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一股清泉流入碧绿的深潭,潭面上悄悄地泛着lián yī( )( )。那清泉好像也流进了我的心田,冲走了心田的wū gòu( )( ),让我一下子轻松起来。
|
2. 难度:中等 | |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说起黄山,人们很容易想起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B.《林中小溪》选自《林中水滴》,有改动。(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C.中美成功地在解决网络问题上实现了构建共识、管控分歧、拓展合作的目标。 D.吟诵《重修望海楼记》,怎能不唤起我们对家乡的爱?怎能不激起我们建设家乡的豪情?
|
3. 难度:简单 | |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瘦西湖是中国湖上园林的代表,这里的行云流水让众多中外游客赞叹不已。 B.两弹元勋钱学森和他的妻子著名音乐家蒋英在工作中配合默契,相得益彰。 C.硅谷的创始者之一肖克利与他八个学生意见不和。八位年轻人毅然与这位诺贝尔奖金获得 者分道扬镳,在风险资本的支持下,成立了柴德费尔德公司。 D.汉语具有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和简洁优雅的意义之美。
|
4. 难度:简单 | |
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①政通人和, ② ,并怡然自乐。 ③ ,郁郁青青。 ④为川者决之使导, 。 ⑤盛名之下, 。 ⑥到此已无尘半点, 。 ⑦晏殊的《浣溪沙》中,将自然景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抒发诗人伤春怀人之情的诗句是: ,
|
5. 难度:困难 | |
名著阅读。 (1)英国作家 (人名)所写的《格列佛游记》一书,描述了主人公先后游历小人国、大人国、 、慧骃国等国家的情形,曲折地表达了对18世纪英国社会的讽刺。在慧骃国,格列佛见到了一种长相像人的动物,名叫 。 (2)在“拉格多大科学院”里,格列佛获得很多见闻,请说出至少两个来。 (3)下列关于《格列佛游记》的内容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格列佛应“羚羊号”船长的雇请,乘船到太平洋一带航海,因遇风暴,“羚羊号”触礁沉没了。格列佛被风浪刮到利立浦特岛上。 B.格列佛在“语言学校”参观时,了解到三位教授曾计划取消本国语言中的所有词汇,但遭到了很多硕学聪明人的反对。 C.在大人国,那里的长官精通魔术,能把死去的鬼魂召唤前来。格列佛会见了亚历山大、凯撒、荷马、亚里士多德等历史上的有名人物。 D.这些动物“脸又扁又宽,塌鼻子,厚嘴唇,咧着一张大嘴”,样子怪难看的。这是格列佛在慧骃国见到的智马的形象,它们具有“仁慈和友谊”两种美德。
|
6. 难度:困难 | |
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气象物候”专题,学校开展了一系列专题实践活动,你也参与其中。 (1)【诗词积累】走进丰富多彩的诗词世界,我们会发现有许多诗词与物候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诗词反映出物候变化的规律。如:“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反映了物候与地势高下有关。你能再写出一句反映物候与地势高下有关的诗句吗? , 。 (2)【温馨提醒】国庆期间,小明准备从泰兴到昆明旅游,请根据下面天气预报材料,给小明以人性化的提醒。 泰兴20℃——25℃ 昆明 多云转小雨 7℃——12℃ (3)【传统探究】请仿照示例,从二十四节气(如冬至、霜降、芒种等)中任选两个解释含义。(2分) 示例:清明,表示天气晴朗温暖,草木返青。
|
