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哽(____) 赚(____) 踱(______) 捂(______) 惩罚(____) 祈祷(____) 诧异(__) 宛转(_____)
|
2. 难度:简单 | |
回忆课文,在下列句子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动词。 (1)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_________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2)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___________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
3. 难度:简单 | |
在括号中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1)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_____) (2)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歌唱;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____)
|
4. 难度:简单 | |
阅读下面两段描写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1)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①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 ②运用的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____ (2)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①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 ②运用的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
|
5. 难度:简单 | |
选择正确的词语填空。 (1)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_________,就是在街上也能听见。 A.吵闹 B.寂静 C.喧闹 (2)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_________。 A.安静 B.寂静 C.肃静 (3)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__________地说:“快坐好,小弗朗士,我们就要上课了。” A.温和 B.柔和 C.温柔
|
6. 难度:简单 | |
填空题。 (1)《最后一课》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国作家。 (2)《最后一课》的体裁是_______写于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主题。 (3)《最后一课》一文的线索是_______,描写的两个主要人物是______和_________。
|
7. 难度:简单 | |
判断题。 (1)《最后一课》的作者是德国作家都德。这篇小说主要是通过最后一课和平时上课不同情景的对比来表现主题的。(_____) (2)“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_____)
|
8. 难度:中等 | |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普士兵的号声——①他们已经收操了。[A]站起来,脸色惨白,[B]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过。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②”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1.文中①②两处破折号的作用分别是( ) A. 表示解释说明,语音的延长。 B. 表示解释说明,递进。 C. 表示解释说明,语音的停顿。 D. 表示递进转折,语音的延长。 2.为什么听到钟声与号声后,韩麦尔先生的脸色变得这样难看? 3.从情节上看,这部分是故事的________ 4.“使出全身的力量”“法兰西万岁”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5.如果结尾处改成他举起拳头高呼:“法兰西万岁!”好不好?你是怎样理解“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这一举止和表情的?
|
9. 难度:中等 | |
课外阅读 我的自白 我虽然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奖,但我肯定我不是天才,在12岁以前,我还没上学呢! 念小学时,我们学校是一所大学附属小学,妈妈是那所大学的校长。小学的教师全是妈妈的学生,谁都不管我。爸爸、妈妈也不怎么管我。当时,我对上学没有兴趣。到学校看看,不喜欢我就走掉了,到池塘游泳,到河边捉小虾,四处游荡。那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我与其他小朋友一样,生活在十分艰难的环境中。 我的父母都是教授,都是科学家。家里进进出出也都是科学家,再加上从小父母就把牛顿、爱因斯坦的故事讲给我听,耳濡目染地,我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童年,影响我最深刻的人是我的外祖母。外祖母一直照顾我,她没有一般“望子成龙”的心态。我父母也让我自由发展,这和很多中国的家庭不同。 每天,我从早上7点30分踏进实验室,到晚上11时走出实验室,没有圣诞节,没有星期天,这是出自我对科学的兴趣。可以说,是兴趣把我牵引到国际科学的“峰巅”。 兴趣对一个人的事业很重要。这么长的时间,没有兴趣如何去享受工作呢?所以,我劝那些想干成一番事业的朋友,应该以兴趣为出发点,不能勉为其难。 现在我不强迫孩子读书。其实,孩子在学校考第一不代表什么,至少,我认识的那些科学家们,都不是年年拿第一的好学生。我更不曾考过第一名。我这位开朗的爸爸常把我的孩子带进实验室,从小如此。我的女儿三岁时,就可以清楚地认清各种仪器了,而且她还有过目不忘的本事。问我希望女儿长大干什么,我当然想让女儿学物理,长大去接我的“班”,不过,女儿却对生物有兴趣。对这,我不去干预。各有各的兴趣嘛!我想,她将来会在生物学上做出贡献的。父母不该包办孩子的兴趣,因为“包办”是不能代替孩子的。 1.用下列词语造句。 望子成龙: 勉为其难: 2.文中第三段加粗成语“耳濡目染”能否换成“潜移默化”?为什么? 3.文中第二段说“我对上学没有兴趣”,第五段说“是兴趣把我牵引到国际科学的‘峰巅’”,是什么原因使作者有如此大的变化? 4.在作者看来,一个人成才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5.请写出两条关于“兴趣”的名言警句。
|
10. 难度:简单 | |
用一句话提炼出下面语段表达的主要信息。 老师坐得高一点,不是为了让你们向他祈祷,而是为了使你们彼此看得清楚一些。老师不是教官,也不是上帝,他不是一切都知道,他也不可能一切全知道。假如他装作知晓一切的样子,那么你原谅他,但不要相信他。相反,他若承认他不是一切都知道,那么你要爱戴他,因为他是值得你爱戴的。 (节选于一位校长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
11. 难度:中等 | |
“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谈谈你对祖国语言的理解,并把它写下来。300字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