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沿20°纬线所作的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关于甲、乙两地形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均位于印度洋板块 B. 地形起伏大,油棕、茶叶均种植广泛 C. 均为重要的铁矿、锰矿产地 D. 气候形成均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影响 2.关于乙地形区所在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域 B. 古代冰川侵蚀作用强烈 C. 河流均源出中国,注入孟加拉湾 D. 水稻种植业、种植园是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
2. 难度:简单 | |
据图中甲、乙两区域,完成下面小题。 1.甲、乙两湖所处的气候分别是 ①温带大陆性气候 ②亚热带季风气候 ③地中海气候 ④温带季风气候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2.关于甲乙两湖泊面积减小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 围湖造田使甲湖泊面积减小 B. 气候干旱,蒸发旺盛使乙湖泊面积减小 C. 沙漠侵吞使乙湖泊面积减小 D. 沿岸用水量大使甲湖泊面积减小
|
3. 难度:中等 | |
2015年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积极推进年,一带一路是经济互补之路,是文化整合之路,是创新园梦之路,下图为“一带一路”主要线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小题。 1.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西部沿海地区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A. 东部人口稠密,西部地广人稀 B. 东部城市化进程快,西部城市化水平高 C. 东部产业结构层次高,西部资源密集型产业发达 D. 东部农业机械化程度高,西部农牧业发达 2.某年6月至8月,一艘邮轮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福州出发,经孟买到威尼斯,下列对沿途地理现象的描述可信的是 A. 经南海时,遭遇梅雨阴雨连绵 B. 经阿拉伯海时,多逆风逆水 C. 经红海时,可邮沿岸大片森林 D. 经地中海时,遭遇连日狂风暴雨 3.一带一路东部连接快速发展的中国,西部连接发达的欧洲,而中部是亟待发展的中亚、南亚等地区,东、中、西部的经济具有互补性,表现为 ①东部产能增强,需要对外合作②西部地区经济发达,需要大量人才③中亚油气丰富,需要寻求消耗市场 ④南亚农业发达,需要扩大粮食出口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4.上海科研人员将太阳能技术与海水淡化工程巧妙“嫁接”,大幅度降低了咸水淡化的成本,这一成果将惠泽“一带一路”上严重缺水而光热资源丰富的地区,这些地区主要是 A. 大洋洲、西欧 B. 东欧、东南亚 C. 中亚、西亚 D. 东亚、南亚
|
4. 难度:中等 | |
下图所示某国以平原为主的区域中,甲、乙等城市的蔬菜供应主要依靠进口,波动较大。2014年起,这些城市郊区及周边地区采用荷兰的技术,修建了大型温室蔬菜培植基地,生产的蔬菜可满足当地约20%的需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地区蔬菜种植的限制性自然因素是 A. 地形 B. 土壤 C. 热量 D. 水分 2.该地区利用温室培植蔬菜的优势条件是 A. 能源接应充足 B. 生产技术先进 C. 种植历史悠久 D. 劳动力成本低 3.该地区扶持温室蔬菜培植基地建设的直接目的是 A.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B. 增加农业经济收入 C. 改善当地种植结构 D. 减少蔬菜对外依赖
|
5. 难度:中等 | |
读图中甲、乙两国,回答下面小题。 1.图示国家均为世界上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对于两国农业的对比的说法,符合实际的是 A. 耕地都主要位于河流中下游平原 B. 甲国农业劳动力素质高于乙国 C. 甲国机械化水平远低于乙国 D. 甲国粮食大量出口而乙国大量进口 2.两国地形对气候影响都很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甲国东北地区降水量大 B. 甲国冬季受寒潮影响大 C. 乙国降水自东西两岸向内陆减少 D. 乙国中北部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显著
|
6. 难度:中等 | |
垦殖指数是指一国或一地区耕地面积占其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它是衡量一个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指标,通常以百分数表示。下表为世界及各地区耕地垦殖指数和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变化表。据表回答下面小题。 1.表中字母与其代表的大洲(或地区)连线正确的是 A. a—欧洲 B. b—非洲 C. c—大洋洲 D. d—北美洲 2.根据表中内容判断,影响垦殖指数主要的因素有 ①地形 ②机械化 ③农垦历史 ④社会制度 ⑤气候类型 A. ①②③ B. ①③⑤ C. ②④⑤ D. ②③⑤
|
7. 难度:中等 | |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甲、乙两水系的支流密度差异很大,主要影响因素是 A. 植被 降水 B. 纬度 地形 C. 地形 降水 D. 纬度 植被 2.关于甲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由于发源于赤道地区,流量的季节变化小 B. 因为流经地中海沿岸所以冬季为河流丰水期 C. 由于依赖冰川融水补给,所以为季节性河流 D. 下游地区,灌溉农业发达,流域面积小
|
