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五校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在《华夏祖先》的拍摄现场,扮演“北京人”的演员正在分配兽肉,他使用的工具应该是

A. 镰刀

B. 打制石器

C. 磨制石器

D. 青铜刀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2013年4月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因旅游推广工作的深入开展和优质的接待服务,荣获长三角“主题体验之旅”示范点。下列各项中最可能成为“主题体验”的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是

A. 水稻

B. 玉米

C.

D. 黄瓜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据《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作为继承人,但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从材料中能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A.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

B. 伯益建立夏朝

C. 夏朝建立标志我国封建社会开始

D. 启是夏朝第一代君主

 

详细信息
4. 难度:困难

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蕴含着“凝聚血缘、合家团圆”的寓意,是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与这一寓意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科举制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春秋时期,社会动荡。下列哪一现象与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不相符?(    )

A. 周平王直接管辖地区仅有洛邑一带    B. 分封制逐步瓦解

C. 各地诸侯定期向周天子进献贡物    D. 诸侯竞相称霸,操作政治局面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有人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繁、兵荒马乱的时代,又是一个最为自由、最为开放的时代,它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最能反映这一状况的史实是(   )

A.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B. 佛教传入中国

C.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    D. 西学传入中国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说:“中国文化历史,在秦汉以前,主要是儒、墨、道三家,笼罩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儒家的孔孟思想像粮店,是天天要吃的……”。我们从儒家“粮店”中获得的精神食粮是

①无为而治

②“仁”

③有教无类

④“礼治”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近代学者王仲麟说:“中国历史上实际的大一统,直到此时才得以正式实现,这的确是政治上一大改革”。“政治上一大改革”指的是(    )

A. 西周实行分封制    B. 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C. 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如果你生活在秦朝时期,遇上了当时的一个官吏,你认为这位官吏说的哪些话是可信的

①我刚刚拜会了我县的县令

②官府用小篆字体发布了一个告示

③朋友送给我一部《伤寒杂病论》

④我下个月送儿子去太学读书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汉书卷十九•百官公卿表第七》载,“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绥绶,掌副丞相……”材料中“御史大夫”的主要职责是

A. 监察百官

B. 掌管军事

C. 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D. 管理全国宗教事务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秦朝咸阳的一位商人要购进一批木材,结账时,这位商人应该用下列哪种货币来支付货款

A.

B.

C.

D.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安徽省宿州市西寺坡镇是大泽乡起义的发源地,有关这次农民起义说法正确的是

A. 直接推翻了秦王朝的残暴统治

B. 刘邦、项羽是起义的领袖

C. 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D. 秦始皇调集军队进行反击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贤良对策治春秋,抑罢诸家孔孟求。儒术推明官学校,茂才时逢盛根由。”这首诗中的场景最早开始于(  )

A. 秦始皇时期    B. 汉高祖时期    C. 汉景帝时期    D. 汉武帝时期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一些大商人非法牟取暴利,百姓不满。汉武帝为此采取的措施中不包括

A. 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B. 把盐铁经营权收归国有

C. 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评议物价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央视直播的西汉大司马张安世家族墓M1号墓发掘取得重要成果。张安世是汉武帝时的重臣。下列史实,张安世不可能经历和做到的是

A. 同董仲舒讨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为司马迁撰写《史记》提供素材

C. 用“蔡侯纸”上书汉武帝痛斥王国危害

D. 陪同汉武帝送别张骞出使西域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这一现象是指东汉

A. 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斗争

B. 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强

C. 皇帝昏庸愚昧,不理朝政

D. 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并不便于人。乃造意(发明、创造)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材料中的“造意”出自

A. 张衡

B. 蔡伦

C. 华佗

D. 张仲景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在一次班级“图书推荐活动”中,小明的推荐词中出现了“纪传体”、“黄帝到汉武帝”、“秉笔直书”等,他推荐的图书是(  )

A. 《论语》    B. 《春秋》    C. 《史记》    D. 《诗经》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东汉末年,提出“治末病”,提倡预防疾病,利用初一、十五在衙门“坐堂”,为百姓问诊看病的长沙太守是

A. 扁鹊

B. 华佗

C. 张仲景

D. 李时珍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曹操高陵1号墓考古发掘受到各方关注。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下列事件不是曹操所为的是

A. 迎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B. 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

C. 与孙权、刘备联军战于赤壁

D. 220年,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下面能以地理位置直观反映三国鼎立形势是       

 

A.

B.

C.

D.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小明为某单元设计示意图,请你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

A. 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 政权的分立和民族的交融

D. 繁荣与开放并存的时代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穿越时空,你对西晋后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做一次现场采访。在采访的四个人中,回答不符合史实的是

A. 赵某:南方生产技术先进

B. 李某:南方比较安定

C. 张某:为了躲避战乱

D. 王某:北方社会动荡不安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下列诗句能反映民族交融的是

A.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B.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C.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D.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该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该“书”指

A. 《缀术》

B. 《水经注》

C. 《论衡》

D. 《齐民要求》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习近平指出:“实现民族振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汉朝的繁盛给我 们实现民族振兴带来许多启示。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饥谨(饥荒)。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毛色一样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

材料二 “上(汉文帝)常衣绨(dì)衣(粗糙的衣服)……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史记》

后十三岁,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陛下命令诸侯王推广恩德,把土地分给儿子们,陛下再封他们的儿子为侯。这些人得到土地,会对陛下感恩戴德。陛下用这种办法,分割诸侯王的封地,削弱他们的势力。

——《白话史记》

材料四  2000 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社会处于怎样的境况?为改变这种境况,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

(2)材料二的史料记载了汉文帝和汉景帝的治国措施,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他们的治国措施。这两位皇帝统治时期,西汉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

(3)材料三的“陛下”用的“这种办法”是什么?此“办法”有何妙处?

(4)材料四中的古丝绸之路是从哪里出发的?从材料看,丝路精神的核心是 什么?围绕丝路精神的核心并结合所学史实,谈谈你对“一带一路”现实意义的认识。

(5)综上所述,汉朝的繁盛给我们实现民族振兴带来了哪些启示?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中国历史上的多次改革,也深刻影响王朝的兴衰,推动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管仲提出)“相地而衰征(按照土质好坏、产量高低来确定赋税征收额),则民不移(迁移)……无夺民时(不要侵占生产的时间),则百姓富。”

——《国语·齐语》

材料二: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体现的改革内容,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改革的历史作用。

(2)材料二记载的是中国历史上哪次改革?改革中的哪项经济措施实现了“家给人足”?改革中的哪项措施激励人们“勇于公战”?这次改革对该国历史起到了什么作用?

(3)材料三中的“魏主”是谁?诏令规定了他的哪项改革措施?诏令中提出进行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结合所学指出该历史事件的积极作用。

(4)请结合以上改革,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