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语文试卷 > 试卷信息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褓(qiǎng) 锢(jìn)  风云(chà)不知所(cuò)

B. 祷(qǐ)    绕(yíng) 断壁残(yuán)引受戮(jǐng)

C. 锁(jiā)   步(duó)  怏不乐(yàng)既往不(jiù)

D. 蓄(zhù)   劣(zhuō) 相形见(zhuō)萤映雪(náng)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他克尽职守,默默奉献三十年。

B. 海鲜夜宵大排档,恭候光临!

C. 本店有凉绊黄瓜、香菇青菜、蒜泥菠菜等菜肴。

D. 最后的拼搏阶段就是要像篮球冲满气、汽车加满油一样。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下列句子变换后意思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 原句: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改写句:如果宇宙没有生命,就不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B. 原句:傅雷的家书每一封都凝聚着他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

改写句:傅雷的家书没有一封不凝聚着他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

C. 原句:多少年过去了,风儿把山顶岩石的表层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细密。

改写句:多少年过去了,山顶岩石的表层被风儿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细密。

D. 原句: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改写句:传统教育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就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中国民间,最深广的文化,莫过于“年文化”了。中国人过年,与农业关系较大。                                                                        。年,实际是一种努力生活化的理想,一种努力理想化的生活。

①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过年是非要强化不可的了

②这生活与迷人的理想混合在一起,便有了年的意味

③年在农闲时,便有大把的日子可以折腾

④一切好吃好穿好玩以及好的想法,都要放在过年上

⑤在过年的日子里,生活被理想化了,理想也被生活化了

⑥年又在四季之始,生活的热望熊熊燃起

A. ②⑤④③⑥①    B. ⑤③④②⑥①    C. ③⑥①④⑤②    D. ①④③②⑥⑤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下面语段中标序号的句子都有语病,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

从2017年5月10日起,“蓝鲸一号”开始试采可燃冰。沉睡海底不知多少年代的“冰”,穿透厚达200米的泥质粉砂地层,①变为天然气被输送到大约1200米以上的海平面上,②这不但是全球首次,而且也是我国首次对可燃冰成功实现试采。③连续187个小时的稳定产气,让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采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④这是中国人民实现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标志性成就。

A. 句子①删去“大约”

B. 句子②“全球”与“我国”互换位置。

C. 句子③在结尾处加“的国家”。

D. 句子④把“实现”改为“推进”。

 

二、综合性学习
详细信息
6. 难度:困难

2016418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下面是其中一份数据图表。对表中提供的信息,分析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国民的阅读方式可以分为纸质阅读和数字化阅读两大类。

B. 上网和手机阅读是国民主要的阅读方式。

C. 国民的各类媒介阅读时长均有所提高,手机阅读增速最快。

D. 国民的阅读时长和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均呈上升趋势。

 

三、选择题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读语段,找出表述有误的一项(  )

人生有一首诗,当我们拥有它的时候,往往并没有读懂它;而当我们能够读懂它的时候,它却早已远去。这首诗的名字就叫青春。

青春是那么美好,在这段不可复制的旅途当中,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记忆。(   )它是迷茫的、孤独的、不安的,还是欢腾的、炽热的、激越的,它(   )是最闪亮的日子。

雨果曾经说,谁虚度了年华,谁的青春就将褪色。是的,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不是用来挥霍的。只有这样,当有一天我们回首过往,和那个站在骄阳下青春的自己告别的时候,我们才可能说,谢谢你。

A. 结尾处“谢谢你”中的“你”指的是“那个站在骄阳下青春的自己”。

B. “青春是那么美好,在这段不可复制的旅途当中,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记忆。”这句话中的“那么美好”和“独一无二”两个短语结构一致。

C. 文中括号内可填入的关联词依次是“不管”“都”。

D. “人生有一首诗,当我们拥有它的时候,往往并没有读懂它;而当我们能够读懂它的时候,它却早已远去。这首诗的名字就叫青春。”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四、名著阅读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题文)阅读名著能让我们看到高处的光、远处的爱和深处的智慧。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可以看到______(填主人公)为理想献身的崇高精神;读______(填作者)的《骆驼祥子》,可以看到作者对旧北京人力车夫的深切同情;读法布尔的《______》(填作品),可以看到作品中蕴含的睿智哲思。

