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题。 秋缓缓退去了昔日的鲜嫩,抹上了一缕岁月的微黄,完成了由绚烂到平淡这样一个完美的历程。沉美,静mì()之中给人一种凄婉的幽远之感。在生命的轮回里,那叶tián()静地生,壮美地绿,悄然地走。 1.根据拼音写汉字 静mì( ) tián( )静 2.给加点字注音 绚( )烂 3.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请你找出来并改正。 改为
|
2. 难度:简单 | |
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1)五岭逶迤腾细浪, 。 (2) 夜泊秦淮近酒家。 (3)几处早莺争暖树, 。 (4)凄神寒骨, 。 (5)人生自古谁无死, (6)纸上得来终觉浅 (7)《登飞来峰》中蕴含“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清”哲理的诗句是 , 。
|
3. 难度:简单 |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学校已经从教学、生活等方面为他们班充分准备和周密安排。 B.人们一走进教学楼就会看到,所有关于行文化的图片和宣传画被挂在走廊的墙壁上。 C.历史巨著《史记》的作者是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写成的。 D.周末,同学们出去玩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
4. 难度:简单 | |
下列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老师眼睛一瞪,教室里立刻万籁俱寂,谁也不说话,等着听他的批评。 B.执法部门要善于虚张声势,使假冒伪劣产品无藏身之地。 C.老师几句点评,使我茅塞顿开:“啊,这篇文章原来还有这么深刻的内涵。” D.我们每年都在家乡植树,现在,那里的树已是鳞次栉比,鸟儿也回来了。
|
5. 难度:中等 | |
名著阅读。 为了打造绿色精神家园,学校开展了营造书香校园的“名著竞读”活动。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名著《骆驼祥子》,仔细阅读这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生活迫使他当了人力车夫,他既年轻又有力气,不吸烟不赌钱咬牙苦干了三年,终于凑足了100块钱,买了一辆新车,这使他几乎激动得哭起来。自从有了这辆车,他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起劲。他幻想着照这样下去,干上两年,就又可以买辆车。 冬天过去了,春天的阳光是自然给一切人的衣服,他把棉衣卷巴卷巴全卖了。他要吃口好的,喝口好的,不必存着冬衣,更根本不预备着再看见冬天;今天快活一天吧,明天就死!管什么冬天不冬天呢! 1.祥子最大的梦想是___ _ ___。他买的第二辆车因___ ____而被卖掉。 2.祥子前后有什么变化?你认为造成祥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6. 难度:困难 | |
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 长城是盘古在中华大地上的一条巨龙,她是华夏文明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就已开始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连接秦、燕、赵三国长城,连贯为一,俗称“万里长城”。学了本专题后,相信你对长城会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请你尝试回答下面问题。 1.学校准备拍摄一部“长城专题”片,计划从“建筑”“历史”“战争”“文学”“旅游”等角度各拍一集,请你参照已经定好的一集标题(四字语),在其他四个角度中选写两集电视片的标题。 “建筑” :巧夺天工 2.学校准备组织去长城旅游,请你拟写一篇的导游词,要求其中必须包含一个有关长城的故事、成语、谚语或诗句,来引起同学们的兴趣。 3.作为中华文明象征的长城,如今正蒙受着前所未有的毁坏,很多地段的长城都已经不复存在了,自然毁坏和人为毁坏,使长城目前正受着双重煎熬,长城的保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请你为保护长城提两点建议或保护措施。
|
7. 难度:中等 | |
阅读杜甫的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野望 西山白雪三城戍⑴,南浦清江万里桥⑵。海内风尘诸弟隔⑶,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 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⑴西山:在成都西,主峰雪岭终年积雪。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县)、维(故城在今四川理县西)、保(故城在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州。城,一作“年”,一作“奇”。戍:防守。三城为蜀边要镇,吐蕃时相侵犯,故驻军守之。 ⑵南浦:南郊外水边地。清江:指锦江。万里桥:在成都城南。蜀汉费祎访问吴国,临行时曾对诸葛亮说:“万里之行,始于此桥。”这两句写望。 ⑶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诸弟:杜甫四弟:颖、观、丰、占。只杜占随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 1.两首诗都围绕“ ”字展开,所蕴含的感情也有相同之处,请简要解说。 2.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
|
8.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龙井题名记秦观①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②。龙井③ 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④ ,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⑤ ,则曰:“以不时至,去矣。”是夕,天宇开霁⑥ ,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⑦ ,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注释】 ①观:宋代著名词人。文中“辨才”“参寥”两位僧人都是他的朋友。 ②会稽:今浙江绍兴。 ③龙井:地名。在今杭州市西风篁岭上,附近产茶。 ④普宁:与下文”寿圣院”都是寺名。 ⑤篮舆:竹轿。 ⑥霁:雨后放晴。 ⑦雷峰:与下文“南屏”“灵石坞”都是山名。 ⑧惠因涧:山涧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 (1)念无与乐者( ) (2)月色入户( ) (3)以书邀余入山( ) (4)始至寿圣院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3.面对大自然的美景,两文作者各发出了怎样的的感叹?甲文作者在感叹之余还流露出怎样特殊的心境?