7.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喜逢郑三游山 (唐)卢仝 相逢之处花茸茸,石壁攒峰千万重。 他日期君何处好,寒流石上一株松。 天平山中 (明)杨基 细雨茸茸湿楝花①,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注】①楝(liàn):楝树,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花。 (1)这两首诗虽然都用了形容词“茸茸”,但描写的景物特点却不尽相同:卢仝的诗是形容花草的 ,杨基的诗是形容细雨的 。(各不超过4个字) (2)有人认为《天平山中》末句中“送”字用得最为精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3)下面关于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喜逢郑三游山》的首句“相逢之处花茸茸”,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烘托了诗人遇到友人的喜悦心情。 B.《喜逢郑三游山》最后两句,既抒发了诗人希望再次相遇好友的美好情意,又彰显出自己不媚世俗、傲岸不羁的人格追求。 C.《天平山中》从触觉、视觉、听觉三个角度描写,描绘出一幅美妙的山行图。 D.《天平山中》前两句运用对偶的手法,“细雨”对“南风”,“楝花”对“枇杷”,从气候与植物两方面刻画出了江南三月所特有的景观,抒发了诗人抑郁的心情。
|
8.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满井游记(节选)【明】袁宏道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廿二日天稍和 ②游人虽未盛 ③麦田浅鬣寸许 ④呷浪之鳞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A.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B.屋舍俨然(《桃花源记》) C.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 D.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始 知 郊 田 之 外 未 始 无 春 (1)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2)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4.“此地适与余近”中的“近”字言浅而意深,请你细读原文,说说它的内涵。(3分)
|
9. 难度:困难 | |
阅读巴雅尔的《天外飞来准晶体》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准晶体的发现者-—以色列科学家谢西曼,他于1982年首次在实验室中合成出了准晶体。正常的晶体中,原子或分子的排列形式是立方体、六边形或其他规则的、可无缝拼合的模式。而准晶体的结构很特殊,小范围内看不出规则模式,但大范围可以体现出规则的,可拼合的模式。由金属原子组成的准晶体有固定的熔点,但导电导热能力却很差,容易像非晶体的玻璃那样破裂。 ②自然界中形成的准晶体是在2008年发现的,在一块来自俄罗斯东部的奇怪岩石内,意大利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已知的准晶体类型——AL63CU24FE13。更惊人的事情还在后面,最近意大利和美国科学家对这块岩石进行了同位素测定,发现岩石里的氧同位素的特征与某些碳质陨石类似,换句话说,这块岩石可能来自地球之外!该陨石很可能是45亿年前太阳系早期动荡环境的产物。 ③含有准晶体的陨石是如何形成的?这依然是个谜,太阳系中绝大部分陨石都是小行星带中没有形成大天体的物质,但这块陨石中的铝的形式很古怪,不可能是在小行星带的环境中产生的,在其他的陨石中也没有发现这种铝的形式,既然陨石来自地球之外,那么这种含有准晶体的陨石的起源一定不寻常。研究人员猜测,也许这块陨石所在的前身星球上曾经发生过高速的撞击事件,在极端的环境中产生了这种陨石。 ④这块陨石告诉我们,罕见的准晶体其实可以在自然界中产生,并且在几十亿年中保持稳定。 2.根据要求解答下面两小题。 (1)第①段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有什么作用? (2)第②段画线句中的“很可能”能否删去?为什么? 3.下列说法或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一项是( ) A.因为首次发现并在实验室中合成出了准晶体,科学家谢西曼获得了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 B.在自然界中也发现了含有准晶体的岩石,不过这块岩石可能来自地球之外。 C.对于含有准晶体的陨石形成的原因,科学家们已有了明确的研究定论。 D.罕见的准晶体可以在自然界中产生,并且很长时间内保持稳定。
