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困难 | |
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依次是 ( ) A.船和山 B.山和船 C.山和水 D.水和山
|
2. 难度:困难 | |
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俗话说“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B.“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D.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
3. 难度:困难 | |
小猫在平静的池塘边欣赏自己在水中的像,下列图中正确的是( )
|
4. 难度:困难 | |
一个人站在平面镜前,当他逐渐走近平面镜时,他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将( ) A.逐渐变大 B.逐渐变小 C.保持不变 D.先变大,后变小
|
5. 难度:困难 | |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 m/s,人对着相距425 m的高山喊一声,听到回声需经过的时间是 ( ) A.1.25 s B.0.625 s C.0.8 s D.2.5 s
|
6. 难度:困难 | |
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C.速度不变,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D.速度与路程成反比
|
7. 难度:困难 | |
正在建设的武汉至宜昌的高速铁路全长约291km,计划2012年建成通车。它的建成将会给沿途经过的仙桃、天门、潜江等市带来无限的发展机遇。若通车后某列火车当日午夜从宜昌开往武汉的启程、到站时刻如图所示,则这列火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最接近 ( ) A.120km/h B.150km/h C.200km/h D.580km/h
|
8. 难度:困难 | |
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3所示,图4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 ( )
|
9. 难度:困难 | |
用某刻度尺测的天立学校的楼梯宽度为1.81M,该刻度尺的分度值可能是( ) A.米 B.分米 C.厘米 D.毫米
|
10. 难度:困难 | |
噪声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以下防治噪声的办法中可行的是( ) A.通过科学研究,使噪声源不发生 B.将所有噪声源隔离在真空容器中,以避免噪声干扰 C.城市里在穿过住宅区的高速公路两旁建隔音墙、一般道路两旁植树种花 D.建筑工地多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
11. 难度:困难 | |
甲、乙两车的路程之比为2:3,时间之比为3:5,则两车行驶的速度之比为( ) A.10:9 B.9:10 C.2:5 D.5:2
|
12. 难度:困难 | |
在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如图5所示。如用这种检查视力的方法,则视力表的像与人眼的距离是( ) A、4.6 m B、5.0 m C、2.9 m D、5.4 m
|
13. 难度:困难 | |
太阳光垂直照射到一很小的正方形小孔上,则在地面上产生光点的形状是( ) A、圆形的 B、正方形的 C、不规则的 D、成条形的
|
14. 难度:困难 | |
人沿着街道走向路灯,再从路灯下走远,则他的影子长短的变化是( ) A.变长 B.变短 C.先变长再变短 D.先变短再变长
|
15. 难度:困难 | |
如图所示,一束光线斜射入容器中,在P处形成一光斑,在向容器里逐渐加满水的过程中,光斑将( ) A.向左移动后静止 B.向右移动后静止 C.先向左移动再向右移动 D.仍在原来位置
|
16. 难度:困难 | |
唐代诗人张继写的著名七绝诗《枫桥夜泊》中前两句是:“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通过读这首诗,请完成以下空格 (1)“乌啼”是指乌鸦的发声器官 时产生啼声,靠 传播到四方。声音在空气中(15℃)的传播速度是 m/s
|
17. 难度:困难 | |
骑车、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是在__________处减弱了噪声,射击运动员在平时训练和比赛中戴上特制的耳塞是在_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来保护耳朵的。
|
18. 难度:困难 | |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句话证明了光在均匀介质种是沿______________传播的规律,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____ Km/s。
|
19. 难度:困难 | |
池中水的深度为3米,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为3×105千米,月球在池中的像到水面的距离是______________。
|
20. 难度:困难 | |
各种原子都有相似的结构,如图所示是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原子中心的_____________和中子组成原子核,原子核周围有带_______电荷的_____________绕核运动。
|
21. 难度:困难 | |
如图所示,小丽同学将一个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改变透镜与纸的距离,直到纸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表明凸透镜对光线有 作用,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 。
|
22. 难度:困难 | |
如图所示,一束光经过一个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的点A,取掉透镜后,光会聚于B点,则该透镜起到________作用(填“会聚”或“发散”),是________透镜,由此说明,能会聚于一点的透镜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是凸透镜。
|
23. 难度:困难 | |
动画片的配音常用的慢录快放的形式把成年人的声音变成了小孩子的声音。这样做是为了在放音时,使录音机的喇叭纸盒振动________(加快/减慢),使音调________。
|
24. 难度:困难 | |
图a、图b是两种声音的波形,从图可知:图b是 的波形,理由 。
|
25. 难度:困难 | |
坐在运动着的直升飞机中的人,看到楼房顶部竖直向上运动,此时这人是以 ______为参照物来描述运动的.若以地面为参照物,飞机做的是________的运动( “向上” “向下”).
