难度:中等 | |
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护国军力量强大 C. 没有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大力支持 D. 北洋军阀力量分裂
|
26. 难度:中等 | |
一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的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发刊词有这样两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作者“求变”主要针对 A. 思想观念 B. 军事技术 C. 经济组织 D. 教育制度
|
27. 难度:简单 | |
1920年秋开始,全国各学校一二年级的国文都改成了白话文,到1922年冬季,所有的文章课本一律废止。这与下列哪一事件的大力倡导有关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
28. 难度:简单 | |
1919年6月20日,来中国访问的美国思想家杜威在给女儿的信中说:“要使我们国家十几岁的学生领导人们在天安门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运动,并使各行各业的人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那是难以想象的。”杜威所述的这场运动的直接结果是( ) A. 取消了二十一条 B. 北洋政府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C. 中国共产党成立 D.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
29. 难度:中等 | |
谢觉哉在其《日记》中记载:“1921年6月29日:午后六时叔衡往上海,借行者润之,赴全国〇〇〇〇〇之招”。日记中的五个圆圈,谢觉哉后来解释说是“共产主义者”,当时他知道这是件大事,怕泄露,只能以圈代意.这里他怕泄露的“大事”是指 A. 五四运动 B. 中共一大 C. 遵义会议 D. 中共二大
|
30. 难度:中等 | |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推向顶峰的是 A. 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B.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C. 香港海员罢工 D. 青岛日资纱厂工人大罢工
|
31. 难度:中等 | |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列强的侵略使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2100万元;英商进口货物应缴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材料二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等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材料三 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重要;划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请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分别是哪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 (2)材料一、材料二的不平等条款中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3)分析材料一、材料二中的经济侵略手段各有什么侧重点? (4)材料三中哪一条款表明清政府已变成了“洋人的朝廷”?概括指出材料三所反映的不平等条约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产生的影响。 (5)综合上述三则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你有何感想?
|
32. 难度:中等 | |
青年学生是爱国的先锋。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上要求吞并青岛,管理山东切权利,就要成功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我们学界今天排队游行,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举了! ——摘编自《五四运动史》 材料二 五四运动的亲历者回忆说:“处于这个伟大时代,我的思想上不能不发生非常激烈的变化……改变过去革命的方法,必须依靠下层人民,必须走俄国人的道路,这种思想在我头脑中日益强烈,日益明确了。” ——摘编白《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由于在五四运动中亲眼看到工人阶级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一部分学生领袖便“出发往民间去”……与其说这是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不如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请回答: (1)据材料指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当时学界组织游行的目的是什么?据此指出,五四运动的核心精神。 (2)据材料二指出,五国运动亲历者找到的新革命方法是什么?这一新革命方法的得出是总结借鉴了哪些革命的经验教训? (3)据材料三指出,当时的学生领袖为何要到“民间去”?这一举动对中国革命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中的表现有哪些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