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名句积累与运用 1.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三则》) 3.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4.陶渊明在《饮酒》中表现沉醉其中,“至情言语即无声”,指出人生真谛的诗句: , 。 5.李商隐《无题》诗中带有神话色彩,借神话传说来表达自己的希望与慰藉的诗句是: , 。 6.《己亥杂诗》借咏花抒情,表现自己虽屡遭打击仍痴心不改,仍以国家为己任的积极精神的诗句是: , 。 7.王维的《使至塞上》中运用比喻手法写出漂泊的苍凉,遭遇的不幸。表现了内心的孤独抑郁的诗句是: , 。 8.杜甫在《登高》一诗中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着笔,写出了自己漂泊异乡,孤独多病的处境的诗句是: , 。 9.《题破山寺后院》中以动写静,给人以余音绕梁之感的句子是: , 。
|
2. 难度:困难 | |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苏轼,字 ,号: ,北宋时期文学家,书画家。 2.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 ) (2)盖竹柏影也( ) (3)遂至承天寺 ( ) (4)但少闲人( ) 3.描写月光是本文的一个亮点,作者是怎样使这一描写生动形象的? 4.作者的文采让很多人追慕,正应当处于大展宏图之时,但作者却说自己和朋友是“闲人”两个,你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作者称自己是“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
3.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面文言短文。 不识自家 曩①有愚者,常于户外县②履为志。一日出户,及午,忽暴雨。其妻收履。至薄暮,愚者归,不见履,,讶曰:“吾家徙乎?”徘徊不进。妻见之,曰:“是汝家,何不入?”愚者曰:“无履,非吾室。”妻曰:“汝何以不识吾?”愚者审视③之,乃悟。 注:①曩:从前。②县:通“悬”,悬挂。 ③审视:仔细看 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履为志( ) ②吾家徙乎(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愚者)讶曰:“吾家徙乎?”徘徊不进。 3.愚者回家全凭“县履为志”,这个故事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
4. 难度:压轴 | |
现代文阅读 怀念孟二冬 孔庆东 前几天翻旧影集,蓦地发现了几张跟孟二冬的合影,遂油然想到,老孟离开我们,已然3年了。 三年前的四月份,记不清是哪一天的早晨,温儒敏老师告诉我们,孟二冬已于凌晨走了。在场的人没有一句话。中文系的教员,似乎应该不拙于表达感情,但在那一刻,都呆呆地无语,仿佛很冷漠,冷漠得可以灼伤晴空里的太阳。 我一向敬慕老孟之人品才学,他比我大六七岁,我读本科时,他已经是系里著名的研究生了。80年代,硕士生就已经很威风了,何况又是袁行霈先生的高足呢。北大学生都要强,低年级的喜欢跟高年级混,本科生喜欢跟研究生混,我就经常去“混”研究生的各类活动,早早结识了一批老大哥老大姐。不过孟二冬对我并不热情,他待人温厚但不主动,不像我这样,看见师弟师妹就“好为人哥”。老孟是你问他,他才回答,你冲他笑五分,他冲你笑三分,标准的儒生风范。 老孟硕士毕业的时候,我也上了研究生。他的硕士论文答辩,我是从头旁听到尾的。80年代北大的硕士答辩,条件虽然简陋,但气氛隆重得不亚于遵义会议。一群大师级的专家围攻老孟,老孟瘦瘦高高地独坐在屋子中间的椅子上,不卑不亢,侃侃而论,将那些质疑和考问一一化解。最后,他用绝对温和的语调说道:“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袁行霈老师掩饰不住满脸的喜悦,开口道:“二冬,你再说一遍。”我们这群旁听的师弟,使劲鼓掌,非常羡慕,心想将来我的硕士答辩也能这样,何其乐哉!或许是受了老孟一点影响,我后来的硕士博士答辩,都对老师们的质疑逐一进行了辩驳,但语气却没有老孟那般温和自信。 