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róng róng( ),秋波dàn dàn( ),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xián qíng yìzhì( )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金黄的夏季。
|
2. 难度:简单 | |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叛逆 纠纷 哄堂大笑 独具会眼 B.呆板 遗憾 得意洋洋 不求胜解 C.承蒙 处境 轮翻上阵 持之以衡 D.察觉 唯恐 博学笃志 恍然大悟
|
3. 难度:简单 | |
默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
4. 难度:简单 | |
按照要求填写句子: ①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的语句是: “ , ”。 ②《次北固山下》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流逝,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难度:简单 | |
将下列的句子进行排序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 ②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 ③树林子像一块面团子,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 ④哗地一声,乱了满天黑点,绿全然又压扁开来,清清楚楚看见了里边的房舍、墙头。 ⑤然后一切都在旋,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往上扭,往上扭,落叶冲起一个偌大的蘑菇长在了空中。
|
6. 难度:简单 | |
当前一些广告词滥用谐音,不利于语言的规范化。请恢复下列用语的本来面目。 骑乐无穷(摩托车广告) 一明惊人(眼镜治疗仪广告) 战痘到底(洗面奶广告) 今非锡比(金饰店广告)
|
7. 难度:简单 | |
请你任意选用下面词语中的三个,描绘一幅画面,字数100左右。 词语: 桂花 天空 秋风 窗外
|
8. 难度:中等 | |
名著阅读: 请你写出对下面诗句的理【解析】
|
9.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小题。 母亲的心 ⑴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⑵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样子差点让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佛拣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地守护着我。 ⑶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 ⑷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可是,在溪水还寒冽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 ⑸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春天的溪水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 ⑹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舐犊之情吧,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⑺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 ⑻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罢!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 ⑼这个经过,我并没有亲眼看到,是母亲回来后坐在我床头,抚摩着我的额头细细讲给我听的。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放下母蟹的那一刹那,她潸(shān)然泪下! ⑽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母亲擦着眼睛说,她并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 ⑾窗外是涌动的暮色,借着昏暗的灯光,我仔细看着母亲不再光洁红润的面孔,心里忽然生出了一阵与我七岁年龄绝不相称的苍凉。 ⑿那是多么不幸而又幸运的一只螃蟹啊,它碰上的恰好是一位母亲,这世上也只有母亲才能最懂得做母亲的心罢! 1.文章以螃蟹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请依据提示,在横线上补全①~⑨段的主要情节。 “我”想吃螃蟹—— —— ——母亲捞起螃蟹—— 2.第⑧段画线句子中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3.品味第⑨段划线句子:“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说说母亲为什么“咬咬牙”?又为什么“闭起双眼”? 4.文章题目“母亲的心”有哪两层含义?
|
10.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小题。 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 ①秋日里,我从遥远的大山往公路边扛木头,一截黑乎乎的用来做拐棍的干枯杨木桩,被我顺手捎回,插在了院子内的土堆上。 ②之后,我很快便把它忘掉了。只有母亲,偶尔会把一个湿筐子或一块刚洗出的旧布挂在它上面晾晒,它干裂皱巴的躯体因而浸上了一层湿漉漉的水渍。 ③过了一段时间,我突然惊奇地发现,这截木桩的到来,使院子里有了很大的改变。以前,院子里只有一棵小枣树,孤零零的。风刮来时,是一种寡不敌众很无奈且软弱无力的声音,听了,总叫人感到沮丧。现在不一样了,有天晚上,当尖利的吼叫声将我从梦中惊醒时,我还以为是凶猛的野兽呢。仔细辨听,才知是从杨木桩上发出的声音。它不像枣树那样弯腰曲膝,总想尽力摆脱风的肆虐,把落在自己身上的风再推给别人,结果是被风撕扯得披头散发,没有了往日的形状。杨木桩不慌不乱,静立在那里迎接风的挑战,一副岿然不动的样子。它让风从身边溜过,又吸收着风,让风进入自己的毛孔,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它们是朋友而不是仇敌。 ④杨木桩使得落在院子里的雨也仿佛有了灵性。多数情况下,雨会在院子的东西两边布出疏密不同的两种雨幕,每回西边的杨木桩被淋得直往下流水,东边的小枣树却干渴得蔫巴巴的没一点儿精神。母亲心疼小枣树,细心地用木棍围住它,给它浇水,还多次想在杨木桩旁为小枣树再造一个新居,因怕把枣树挪死,才终未为其迁址。 ⑤大雪天,小枣树裹着棉絮,被冰雪盖得严严的,几乎看不见任何枝梢。而杨木桩却光溜溜、水亮亮的,冰雪一附上去即刻就化,从不积存。一样的雪,一样的严冬,却是是两种情景。是风有意所为,还是枣树和杨木桩内部的原因?困惑中的我总涌起太多说不清的神秘猜测。 ⑥无风无雨的的天气,我总能听出一种声音。这声音隐约而清晰,细微而执著,愈来愈深,就像是一个人在奋力行走;一会儿翻山,一会儿趟河,一会儿在清风丽日下奔跑,一会儿又走在烟雨迷蒙的山间小径------开始的时候,我怀疑是自己的耳朵在作怪,产生了误听。后来,无意中,当我的目光触到杨木桩上那几片嫩黄的叶芽,那饱胀着绿色汁液的肌体时,我似乎也看到那早已扎牢结实得再也拔不出来的根须,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呢?由一截枯木桩成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这之间,是一种怎样的生命行走啊。固然是我捡拾了它,但如果它自己就此停止生命的脚步,树便永远只能成为一个虚幻的影子了。 ⑦小枣树依旧灰黑着,山风把它的枝梢摧折得七零八落,我轻轻地拍了拍它的枝干。此时,它还在沉睡,在被动地等待着季节的到来,看不出它对未来有什么特别的的打算。这是许多生命共有的选择,是它们共同的生命方式,似乎也不应苛责,毕竟,成长太惨烈,抗争太艰难了。 ⑧无喜无忧的杨木桩,静静地指向天空,指向天幕上一颗很明亮的星。我双手搂着它,如同在抚摸一个冬天的童话。 1.感知内容。说说文章是怎样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杨木桩这一形象的。 自身条件: 生存状态: 内在精神: 2.揣摩语句。作者在第③段说,“杨木桩和风是朋友而不是仇敌”。怎样理解? 3.品味细节。具体分析第④段画线的语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
11. 难度:困难 | |
文言阅读 驼瓮俱失 昔有一人,先瓮①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既不得出,其人以为忧②。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选自《百喻经》) 【注释】①瓮: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器。②以为忧:以(之)为忧,为此事发愁。 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① 忠乎 逾矩 尊君 乐之者 饭疏食 因风起 2.句子翻译: 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既不得出,其人以为忧。 3.为下面的话断句,断3处。 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 4.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词。 (1)有一老人来语之曰( ) (2)即用其语( ) (3)为世人所笑( ) 5.文中“杀驼破瓮者”和“老人”各是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出他们的性格特点。 (1)杀驼破瓮者: (2)老人:
|
12. 难度:困难 | |
请以“改变一点点”为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
13. 难度:简单 | |
成 语 之 最。 例:最爱学习的人——如饥似渴 最昂贵的稿费—— 最长的腿—— 最高的巨人—— 最大的差距—— 最大的手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