 

五、综合性学习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为了增强大家的环保意识,节约水资源,某校八年级(一)班举行演讲比赛。该班班长收集了两则材料。

材料一  去年上半年,全国2 212万人因干旱而饮水困难,其中79%的人集中在江西、云南、贵州、广西等地。今年上半年我国南方又持续干旱,其中以江西、湖北等几省市尤为严重。

材料二   我国属于缺水国之列,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淡水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在人均水资源方面,中国已被列入全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水资源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淡水资源的1/4。据统计,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沿海城市也不例外,甚至更为严重。

(1)请你根据材料,拟写一则有感染力的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你是演讲比赛的组织者,请为本次比赛设计活动流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是本次演讲比赛的主持人,请你帮他设计一段开场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放学时,小红将喝剩半瓶的矿泉水随手扔掉,看到这种情景,你将如何对她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诗歌鉴赏
详细信息
10. 难度:困难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前四句所展示的画面。

2.诗的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和心情?

 

七、文言文阅读
详细信息
11. 难度:困难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溪上大声漎然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也;或曰后人求李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

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要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是日薑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之记。

(姚鼐《游媚笔泉记》节选)

【注释】①霁:天放晴。②漎(cóng):流水声。③巂(guī):鸟名,即子规,杜鹃鸟。④鬣(liè):马颈上的长毛。⑤援:攀援,指游人攀登到大石上。⑥溶云:溶,融入,指天上的云倒映在潭水中。⑦沜(pàn):同“泮”,半月形的水池。⑧何文端公:指何如宠,后文中的“左丈学冲”指左世容。“薑(jiāng)坞先生”指姚范。⑨就:完成。⑩卒:同“猝”,突然。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水尤___________

(2)乃记之而_________

(3)被而__________

(4)客九人饮于是__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翼乎临于溪右。

4.阅读【甲】文,请概括作者游览小石潭的感受。

5.【甲】【乙】两文画线句子在表现手法上有共同之处,请加以分析。

 

八、现代文阅读
详细信息
12. 难度:困难

精神明亮的人

王开岭

①十九世纪的一个黎明,在巴黎乡下一栋亮灯的木屋里,居斯塔夫·福楼拜在给最亲密的女友写信:“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像现在这样)。我工作到深夜,窗户敞开,不穿外衣,在寂静的书房里……

②“按时看日出”,我被这句话猝然绊倒了。

③一位以“面壁写作”为誓志的世界文豪一个如此吝惜时间的人,却每天惦记着“日出”,把再寻常不过的晨曦之降视若一件盛事,当作一门必修课来迎对……为什么?

④它像一盆水泼醒了我,浑身打个激凌。我竭力去想象、去模拟那情景,并久久地揣摩、体味着它——

⑤陪伴你的,有刚刚苏醒的树木,略含咸味的风,玻璃般的草叶,潮湿的土腥味,清脆的雀啾,充满果汁的空气……还有远处闪光的河带,岸边的薄雾,怒放的凌霄,绛紫或淡蓝的牵牛花,隐隐颤栗的棘条,月挂树梢的氤氲,那蛋壳般薄薄的静……

⑥从词的意义上说,黑夜意味着“偃息”和“孕育”;而日出,则象征着一种“诞生”,一种“升矗”和“伊始”,乃富有动感、汁液和青春性的一个词。它意味着你的生命画册又添置了新的页码,你的体能电池又充满了新的热力。

⑦正像分娩决不重复,“日出”也从不重复。它拒绝抄袭和雷同,因为它是艺术,是大自然的最重视的一幅杰作。

⑧黎明,拥有一天中最纯澈、最鲜泽、最让人激动的光线,那是生命最易受鼓舞、最能添置信心和热望的时刻,也是最能让青春荡漾、幻念勃发的时刻。像含有神性的水晶球,它唤醒了我们对生命的原初印象,唤醒体内某种沉睡的细胞,使我们看到远方的事物,看清了险些忘却的东西,看清了梦想、光阴、生机和道路……

⑨迎接晨曦,不仅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体验;不仅仅是人对自然的欣赏,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力量作用于生命的一轮撞击。它意味着一场相遇,让我们有机会和生命完成一次对视,有机会认真地打量自己,获得对个体更细腻、清新的感受。

⑩“按时看日出”,乃生命健康与积极性情的一个标志,更精神明亮的标志!它不仅仅代表了一记生存姿态,更昭示着一种热爱生活的理念,一种生命哲学和精神美学。

⑪透过那桔色晨曦,我触摸到了一幅优美剪影:一个人在给自己的生命举行升旗!