孟二冬硕士毕业后,去烟台大学任教几年,再回北大读博士。到我读博士的时候,还是比他低了两级。不过,所有博士党员组成一个支部,老孟是书记,他亲自给我们发放《邓小平文选》,这样,我们接触的机会就比以前多了。 但接触是需要“资格”的,我的资格太差,够不上老孟的境界。第一是喝酒的资格,假如说孟二冬是酒博士的话,那我连幼儿园还没毕业呢。我在整个20世纪所喝的白酒加起来,也不超过一斤。到了21世纪,全国人民都嚷嚷着孔庆东是什么“北大醉侠”,逼得孔庆东走投无路,只好舍命提高酒量,一年好歹也能喝个五六斤了。而孟二冬呢,一个晚自习,二两花生米,就能干掉一瓶二锅头。喝完面不改色,继续写论文,读唐诗。我后来多次跟老孟同桌喝酒,我一般就抿一口,尝尝味儿而已。孟二冬呢,别人不喝他也不喝,也从来不强迫别人喝。要是这一桌有人喝,就没人能够喝得过他,而且不管喝多少,也没见他红过脸——没人知道孟二冬酒量。老孟成了全国英模后,温儒敏老师到人民大会堂去宣讲孟二冬同志的英雄事迹,我不知道老温讲了这段没有。我以为,不讲老孟的酒量,他的风采就必然黯淡一两分,他的“度量”就显示得不够充分也。 第二是玩球的资格。我是国家级排球裁判,打排球还凑合,其他球都臭得很。而孟二冬的篮球足球都是健将级的。他胳膊腿都硬梆梆的,场上随便碰一下就让你疼半天。我看过他玩球,勇猛但不野蛮,以高技术和好身体取胜,威风里透着儒雅,所以赢得你心服口服。而读博那阵,我是没有资格与老孟同场竞技的。 真正有资格跟孟二冬混在一起,是留系当老师之后的事了。我因为不愿意当班主任,就被分派当了几年的科研秘书,“政绩”还算可观吧,特别是趁机与各个专业的老师都套上了近乎。中文系一百多教员,多数都互不相识,至今我可能仍是中文系里认识本系教师最多的教师之一。特别是组织跨专业的活动时,孟二冬从来不摆架子,秘书让干啥就干啥,而且“不用扬鞭自奋蹄”,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你赞美他时,他谦逊地一笑;你调侃他时,他也不客气,引经据典地反击你两句。 中文系崇尚的风气是“不争”,但实际上或明或暗的竞争还是有的。而老孟似乎什么都不争,只埋头做自己的学问。他才学很大,什么都能看透,却不轻易发表意见。作为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他在人生的各方面都是出色的,那出色是靠他的勤奋,靠他的诚实,靠他的友善。他所做的,都是中国儒家知识分子所应该做的,也是一名共产党员所应该做的,本来没有什么太值得惊异的,但就是因为当今很多人做不到了,所以孟二冬成了这个时代的临风玉树,成了这个时代的砥柱中流。当我们今天竟然把不抄袭不剽窃作为治学的底线时,我为这个底线如此之低,感到深深的羞愧。此时再看孟二冬,确实“须仰视才见”。 再后来,孟二冬去了石河子。北大跟石河子大学是合作单位,我们都去过石河子。那里天高地阔,馕香肉美,瓜甜果肥,本来是个调整学术节奏的好去处。没想到老孟竟然在那里发了病,你说这找谁说理去?他身体好,心态好,学问好,工作好,人缘好,家庭好,怎么病魔偏偏就会落到他头上?后来各大媒体展开对孟二冬的宣传时,我特意跑去很激动地跟领导提过:“千万别把咱老孟给宣传成陈景润!他的病,一不是累的,二不是四人帮迫害的,三不是自己憋屈的。只能说天有不测,人有旦夕,所以才令人悲从中来,无比惋惜。” 我还给孟二冬发信,劝他放松,不要老写什么“寸阴是竞”,而该多出去玩玩,多吟咏一些“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和“仰天大笑出门去”之类的诗句,调剂心境。我们都相信他能够把病魔抛到魏晋南北朝去,精神抖擞地重返学海,跟袁行霈老师明窗朗月之下,再话唐诗。 然而天不佑圣贤,孔子叹曰:“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老孟终于悄悄地走了。也许过些年,人们就会如同忘记大多数英模那样忘记他,只有他的亲友同事还觉得音容宛在。老孟生前不慕名利,殁后更不会在乎自己是不是“优秀党员”或“模范教师”。他自己完成了一个仰不愧天、俯不愧地的人生,他即使活一百岁,也依然是这种风姿的延续。我们所感到悲伤的,其实是我们自己的欠缺。正如《冰山上的来客》插曲所唱:“我再不能看到你雄伟的身影,可爱的脸庞。……你也再不能听我弹琴,听我歌唱。” 1.给下列词语中加横线的字注音。 ①蓦地( ) ②黯淡( ) ③调侃( ) ④剽窃( )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评论者津津乐道的春花喻冬雪“反季”之妙句。