|
26. 难度:困难 | |
汽车以25 m/s的速度行驶了2 h,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______km; 如果以这个速度行驶,要通过135 km路程需要______h.
|
27. 难度:困难 | |
在天立学校本次运动会中,同学们积极参与,勇争第一,为了保证大家的100M赛跑成绩准确无误,计时员老师应该 (看发令枪烟雾、听发令枪枪声)若没有按要求计时,则会使该同学的比赛成绩少计 秒(保留2位小数)。
|
28. 难度:困难 | |
如图所示:是甲、乙两个物体运动的频闪照片,由图可知,甲物体做的是______运动,乙物体做的是______运动.
|
29. 难度:困难 | |
如图是从平面镜中看到的钟表的像,小明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得出此时钟表的时间是_________.
|
30. 难度:困难 | |
阳春三月,漫步于蝴蝶泉湖畔,你会看到“蝶在水中飞,鱼在云中游”的美景,“蝶在水中飞”中的“蝶”是由光的 形成的,“鱼在云中游”中的“鱼”是由光的 形成的。
|
31. 难度:困难 | |
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40°时,反射角是 。若镜面不动,入射光线向法线转动30°角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是 。若入射光线不动,镜面转动30 °角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是 。
|
32. 难度:困难 | |
作图题 (每图2分,共6分) 图11作出入射光线、标出反射角。 图12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虚线,保留作图痕迹。 图13所示,作出折射光线
|
33. 难度:困难 | |
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物块的长度为 cm
|
34. 难度:困难 | |
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所示的是测平均速度时的某次实验过程。图中秒表的设置是“时:分:秒”,甲、乙、丙分别对应了小车在起点、路程中点、终点位置的时间。小车通过全过程的平均速度_______,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___.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___ 分析数据可知,得出结论(一条即可):
|
35. 难度:困难 | |
璐璐在家中照镜子时,发现镜中的她“远小近大”。于是,她猜想: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是否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有关? (1)为了验证猜想,她选用______________ (填“平面镜”或“薄玻璃板”)、两只形状和大小______ _(填“相同”或“不相同”)的蜡烛以及刻度尺来做实验。 (2)她把蜡烛分别放在镜前不同位置处,发现成的像与镜后的蜡烛总是____ __的(填“重合”或“不重合”)。 (3)她得出结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___(填“有关”或“无关”),像始终与物体大小 (填“相等”或“不相等”)。 (4)璐璐做完上面实验,接着想探究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她移去后面的蜡烛,在像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在光屏上___ ___承接到像(填“能"或“不能”),她于是又明白了:平面镜成的像是__________像。
|
36. 难度:困难 | |
在一次海洋探测中,从海面发射超声波,经2.5s海面接收系统才接收到了由海底反射回来的超声波。设海水中的平均声速是1500m/s,求此处海水的深度。
|
37. 难度:困难 | |
从上海经香港返回台北,飞行航线如图.如果飞机的平均速度为500km/h,上海至香港1140km,香港至台北760km.问: (1)飞机从上海经香港回台北至少需要多少时间? (2)如果飞机从上海直飞台北,可节约时间2.6h. 问:上海至台北的直线距离为多少?
|
38. 难度:困难 | |||||||||||||
汽车追尾是高速公路上常发生的交通事故,其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况时不能立即停车。研究发现,司机从看到情况到踩刹车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叫反应时间;在反应时间内汽车要保持原速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反应距离;从踩刹车到车停止,汽车还要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制动距离。如图所示。 下表是一个机警的司机驾驶一辆保养得很好的汽车,在干燥的水平公路上以不同的速度行驶时,测得的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
1)利用上表数据,算出该司机在第三种情况下(v=100km/h)的反应时间大约是 s; (写出计算过程,保留两位小数) (2)由这个测试可见, 是影响汽车制动距离的主要因素; (3) 若现的车速为100km/h,请在图中画出从司机看到情况开始计时,到汽车停止的这段时间内,汽车运动的υ-t图像。(需准确描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