⑫在一个普通人的生涯中,有过多少次沐浴晨曦的体验?我们创造过多少这样的机会?

⑬仔细想想,或许确实有过那么一两回吧。可那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比如某个刚下火车的凌晨——睡眼惺松,满脸疲态的你,不情愿地背着包,拖着灌铅的腿,被人流推搡着,在昏黄的路灯陪衬下,涌向出站口。踏上站前广场的那一刹,一束极细的腥红的浮光突然鱼鳍般游来,吹在你脸上——你倏地意识到:日出了!但这个闪念并没有打动你,你丝毫不关心它……

⑭或许还有其他的机会,比如登泰山、游五岳什么的:蹲在人山人海中,蜷在租来的军大衣里,无聊而焦急地看夜光表,熬上一宿。终于,当人群开始骚动,在巨大的欢呼声中,大幕拉开,期待由久的演出开始了……然而,这一切都是在混乱、嘈杂、拥挤不堪中进行的。越过无数的后脑勺和下巴,你终于看到了。和预期一模一样。你会突然惊醒:这是早就被设计好了的,美是美,但就是感觉不对劲儿。

⑮而更多的人.或许连一次都没有!一生中的那个时刻,他们无不蜷缩在被子里。他们在昏迷,在蒙头大睡,在冷漠地打着呼噜——第一万次、几万次地打着呼噜。那光线永远照不到他们,照不见那身体和灵魂。

⑯放弃早晨,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你已先被遗弃了。意味着你所看到的世界是旧的,和昨天一模一样的“陈”。仿佛一个人老是吃经年发霉的粮食,永远轮不上新的,永远只会把新的变成旧的。意味着不等你开始,不等你站在起点上,就已被抛至中场,就像一个人未谙童趣即已步入中年。

⑰多少年,我都没有因光线而激动的生命清晨了。

(有删改)

1.文章以一封信开头,请分析其作用。

2.第⑤段想象丰富,用词新颖别致,试举一例简要分析。

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按时看日出”我被这句话猝然绊倒了。

(2)他们在昏迷,在蒙头大睡,在冷漠地打着呼噜——第一万次、几万次地打着呼噜。

4.“与福楼拜相比,我们对自然又是怎样的态度呢”这句话应放在文中哪两段之间?为什么

5.如果你去看日出,会有什么不同于作者的启示

 

详细信息
13. 难度:困难

阅读梁衡的《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完成下列小题。

①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

②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③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我国古代的幼儿语文教学多用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很注意这点。苏联在小学低年级教材中就加进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由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须一个“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以后再遇写鸟时,就很少以一“飞”字搪塞了。可现在也常遇到这种情况,那笔握在手里,却晃来晃去,半晌落不下去,好像笔干得流不出墨一样,其实是脑子里干得想不出恰当的词,这时就更恨当初记得少了。

⑤强调背和记,决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宋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从那个暴君隋炀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就是毛泽东诗词中也有不少如“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取于古人的句子。试想王勃肚子里如果不装有前人的那么多佳词丽句,决不可能即席挥就那篇《滕王阁序》。高明的文章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文章相因,从司马迁到韩愈、柳宗元,再而苏轼、欧阳修,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你看,人们现在不是多记住了秦、王等后人的名篇佳句,倒忘了杨、庾等前人的旧作吗?这正说明文学在继承中前进。我们应该多记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秦观、王勃的。

1.文章是从哪四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的?请概括。

2.简要分析文章第自然段的论证过程。

3.从作者的观点出发,你认为语文学习在多背的同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九、材料作文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假设学校组织竞聘学生会主席、团支部书记、校刊主编、校广播站总监、志愿者服务团团长等,你准备竞聘其中某个职务。试撰写一份演讲稿,阐述你的竞聘主张。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③不限文体(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