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清政府创办了一系列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这些工业创办于( ) A. 鸦片战争期间 B. 洋务运动期间 C. 戊戌变法期间 D. 新文化运动期间
|
2. 难度:简单 | |
“公车上书”的主要发起人是 ①严复 ②谭嗣同 ③康有为 ④梁启超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
|
3. 难度:简单 | |
一百多年前到北京参加应试的举人们以其惊人之举,展现了救亡图存的热情,使资产阶级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这一事件是( ) A. 兴中会的建立 B. 公车上书 C. 《定国是诏》的颁布 D. 《中外纪闻》的创办
|
4. 难度:简单 | |
中国近代不仅是一部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不断追求近代化的历史。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大规模实践开始于(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
5. 难度:简单 | |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日两国海上实力的大较量。当时参战的中国海军是( ) A. 福建水师 B. 北洋舰队 C. 南洋舰队 D. 广东水师
|
6. 难度:简单 | |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康有为、梁启超联名发起“公车上书”。从此揭开了( ) A. 义和团运动的序幕 B. 五四爱国运动的序幕 C. 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D. 变法维新的序幕
|
7. 难度:中等 | |
“义和团,起山东……只因鬼子闹中原”的揭帖说明了义和团运动兴起的重要原因是( ) A. 清政府的统治腐朽 B. 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 贪官恶霸横行乡里 D. 贫苦农民富有斗争精神
|
8. 难度:简单 | |
一个日本人在杭州开设工厂,其时间可能在( ) A. 签订《东京条约》之后 B. 签订《北京条约》之后 C. 签订《南京条约》之后 D. 签订《马关条约》之后
|
9. 难度:简单 | |
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过程解读准确的是( ) A. 中国逐步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B.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C. 中国新民民主主义发展的历程 D. 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历程
|
10. 难度:中等 | |
下列选项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公车上书”为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②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 ③慈禧太后镇压了戊戌变法 ④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
11. 难度:简单 | |
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 ) A.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B.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消除了清政府内外交困的危机 D.完全阻止了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
|
12. 难度:简单 | |
历史上的“公车上书”,发生在哪一个条约签订以后(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
13. 难度:简单 | |
课堂上,老师问大家哪一个历史事件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同学们给出了四种答案,请你帮大家选出正确的一项( ) A. 《马关条约》的签订 B. 公车上书 C. 《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 D. 戊戌政变的发生
|
14. 难度:简单 | |
1881年9月,两江总督左宗棠上书清廷:“请开办江苏利国煤铁”。次年成立“徐州利国驿煤铁矿务总局”。此举与洋务派的哪一重大活动直接相关 A. 为“自强”,创办军事工业 B. 欲“求富”,兴办民用企业 C. 学习西方,兴办新式学堂 D. 加强海防,创办近代海军
|
15. 难度:简单 | |
甲午战争后,康有为、梁启超等掀起维新变法运动的浪潮。揭开维新变法序幕的事件是( ) A. 洋务运动 B. 公车上书 C. 百日维新 D. 甲午战争
|
16. 难度:简单 | |
学校让以“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为主题出一期板报,宣传委员不需要查找下列哪个工业的资料( ) A. 安庆内军械所 B. 江南制造总局 C. 福州船政局 D. 汉阳铁厂
|
17. 难度:困难 | |
1900年夏,清政府由剿灭义和团改为“招抚”政策,承认义和团的合法地位的原因不包括 A. 利用义和团抵抗外国侵略者 B. 试图控制削弱义和团力量 C. 义和团“扶清灭洋”,不反对清政府统治 D. 义和团势力发展迅速,难于控制
|
18. 难度:简单 | |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的主要表现是( ) A. 赔款白银4.5亿两 B. 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C. 拆毁大沽炮台 D.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
19. 难度:简单 | |
(2017年江苏扬州卷)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以下口号表达了洋务运动主张的是 A. “自强”“求富” B. “振兴中华” C. “打倒孔家店” D.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
20. 难度:中等 | |
“这一年,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由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俄国等国家组成的八国联军,侵入了古老中国的首都——北京”。这一年是 A. 1840年 B. 1856年 C. 1900年 D. 1931年
|
21. 难度:简单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中国人民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的三次灾难性战争使他们受到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全球通史》 材料二: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清政府忙于庆祝活动。1894年—1895年,外敌入侵,清军在战争中惨败。针对此事,有人在北京城门上写了一副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1)材料一所说的“19世纪的三次灾难性战争”指的是哪三次战争? (2)据材料一,请列举出一例中国人民“反入侵”的斗争的例子。 (3)材料二中“割地求和”指的是清政府签订的什么不平等条约?该条约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4)根据以上材料,19世纪的中国遭受深重灾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针对中国19世纪这种“入侵和反入侵”的斗争,你有什么感想和看法?
|
22. 难度:中等 | |
海防事关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维系着国家的命脉,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国家的兴衰与荣辱,彰显着国家的实力和尊严。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制驭外夷者,……当缮舟舰,练水师,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御外之道,莫切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 ——《江苏巡抚吴元炳奏》(1874年) 材料三 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藩篱尽撤。” ——摘自《清史稿》 材料四 经过六十年建设,海军已发展成为由水面舰艇、潜艇、航空兵、岸防和陆战力量等组成的综合性军种,按照近海防御、远海防卫的战略要求,……着眼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要求,全面提高战略威慑与反击能力、远海机动和近海综合作战能力、维护海洋权益和战略通道能力,海军发展成为兵种齐全、核常兼备的现代化军种,海军建设实现新的历史跨越。 ——摘选自建国60年阅兵式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源在“制驭外夷”方面的主要主张。(不得照抄原文) (2)与材料二中吴元炳“重于水师”的奏议相对应,清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3)根据材料三,在“甲午一役”中,威海卫“水师”“毁于日本”具体指什么事件?由“藩篱尽撤”你会想到近代中国怎样的海防现状? (4)根据材料四,概括我国海军的特点。联系我国海军编队多次圆满完成远近海护渔护航任务以及“辽宁舰”航母正式列编的事实,你会得出什么结论?
|
23. 难度:简单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断之理…… 材料二 保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材料三 热血洒东沟千载怒涛应揖伍;忠魂依北阕九原遗恨未平倭。 (1)上述三则材料分别涉及哪位历史人物? (2)材料一“此事”指的是什么事件?此事有什么意义? (3)材料二中的人物的主要历史功绩是什么? (4)材料三中的人物在哪次战争中牺牲的?这次战争对中国社会造成什么影响?
|
24.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梁启超在《变法通义》中叙述了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的一段话为“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长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 (1)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李鸿章和梁启超对中国贫穷和落后原因的分析有何不同? (2)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代表了哪一政治派别的思想? 这两大政治派别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先后开展了什么运动? (3)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这两场运动分别对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
|
25.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应问题。 材料一 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林则徐 材料二 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梁启超 材料三 “八国联军最初要求清政府定支持义和团运动的十二名官员死罪,最后解决的办法是赐令庄王自裁;端王充军新疆;毓贤即行正法。在各省,从判处死刑直到仅仅加以谴责的官员共有119名。” ——《剑桥中国晚清史》 请回答: (1)材料一表达了林则徐的什么决心?能证明他这一决心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英国以这一事件为借口发动了对中国侵略的什么战争?清政府在这场战争失败后被迫签订了哪一不平等条约? (2)材料二中的“甲午”是公元哪一年?清政府“割台湾、偿二百兆”是近代哪一不平等条约的条款,对中国造成何影响? (3)八国联军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哪一不平等条约?材料三反映了清政府的职能发生了什么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