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江苏省泰兴市2019届九年级3月阶段检测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1861年,法国作家雨果说:“抢劫已成为一种日常行为,小至小资家庭的钱匣,大至富丽堂皇的圆明园,直到被塞满的裤子不堪负重,坠至脚踝处。”英法联军的这一掠夺行为出现在

A. 鸦片战争期间

B.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详细信息
2. 难度:困难

汪林茂在《层次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说:“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强兵……但活动内容的实效和递进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洋务派的主观目的范围。”下列最能体现上述材料含义的是

A. 轮船招商局 B. 江南制造总局 C. 安庆内军械所 D. 福州船政局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上述的“这次战争”是(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题文)清末有一个状元,面对民族危亡,毅然弃官还乡,走实业救国之路,毛泽东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赞扬说,轻工业不能忘记他,它就是

A. 康有为    B. 张謇    C. 詹天佑    D. 梁启超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第三期感觉不足后,进行的近代化探索主要是指(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费正清说:“这是一个大约12个二十几岁年轻人参加的会议。会议是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暑假放假)里召开的,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湖上的一所游艇中继续讨论。”材料中所说的“会议”(  )

A. 给思想紊乱的中共指明了方向

B. 使得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C. 成为中共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D. 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孙中山说:“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这个“军官学校”的特点是( )

A. 重视军事训练    B. 重视政治教育

C. 军事政治并重    D. 重视军事理论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泰州某中学九年级同学在复习中国历史时,整理了如下资料:“五四运动”“中共一大的召开”“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遵义会议”等。据此判断,他们复习的学习主题是

A.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B. 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C. 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D.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1936年12月《桂林日报》:李济深致国民政府电文“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况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以叛逆目之。”材料中的“陕变”指

A. 九一八事变 B. 西安事变

C. 七七事变 D. 八一三事变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李宗仁在回忆录中写道:“捷报传出后,举国若狂。……抗战前途露出一线曙光……为抗战发动以来的第一快事。”李宗仁指挥的重大胜利是

A. 台儿庄战役 B. 百团大战 C. 平型关大捷 D. 淞沪会战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能体现中国军民团结抵御外侮的战役有

①血染卢沟桥   

②三大战役   

③渡江战役   

④百团大战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③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1948年10月,—位战败的国民党军官叹地说:“锦州好比—条扁担,一头挑东北,—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他感叹的战役是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下图的内容是关于西藏解放历史的部分叙述。这段话提到了西藏解放的

A. 背景和人物

B. 时间和意义

C. 方式和背景

D. 人物和方式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20世纪50年代,由中国提出并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

A. 独立自主原则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求同存异”方针    D. “一国两制”构想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中共十三大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这个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我国开始进入这一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B. 土地改革的顺利结束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D.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有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其中“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指的是(    )

A. 土地改革运动    B. 农业合作化运动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两岸之道,唯和与合,势之所趋,事之必至.”我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  )

A.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 相互尊重,互补互利

C. 民族平等,共同繁荣    D. 坚持立场,排除阻力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下列事件及其影响,搭配不相符的是

A. 遵义会议的召开——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B. 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C. 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D. 抗日战争胜利——取得了民族独立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口号与主张蕴涵着时代的特征。下列中国近代史上的口号或主张提出的先后顺序是

①自强、求富

②民主共和

③抗日救亡

④民主、科学

A. ①②④③ B. ①③②④ C. ②③④① D. ④①②③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下列表述,不符合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总体状况的是

①衣着单一,质量较差

②吃饱吃好,追求营养

③住房短缺,狭小拥挤

④交通发展,出行便捷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近代中国是一部列强侵略史,也是中国人民抗争史。随着亡国灭种危机的不断加剧,国人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0年,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蹒跚地走入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不仅使中国人民从此陷入苦难的历程,也促进中国人民觉醒和奋起。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

(1)“在炮口的逼迫下”,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中国人民觉醒和奋起”表明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是什么?

材料二:甲午海战中国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第一次民族觉醒随之涌动……但后来的八国联军战争中国惨败,签订了《辛丑条约》……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开始走上革命道路,推翻了封建帝制的统治。这一时期,中华民族开始大觉醒。

﹣﹣摘编自正风《中华民族觉醒与复兴的伟大历程》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人民走上革命道路中华民族开始大觉醒的事例。

材料三:为了抗议帝国主义列强利用巴黎和会对中国权益的侵害和北洋政府的卖国行径,爱国学生、民众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口号,勇敢走上街头举行示威游行…正如一位外国人所说:从巴黎和会决议的祸害中,产生了一种令人鼓舞的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使他们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紧密结合在一起。全国各阶层的人都受到了影响。            

﹣﹣摘自史革新《略议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四次觉醒》

(3)据材料三,指出学生民众举行示威游行这一历史事件的名称。并概括这次民族觉醒的特点。

材料四: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面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  

——《毛泽东选集》

(4)材料四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为求得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披荆斩棘,开拓创新,取得了辉煌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理论创新)

材料一 

(1)根据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中国共产党探寻的革命道路的名称。据图二指出中国人民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  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了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材料二反映的是我党哪一思想理论的内容?它是在哪一次会议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的?

(制度创新)

材料三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最能体现材料三中“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其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四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这一制度的实行,前提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材料四反映出新中国的哪一重要的政治制度?根据材料四回答这一制度实施的政治前提是什么?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请你阅读下列材料,并运用所掌握的历史基本技能,完成下面的探究任务。

材料一  (年代尺示意图——了解发展历程)

(1)根据上面“年代尺示意图”提供的信息,写出“器物革新”的事件名称和“百日维新”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 (历史漫画——揭示本质内涵)

(2)图三漫画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图四漫画所示历史事件有何影响?

材料三 (知识结构示意图——系统掌握历史知识)   

(3)依据以上的“知识结构示意图”补充填写A、C的历史事件。

材料四 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4)从材料四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哪一行业发展最快?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党和政府实施了哪一发展规划?

 

详细信息
24. 难度:困难

    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

——电视片《复兴之路》解说词

(1)指出材料一中取得“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是以我党哪次重大会议为开端?材料一中带领中国人民“书写一个时代最为传奇一页”的领导人是谁?

材料二:1984年10月20日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次会议标志着改革开始由农村走向城市和整个经济领域,由此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即改革的展开阶段。

——人民网

(2)根据材料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二阶段的改革重点是什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材料三  1979年4月,邓小平说:“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经济特区以国家给予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吸取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

“一带一路”使中国不仅可以输出丰富多彩,价廉物美的日常用品,而且能够向提供更多的技术和设备,中国有实力投资海外,与急需资金的国家共同把握发展机遇。

(3)据材料三指出经济特区的“特”体现在哪里?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从经济特区的建立到“一带一路”的提出,我国对外开放有什么变化?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