8. 难度:简单 | |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M、N两河特征正确的是 A. M河上游多峡谷,落差大 B. M河水位季节变化小 C. N河水位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大 D. N河水量丰富 2.乙图中①、②两地的自然带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 ①地:热带雨林带,纬度 B. ①地:热带草原带,地形 C. ②地:热带荒漠带,地形 D. ②地:热带草原带,洋流 3.对两图所示地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两地农业人口比重大,劳动生产率高 B. 两地均是世界天然橡胶、咖啡、香蕉等热带经济作物的最重要产区 C. 甲地水热充沛,农业地域类型主要为水稻种植业 D. 乙地草原广阔,农业地域类型主要为大牧场放牧业
|
9.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2010年某月份海平面平均气压沿30°N、48°N两条纬线的变化图,回答下面小题。 1.该月份,下列地理现象不可信的是 A. 印度盛行东北季风 B. 庐山瀑布处游人如织 C. 松花江畔银装素裹 D. 墨累-达令盆地农民正值犁地时节 2.当处于左图反映的季节时,右图中盛行西北风且处于多雨季节的是 A. M地 B. N地 C. Q 地 D. P地 3.该月份,关于甲乙丙丁四地的叙述,不正确说法是 A. 风向:甲地与乙地不相同,原因: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不同 B. 风力:乙地>甲地,原因:乙地气压梯度大、摩擦力较小 C. 风力:丙地>丁地,原因:丁地气压梯度力小、高山阻挡 D. 风向:丁地与丙地不相同,原因:丁丙分别位于高压东西部
|
10. 难度:中等 | |
法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在欧盟国家中较为典型。历史上,法国长期高度中央集权,巴黎一直是其政治中心。法国的人口、生产、服务活动高度集聚于巴黎,大巴黎地区人口数量为第二位城市里昂的7倍以上。20世纪60年代,法国选择了若干边缘城市集聚区建立“平衡城市”,阻滞人口和产业向巴黎集中,以消除巴黎与其他地区之间发展的高度不平衡问题。读法国“平衡城市”影响范围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法国人口高度集聚于巴黎的主导因素是 A. 地形 B. 资源 C. 交通 D. 政治 2.法国建立“平衡城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持边缘城市集聚区的 A. 服务门槛 B. 服务种类 C. 服务等级 D. 服务范围 3.“平衡城市”规划的主要目标是优化法国城市的 A. 空间结构 B. 规模结构 C. 产业协作 D. 城市化进程
|
11. 难度:中等 | |
雅西高速途经拖乌山时,被设计建设成图示双螺旋形状,开车进入隧道,不是直行,而是一路往左转圈,在不知不觉中向上爬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高速公路按图示选线,主要考虑的是 A. 网络化 B. 立体化 C. 经济性 D. 安全性 2.在图示地区,较早修建有一条108国道,是顺应地形地势,以适当的坡度来修建的。推测108国道在该地区的公路形态最接近于 A. B. C. D.
|
12. 难度:压轴 | |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一艘油轮在图中②处发生石油泄漏事故,泄漏的石油随洋流扩散的方向为 A. 向东扩散 B. 向南扩散 C. 向北扩散 D. 向东、向南扩散 2.关于图中所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地终年积雪 B. ④地“早穿长袍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 C. ⑤地7月份温和多雨 D. 该地区有“大海、高山和沙漠”奇景
|
13. 难度:中等 | |
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瑞士当地时间2016年6月1日,世界最长最深的铁路隧道——圣哥达隧道正式开通。圣哥达隧道全长57.1千米,最深处位于圣哥达山体下方2300米,工期历时17年,耗资160多亿美元。圣哥达隧道位于欧洲南北向最为繁忙的货运走廊上,它在17分钟内穿越阿尔卑斯山中段,能缓解欧洲心脏地带通行难的作用。在圣哥达半山腰间,现有百年历史的铁路隧道,但线路是转圈爬坡和下山,对货物的载重有限制。现开通的新隧道可通行速度达250千米/小时的列车,将会改变山区居民与货物的交通运输方式。 材料二 瑞士交通局部图(图a),圣哥达隧道剖面图(图b)。 (1)与原铁路隧道相比,圣哥达隧道的优势有哪些? (2)简述圣哥达隧道建设的困难。 (3)分析圣哥达隧道开通的环境意义。 (4)说明圣哥达隧道对区际联系的影响。
|
14. 难度:中等 | |
下图示意世界某区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甲河流域有大面积的黑土区,干流建有多个梯级水电站。W国曾是原苏联的工业基地和粮仓。2013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与W国有关方面签署协议,可在甲河流域大规模种植粮食。 干流梯级水电站开发前后的甲河流量分配比例 (1)说出甲河流域的地势特点,并指出判断依据。 (2)说明甲河径流量主要来自N市以上河段的自然原因。 (3)与新疆比,分析甲河流域发展种植业更为有利的条件。 (4)简析甲河干流开发梯级水电站对W国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
|
15. 难度:中等 | |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巴尔喀什湖(左图的A湖)是位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东部的一个内流湖。湖泊西半部的湖水平均含盐量为1.48‰,东半部的平均含盐量高达10.4‰。湖泊北岸为著名的铜矿带,炼铜工业发达,且与哈萨克斯坦和中亚重要城市有铁路连接。 材料二 为监测和掌握巴尔喀什湖湖岸推移或退缩的具体变化情况,研究人员围绕湖面四周选取14个岸边参照点(左图),以1977年为参照,监测并分析出1990年、1998年、2011年、2014年的湖岸迁移量(右图,正值为湖岸向内萎缩,负值为向外扩张) (1)说明巴尔喀什湖东西两侧盐度大小差异的原因。 (2)分析乙地沙漠形成的自然原因。 (3)分析甲河口地貌的形成过程,并分析1990—2014年的变化状况。 (4)有人提议在巴尔喀什湖北岸大力发展炼铜业。你持什么观点,并说明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