|
10. 难度:困难 | |
阅读汤欢的《读书莫忘做笔记》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做笔记是读书的重要方法,是读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读书时,左边是书,右边是笔记本。遇到好词佳句则随手摘抄,心有所感便顺写下,既能加深印象,积累知识,亦方便日后检索,为作文治学打下基础。 ②前人读书治学,多有做笔记的习惯,学问也常常从笔记本中得来。顾颉刚先生一生治学,勤于做读书笔记,从1914年至1980年逝世,做笔记的习惯从未间断,60余年积累笔记近百册,共四五百万言。他所从事的古史研究需大量考据,做笔记是他治学研究、著书立说的基础,“为笔记既多,以之汇入论文,则论文充实矣;作文既多,以之灌于著作,则著作不朽矣。”此外,在他看来,相对于长篇大论的学术文章而言,笔记可长可短,有简洁之美,做笔记“可以自抒心得,亦可以记录人言;其态度可以严肃,亦可以诙谐,随意挥洒,有如行云流水,一任天机”,笔记实乃学术界的小品文。 ③钱钟书读书也爱做笔记,从上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一直坚持,单是外文笔记就达200多本、3.5万多页。据杨绛所言,他的笔记本“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宿舍到另一个宿舍,从铁箱、木箱、纸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进进。”其笔记不仅数量惊人,内容也广袤博杂,从精深博雅的经史子集,到通俗的小说院本、村谣俚语和笔记野史,古今中外,无所不容。把这些笔记前后参照、相互引证、融会贯通后,才有了如《管锥编》里那样汪洋恣肆、行走于东西之间游刃有余的文章。 ④蔡元培晚年总结自己读书多年却“没什么成就”,原因之一是“不能勤笔”。“不能勤笔”即不能勤于做笔记。他说自己读书虽然只注意于他所认为“有用的或可爱的材料”,“但往往为速读起见,无暇把这几点摘抄出来,或在书上做一点特别的记号”,这样的后果是不易检索,需要用的时候“几乎不容易寻到”。 ⑤可见,对于治学之人,做笔记是读书应有的步骤;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做笔记亦是一种值得吸取的方法。不管读书是为长见识,为陶冶性灵,还是只为娱乐消遣,遇到有趣、有启发、有感于心的文字则随手记之,这文字便会在我们内心加深一层印象;日久天长,这笔记本便成了我们平日读书精华之积累,是我们知识丰富、心灵成长的记录,是一种珍贵的纪念。若干年后,当我们重温当年的笔记,看到自己熟悉的字迹时,或许还会回想起某时某地写下这笔记时的情形,内心一定无比自得与安宁。 ⑥做笔记固然重要,但经常温故笔记更重要。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只记笔记却不温习,一样容易遗忘,时常巩固方能加深记忆,需要用时才能信手拈来;此外,温故而知新,在翻阅读书笔记时,往往能够前后贯通,发现新的问题。 ⑦做笔记需要时间,如钱锺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大约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但当你将做笔记看成是读书的一部分,认识到做笔记的益处,便不会认为这时间白白浪费了。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唯独读书不能快,做笔记不能急躁。 ⑧时代在进步,电子笔记的出现让笔记的记录、保存和使用更为便捷:键盘输入、复制粘贴可以代替手写,电脑和手机客户端皆能同步保存;此外,这种云笔记还带有关键词检索功能,极大地方便了我们对材料的收集和整理。 ⑨读书思考,随手记之,同时不忘时常温故,无论对于治学之人还是普通读者,这习惯都值得我们承袭并坚持。无论这笔记是手抄笔记还是电子笔记,它都会成为我们好读书之人一笔宝贵的财富。 (《人民日报》2015年03月31日 24 版) 2.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钱钟书当年就常常爱翻阅一两册中文或外文笔记,把精彩的片段读给杨绛听。”这句话放在文中哪一段最合适?为什么?
