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下列变化过程,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 ①碳与水蒸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 ② 酸碱中和反应 ③铝粉与氧化铁粉末反应 ④ 固体NaOH溶于水⑤ H2在Cl2中燃烧⑥ 碳酸钙高温分解 A、②③④⑤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⑤
|
2. 难度:中等 | |
下列各项中表达正确的是( ) A.F-的结构示意图: B.CH4分子的比例模型: C.CCl4的电子式: D.乙烯的结构简式:CH2CH2
|
3. 难度:简单 | |
福岛核电站泄漏的放射性物质中含有,下列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由此可确定碘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31 B. 是碘元素的一种同位素 C. 核素中含中子数为53 D. 的摩尔质量为262 g
|
4. 难度:中等 | |
反应A(s)+B(g)=c(g)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情况不能使反应速率加快的是 A.升高温度 B.增加A的物质的量 C.使用催化剂 D.缩小容器体积使压强增大
|
5. 难度:中等 | |
电池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能量来源,各式各样电池的发明是化学对人类的一项重大贡献,下列有关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锌锰干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碳棒变细 B.氢氧燃料电池可将热能直接转变为电能 C.氢氧燃料电池工作时氢气在负极被氧化 D.太阳能电池的主要材料是高纯度的二氧化硅
|
6. 难度:中等 | |
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比较正确的是 ①同主族元素的单质从上到下,氧化性逐渐减弱,熔点逐渐升高 ②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越弱 ③单质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F2>Cl2>Br2>I2 ④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它的气态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越强 ⑤还原性:S2->Se2- ⑥酸性:HNO3>H3PO4 A. ①③ B. ②④ C. ③⑥ D. ⑤⑥
|
7. 难度:中等 | |
关于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的短周期元素aA2+、bB+、cC3+、dD-,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原子半径C>A>B>D B. 价电子数D>C>A>B C. 离子半径C3+>D->B+>A2+ D. 单质的还原性A>B>C>D
|
8. 难度:中等 | |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除零族元素外,短周期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在数值上等于该元素所属的族序数 B. 元素周期表有7个主族、7个副族、1个0族、1个Ⅷ族,共16个纵行 C. 除短周期外,其他周期均有18种元素 D. 在元素周期表的金属和非金属分界线附近寻找半导体材料
|
9. 难度:中等 | |
下列关于物质性质的比较,正确的是 A. 稳定性强弱:HF>HCl>HBr>HI B. 原子半径大小:Cl>P>N C. 碱性强弱:KOH<NaOH<LiOH D. 金属性强弱:Na<Mg<Al
|
10. 难度:中等 | |
下列有关反应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铁片和稀硫酸反应制氢气时,改用98%的硫酸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B.100 mL 2 mol·L-1的盐酸跟锌片反应,加入适量的氯化钠溶液,反应速率不变 C.SO2的催化氧化反应是一个放热的反应,所以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变慢 D.汽车尾气中的NO和CO可以缓慢反应生成N2和CO2,减小压强反应速率变慢
|
11. 难度:中等 | |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离子化合物可能含共价键 B.共价化合物不可能含离子键 C.离子化合物中只含离子键 D.共价化合物中只含共价键
|
12. 难度:中等 | |
W、X、Y、Z均为短周期元素,W的最外层电子数与核外电子总数之比为7:17;X与W同主族;Y的原子序数是W和X的原子序数之和的一半;含Z元素的物质焰色反应为黄色.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金属性:Y>Z B. 氢化物的稳定性:X>W C. 离子的还原性:X>W D. 离子半径:Z>Y>X
|
13. 难度:中等 |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②同位素的物理性质有较大差别而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③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核素种类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共同决定,元素主要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④电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 ⑤每种元素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核素 A. ①②④ B. ③④⑤ C. ②③⑤ D. ①⑤
|
14. 难度:中等 | |
已知 2molH2 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放出热量484kJ,且 1molH—H 键断裂时吸收热量为436kJ,水蒸气中 1molH—O 键形成时放出热量463kJ,则 O2 中 1molO=O键完全断裂时吸收热量( ) A.496 kJ B.188 kJ C.557 kJ D.920kJ
|
15. 难度:中等 | |
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X(g) + 3Y(g)2Z(g),若X、Y、Z起始浓度分别为c1、c2、c3(单位mol/L),当达平衡时X、Y、Z的浓度分别为0.1mol/L,0.3mol/L,0.08mol/L,则下列判断不合理的是( ) A.c1:c2 = 1:3 B.当4v(X)正= v(Y)逆 时,该反应还在向逆反应方向建立平衡 C.X、Y的转化率不相等 D.Y起始浓度c2可能为0.36mol/L
|
16. 难度:困难 | |
短周期元素X、Y、Z组成的化合物Y2X和ZX2.Y2X溶于水形成的溶液能与ZX2反应生成一种化合物Y2ZX3.已知三种元素原子的质子总数为25,且Z和Y的原子序数之和比X的原子序数2倍还多1,Z原子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是核外电子数的倍,试回答: (1)X元素的名称: ,Y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Z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 (2)Y2X对应水化物的电子式 ,其中存在的化学键有 . (3)X的氢化物比同主族的氢化物的熔沸点明显偏高的原因 .