|
9.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令人警惕的网络低俗语言 ①6月2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按照原发微博提及量排行,有25个网络低俗词语上榜,其中,“尼玛”位居第一,“你妹”“矮矬穷”“我靠”“滚粗”等榜上有名。 ②报告指出,网络低俗语言产生共有四大途径。—是生活中的脏话经由网络变形而受到广泛传播;二是词谱因输入法运用而呈现出象形创造;三是英文发音的中文化、方言发音的文字化使网络低俗语言不断翻新;四是网民自我矮化、讽刺挖苦的创造性词语。 ③网络低俗语言的使用,主要有以情绪发泄为目的的网络谩骂、以恶意中伤为手段的语言暴力、以粗鄙低俗为个性的网民表达等三方面的现象。部分网民在不深入了解事实的情况下,将情绪性的谩骂宣泄向公共空间。现实社会里的粗鄙化市侩化的语言也在互联网上蔓延开来,并经由网络再创造,如野草一般疯长,论坛、微博、微信中广泛应用的污言秽语污染了语言环境的清洁。据统计,2014年全年中,12个网络低俗用词的原发微博数量达到百万次以上,4个网络低俗用词的原发微博数量达到了千万次以上。 ④值得注意的是,网络语言低俗化向传统媒体转移已有显现,—些网络低俗用语竟堂而皇之地成为某些报纸的标题,某些主持人在电视节目中公然把“屌丝”等低俗用语常挂嘴边。部分文化载体无视媒体的社会责任,也加入到了语言暴力的恶俗狂欢之中。 ⑤上述情况,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警惕。专家表示,清理网络低俗语言势在必行,只要多措并举,积极推动线上线下舆论生态的良性互动,努力净化网络语言环境,就一定能为中国改革事业提供稳定的网络民意基盘。 1.上文①-④段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网络低俗语言的?试加以概括。 (1) (2) (3) (4) 2.第③段画线部分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第⑤段中加点词语“一定”能否换成“也许”?请说明理由。
|
10.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滴水之恩 紫红色的天空渐渐变得暗黑。我握着桑木棍,孤单地走在山路上。 我是搭赶集的车来到这个地方的,去寻找据说矗立在附近田野中的古塔。当我在陌生的田间找到青麦田里残存的白色古塔,再回到先前下车的小街时,集市早已散了。 街角凉粉摊前头裹苗帕的老妇人的回答叫我失望:“公交车下午一点以后就没有了,要是你早些到,还可以搭摆摊的货车。”这会儿,什么车也没有了。 “在那里住一晚,明早再搭车走嘛。”老妇人指指对面一家写着“迎宾旅馆”的木楼对我说。 但我无论如何也得赶回去,明早还有事呢。走三十多里路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我根本不认得返回的路。 老妇人指点我沿这条路一直朝东走,别走岔路就可以走回去了。 “小心哟,这个季节山里有蛇。”她顺手砍下一截桑木枝递给我。 雷声从远处沉沉地压过来,闪电把天边的乌云撕开一道耀眼的裂缝。 我一边走一边看有没有经过的车可搭。一辆卡车嘶吼着爬上山坡,我拼命挥手,车从我身边呼地开了过去。 山下沟坳里,几户人家的窗格透出昏黄的灯光来。雷声越滚越近,大雨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瓢泼而下。我只得加紧步子,同时担心蛇会突然从路边草丛中钻出。终于又有一辆小拖车开过来,这次被我拦下了。没想到,司机竟会是那个人。 去年夏天在马山,有一天将散集时,我在街上闲逛,看见了他。当时,他衣衫不整地斜靠在土墙根下,胡须很长,头发蓬乱,一副潦倒落魄的样子。他的面前并没有放乞讨钱币的碗,但我确信,他一定是又渴又饿了。 几步之外有个茶水摊,我去买了一杯水一块糕递给他。他无神的眼睛并没有因我的热心而闪亮,他甚至不抬眼看一看便自顾自吞食起来。 “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我随口劝了他一句,便走开了。 几个月过去了,虽然眼前这个人整洁而精神,但我还是认出了他。 “去马山吗?”我焦灼地问。 “去马山?”他迟疑了一会儿,让我上了车。 小拖车颠簸着,他燃着的烟头,红红的亮点忽明忽暗。 “你是马山人?”他问。 “不是,我在那儿见习。” 他有点失望:“我倒曾遇到过一个马山人呢,那真是个好人。” “你去过马山?” “去过。” 话题断了,黑暗中,他似乎笑了笑。开始下雨了,豆大的雨点叩打着车窗。 他忽然说:“说起来那次去马山,怪难为情的。那时我赌输了,输得精光,被撵出来,流落到马山。有个人给我水喝,给我东西吃,可惜我不认得她,要不,真得好好谢她。” “就为了那个人送你一点水一点吃的吗?” 他不屑地看我一眼:“你不懂,那时候我心灰意冷,没脸回家,她劝我‘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我听了她的劝告,回家了。后来再也不赌了。我真的很感谢她,要不是她那一杯水一块糕一句话,我现在还不晓得会怎样呢。” 我心中有掩饰不住的喜悦,想不到那件小事会对他帮助那样大。 他没有认出我来。我决定不提看见他潦倒情形的就是我。每个人都有尊严,我要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 “我也很感谢你,要不是搭上你的车,这会儿我还在山路上挨雨淋呢!” 他听了果然高兴:“其实你也不用谢我,要谢就谢那个给我水喝的人。那次之后,我才晓得,人有时候是多么需要旁人帮一把。” “马山到了!”他刹住车。 “谢谢你啊,下车来喝杯热茶,歇会儿吧。” 他一边倒车一边说: “我还得赶回去运货呢——本来,我的车是不到马山的。” (作者:唐敏。有删改) 1.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我”和“他”之间的故事。 2.“头裹苗帕的老妇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从情节和主题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3.文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4.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的妙处。
|
11. 难度:困难 | |
请以“只是因为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从“那本书”、“那条路”、“那个人”“那棵树”四个短语中任选一个,填在横线上,将题目补充完整。 (2)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 (3)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