对于忽闻孟二冬的离世消息,作者语出亦奇:“仿佛很冷漠,冷漠得可以灼伤晴空里太阳”。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作者以“标准的儒生风范”评价孟二冬,表达对其人品才学的仰慕之情。结合文章第三段内容,谈谈作者对他产生仰慕之情的原因有哪些?(答出两点即可) 4.作者写人,状其貌、绘其意、传其神。精微有趣。试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品读下面句子。 老孟瘦瘦高高地独坐在屋子中间的椅子上,不卑不亢,侃侃而论,将那些质疑和考问一一化解。最后,他用绝对温和的语调说道:“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5.孔庆东文章亦庄亦谐,为人狂傲不羁。本文在追忆友人时,却低调地说自己有两种“资格”够不上老孟。谈谈文章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6.作者说老孟所做的“都是中国儒家知识分子所应该做的,也是一名共产党员所应该做的”“所以孟二冬成了这个时代的临风玉树,成了这个时代的砥柱中流”。这里“应该”“所以”很难构成因果,作者是发乎内心的赞美,还是贬低不屑?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7.对于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作者竟给了他极高极重的评价:“完成了一个仰不愧天、 俯不愧地的人生”。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老孟的哪些特点使他无愧于这一评价?(答出两点即可)
|
5. 难度:中等 | |
名著阅读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1.以上文字出自中国古典名著《 》,作者是 (人名)。 2.对王熙凤的刻画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3.初见黛玉,王熙凤“喜极而泣”,又“忙转悲为喜”,对黛玉关心备至,从她的感情变化,可感受到她怎样的性格?
|
6. 难度:中等 | |
综合实践 2016年的母亲节,一早打开微信朋友圈、微博、QQ,到处都是祝福母亲节日快乐的消息,有的晒自己和母亲的照片,有人转发各种母爱伟大的故事,整个网络几乎为“母亲”沸腾了。对此,有人表示反感,他们问发布者“你在网上这么孝顺,你妈妈知道吗?”他们认为这种表达方式并非是真孝顺,而是放到网络上“晒孝顺”;支持的人则认为,这是孩子在母亲节向母亲表达感恩之情的延伸,网上秀一下母爱,与线下陪母亲过节、送礼物等传统方式并不冲突。能看到身边的人都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妈妈,也是一种幸福的分享。 新的交流平台的涌现,衍生出了新的生活方式,生活与网络更密切的交织在一起。你如何看待网上“晒孝顺”“晒幸福”的行为,请谈谈你的观点。(不少于120字)
|
7. 难度:压轴 | |
作文。以下文题,任选其一。 题目(1):此情长暖心间 题目(2):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1485年,英国国王查理三世与亨利伯爵在波斯沃斯展开决战。战前,他的马夫为他备马,钉一个马掌时少钉了一颗钉。因为少了这枚钉,行军时,这个马掌丢了。在打仗时,因为少了这个马掌,被敌人掀翻在地,致使国王被俘。查理三世输了这场战争,也因此丢了国家。 一个小小的细节问题,决定了人的命运、国家的命运。少了一个马钉,丢了一座江山,这不是耸人听闻。细节决定成败,无论何时何地都有其重大警世意义的。细节之中蕴藏着巨大的机会,对于细节必须精益求精。 作文要求: (1)除诗歌外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结合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 (2)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3)不少于6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