|
17. 难度:困难 | |
在2L密闭容器中,800℃时反应2NO(g)+O2(g)2NO2(g)体系中,n(NO)随时间的变化如表: (1)上述反应________(填“是”或“不是”)可逆反应。 (2)如图所示,表示NO2变化曲线的是 ________。用O2表示从0~2 s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v=________。 (3)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填序号)。 a.v(NO2)=2v(O2) b.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 c.v逆(NO)=2v正(O2) d.容器内密度保持不变
|
18. 难度:困难 | |
利用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制取副产品盐酸的设想在工业上已成为现实.某化学兴趣小组拟在实验室中模拟上述过程,其设计的模拟装置如图: 根据要求填空: (1)写出CH4与Cl2生成一氯代物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D装置中的石棉上吸附着KI饱和溶液及KI粉末,其作用是 (3)E装置的作用是 (填编号); A.收集气体 B.吸收氯气 C.防止倒吸 D.吸收氯化氢 (4)E装置中除了有盐酸生成外,还含有有机物,从E中分离出盐酸的最佳方法为 . (5)该装置还有缺陷,原因是没有进行尾气处理,尾气的主要成分是 (填编号).A.ZA.CH4 B.CH3Cl C.CH2Cl2 D.CHCl3 E.CCl4.
|
19. 难度:中等 | |
I (1)某同学做如下实验,以检验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实验中发现反应后(a)中温度升高,由此可以判断(a)中反应是__________热反应; (b)中温度降低,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b)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应该__________其生成物的总能量。 (2) 下列反应:①氢氧化钠与硫酸,②一氧化碳与氧气, ③八水合氢氧化钡与氯化铵,④金属铜与硝酸银。 其中(用序号填空): 能设计成原电池的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 II(1)有下列几种物质 A.金刚石和石墨 B.C2H6和C5H12 C. C2H4 和 C2H6 D.CH3CH2CH2CH3 和 CH3CH(CH3)2 E.35Cl和37Cl 属于同分异构体的是________;属于同素异形体的是________; 属于同系物的是________; 属于同位素的是________。 (2) 两种粒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核电荷数不同,则它们可能是________。 A.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 B.一定是两种不同的离子 C.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 D.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和离子
|
20. 难度:困难 | |
①分别按下图甲、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图中两个烧杯里的溶液为同浓度的稀硫酸,乙中G为电流计。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 A.甲中锌片是负极,乙中铜片是正极 B.两烧杯中铜片表面均有气泡产生 C.两烧杯中溶液pH均增大 D.产生气泡的速度甲中比乙中慢 E.乙的外电路中电流方向Zn→Cu (2)变化过程中能量转化的形式主要是:甲为__________;乙为__________。 (3)在乙实验中,如果把硫酸换成硫酸铜溶液,请写出铜电极的电极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高效无污染的清洁电池它分碱性(用KOH做电解质)和酸性(用硫酸做电解质)氢氧燃料电池, (1)如果是碱性燃料电池则负极反应方程式是: . (2)如果是酸性燃料电池则负极反应方程式是: .
|
21. 难度:困难 | |
恒温恒容下,将2 mol 气体A和2 mol气体B通入体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2A(g)+B(g) x C(g)+2D(s),2 min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此时剩余1.2 mol B,并测得C的浓度为1.2 mol/L。求: (1)从开始反应至达到平衡状态,生成C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 (2) x=________。 (3)A的转化率为________。 (4)平衡前后的气体的压强之比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