|
11. 难度:困难 | |
阅读马国福的《榆钱树越来越少》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大自然仿佛一个高明的军师,把榆钱树不规则地布阵在村庄周围,以强大的根系渗透到地表下面,像卫兵一样日夜守护着故乡的水土。 ②记忆中,年少的时候,春天里村庄到处都是榆钱。翠绿的榆钱一簇簇密密地爬在树干上,仿佛在写一部书,风是它的笔墨,每一个字里都粘着甜蜜等你品味。 ③那时候物质匮乏,我们常常吃不饱,四五月的时候,我们几个伙伴就爬到墙头上摘榆树枝,个子高的就爬树,个子矮的就捡爬上树的伙伴从树上扔下来的榆钱。抢来榆钱枝,揪上一簇,放进嘴里,贪婪地嚼,嘴里绿色的汁液顺着嘴角直往下滴,我们顾不上刚换的干净衣裳,抄起袖子就擦。时间长了,袖子上积起淤痂,明晃晃的,厚且坚硬。至今回想起来,那时吃榆钱的滋味那么香甜,终生难忘。 ④记得四月末五月初的时候,成熟的榆钱变成枯黄色,在风中凋落,乡间没有太多的娱乐,我们的许多玩具都与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榆钱就是一种。起风的时候,落在地上的榆钱随着风力滚动,我们顺着风追,嬉笑声在巷子里回响,受惊吓的麻雀飞到高高的树冠上、电线杆上,看着树下嬉闹的我们,似乎也在享受因为一片片榆钱的滚动在幼小的心窝里漾起的快乐。数不清的榆钱浩浩荡荡,滚滚向前,如同战场上出阵的车马,而我们就是驾驶车马的战士,满腔豪情又简单快乐。 ⑤故乡的榆钱树似乎有着超凡的生命力,命运把它们抛到哪里,它们不挑剔,不抱怨,只是抓住机会,生根发芽,石头缝里、泥墙头上、屋檐的瓦缝里,都能扎根、繁衍。只要挨到水份和泥土,它就守住了自己的江山。它遵循的不光是大自然的意志,更是用自身微弱的力量掌握生命走向的信仰,也正是这种意志和力量成就了我的信仰,让年少的我奋勇拼搏,走出了村庄。 ⑥光阴就像这榆钱落到岁月深处,我一天天长大,简单的快乐因为纷繁的世事而变得复杂。现在,很少因为一枚落叶的滚动而涌起快乐,因为一株腊梅的斗雪而骤升感动,而那些记忆深处的榆钱却像栽在我生命里程中的一个个路标,留住生命过往的幸福,激活生命前行的力量。 ⑦这几年,每回一次故乡,都要到村庄走走转转,我惊讶地看到村子里几乎没有了榆钱,它们去哪儿了呢?村子里的土路全部变成了水泥路,土墙全部变成了城镇化的统一材料的砖墙,家里的房舍鲜见有木质材料,全部变成了砖、瓦、铁、水泥。这些现代工业化的材质挤占着树木的家园,一点一点地驱逐着树木的生命源头,使家园如此单调。目睹这毫无生气的村庄怎能不让人心生悲凉? ⑧村口唯一一棵榆钱树,网状的树皮布满厚厚的裂纹,就像历史课本上的甲骨文,记录着村庄的变迁史,坚硬水泥覆盖下的土地也对此作了最好的诠释。 ⑨再过十几年几十年,我该怎样向出生在城市的女儿描绘词典里“榆树”的说明来打开她茫然的想象? (有删改) 3.根据要求解答下面两小题。 (1)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③小节画线的句子。 抢来榆钱枝,揪上一簇,放进嘴里,贪婪地嚼,嘴里绿色的汁液顺着嘴角直往下滴,我们顾不上刚换的干净衣裳,抄起袖子就擦。 (2)结合语境,说说你对第⑥段文字的理解。 柳叶儿救过我的命。那一年春天,地里的野菜吃光了,前一年的干地瓜秧吃光了,榆树皮吃光了,大家又抢柳叶儿……那一年,我八岁。柳叶,自然在嫩的时候最好吃,老了,便又苦又硬,难以下咽。柳叶儿一长出来,便长得风快,能够吃的日子,只有那么七八天,至多十几天。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 (选自《柳叶儿》)
|
12. 难度:困难 | |
童年走了,其实快乐却长在; 旅游结束了,其实美景却长留; 朋友远离了,其实友谊却不曾疏远; 好书读完了,其实感受却不曾消失 …… 请以“其实不曾消逝”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3)书写工整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