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下列物质的检验中,其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 A.某溶液为蓝色,则该溶液一定是CuSO4溶液 B.向某溶液中加入Ba(NO3)2溶液无明显现象,再滴入几滴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含有Cl- C.向某溶液中加入C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溶液中一定含有Ag+ D.加入稀HNO3酸化的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原溶液中一定有SO
|
2. 难度:中等 | |||||||||||||||||||||
下表为各物质中所含有的少量杂质以及除去这些杂质应选用的试剂或操作方法。正确的一组是 ( )
A.①④ B.② C.②④ D.②③
|
3. 难度:中等 | ||||||||||||||||
利用实验器材(规格和数量不限)不能完成相应实验的一项是( )
|
4. 难度:中等 | |
实验室有一瓶溶液,标签上标有“BaCl2 0.2 mol·L-1”的字样,下面是某同学对该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配制500mL该溶液,可将0.1 mol BaCl2溶于500mL水中 B.Ba2+和Cl-的物质的量浓度都是0.1 mol·L-1 C.将该瓶溶液稀释一倍,则所得溶液的c(Cl-)为0.2 mol·L-1 D.从试剂瓶中取该溶液的一半,则所取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 mol·L-1
|
5. 难度:中等 | |
将3 mol·L-1的Ca(NO3)2溶液a mL稀释至b mL,稀释后溶液中NO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 mol·L-1 B. mol·L-1 C. mol·L-1 D. mol·L-1
|
6. 难度:中等 | |
标准状况下某种O2和N2的混合气体x g含有a个分子,则y g该混合气体在相同状况下所占的体积应是( ) A.L B.L C.L D.L
|
7. 难度:中等 | |
现有H2S、NH3、CH4三种气体,它们分别都含有相同数目的氢原子,则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 1∶1∶1 B.2∶3∶4 C.6∶4∶3 D.6∶3∶4
|
8. 难度:中等 |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6g 12C中约含有3.01×1023个碳原子 B.1 mol任何物质都含有6.02×1023个分子 C.1 mol O2的质量是32 g·mol-1 D.64 g氧相当于2 mol氧
|
9. 难度:中等 | |
2015年10月,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双氢青蒿素的化学式为C15H24O5,相对分子质量为284。下列关于双氢青蒿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3.01×1023个双氢青蒿素的质量为142 g·mol-1 B.双氢青蒿素中的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45∶6∶20 C.7.1 g双氢青蒿素中含有的氢原子总数为1.2NA D.含有NA个碳原子的双氢青蒿素的物质的量为1 mol
|
10. 难度:中等 | |
若20 g密度为ρ g·cm-3的Ca(NO3)2(相对分子质量为164)溶液中含有1 g Ca(NO3)2,则溶液中NO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 mol·L-1 B. mol·L-1 C. mol·L-1 D. mol·L-1
|
11. 难度:中等 | |
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SO2、CO、CO2都是酸性氧化物 B.BaSO4、Ca(OH)2、KNO3溶液都是电解质 C.纯碱、烧碱、碱石灰都是碱 D.稀豆浆、牛奶、淀粉溶液都是胶体
|
12. 难度:中等 | |
下列现象或新技术应用中,不涉及胶体性质的是( ) A.在饱和氯化铁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 B.使用微波手术刀进行外科手术,可使开刀处的血液迅速凝固而减少失血 C.江河入海口常形成三角洲 D.肾衰竭等疾病引起的血液中毒,可利用血液透析进行治疗
|
13. 难度:中等 | |
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稀硫酸滴在铜片上:Cu+2H+ = Cu2++H2↑ B.向CH3COOH溶液中加入CaCO3:2 CH3COOH+CaCO3 = 2 CH3COO-+Ca2++H2O+CO2↑ C.稀硫酸与Ba(OH)2溶液混合:H++ SO+OH-+ Ba2+ = BaSO4↓+H2O D.NaOH溶液与KHCO3溶液混合:OH- + HCO3- = H2O +CO2
|
14. 难度:中等 | |
下列各组离子能在无色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Ba2+、Mg2+、Cl-、NO3- B.Na+、Ca2+、CO、NO C.Cu2+、K+、SO、NO D.Na+、HCO、OH-、Ca2+
|
15. 难度:中等 |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碳酸钙难溶于水,放入水中溶液不导电,且碳酸钙在高温条件下分解,不存在熔融状态下的性质,故碳酸钙是非电解质 B.液态HCl、固体NaCl均不导电,所以液态HCl、固体NaCl均不是电解质 C.SO2溶于水后得到的水溶液导电,所以SO2是电解质 D.H3PO4晶体在熔融状态下不导电,但溶于水后其水溶液导电,故H3PO4是电解质
|
16. 难度:困难 | |
某地甲、乙两工厂排放的污水中各含有下列8种离子中的4种(两厂废水所含离子不同):Ag+、Ba2+、Fe2+、Na+、Cl-、SO42-、NO3-、OH-。若两厂单独排放污水都会造成较严重的水污染,如将两厂的污水按一定比例混合,沉淀后污水便能变得无色澄清的只含硝酸钠的溶液而排放,污染程度大大降低。根据所给信息有以下几种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 A.Na+和NO3-来自同一工厂 B.Cl-和Fe2+一定来自同一工厂 C.SO42-和Cl-来自同一工厂 D.Ag+和Na+可能来自同一工厂
|
17. 难度:困难 | |
填写下列空白: (1)标准状况下,1.1 g某气态氧化物RO2的体积为0.56 L。该气体的摩尔质量是 。 (2)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25 g·L-1的CO2与CH4组成的混合气体中,CO2的体积分数为 ,该混合气体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 。 (3)某结晶水合物的化学式为A·nH2O,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如将a g该化合物加热至结晶水全部失去,剩余的残渣为b g,则n= 。 (4)将标准状况下体积为a L的HCl气体溶于1000g水中,得到盐酸的密度为b g/cm3,则该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
|
18. 难度:困难 | |
在四个脱落标签的试剂瓶中,分别盛有盐酸、Ba(OH)2溶液、NaHCO3溶液、Mg(NO3)2溶液,为了鉴别各瓶中的试剂将它们分别编号为A、B、C、D并两两混合,其实验现象为A+B混合产生无色气体;B+C混合产生白色沉淀;C+D混合产生白色沉淀;A+C混合无明显变化。 (1)A+C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2)A+B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3) C +D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4)少量B+C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
19. 难度:中等 | |||||
(1)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填字母)。
E.分液时,分液漏斗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F.使用分液漏斗前要检查其是否漏水 G.用蒸发方法使NaCl从溶液中析出时,应将蒸发皿中NaCl溶液中的水全部加热蒸干 (2)某学校实验室从化学试剂商店买回18.4 mol·L-1的硫酸。 现将该浓硫酸配制成100 mL 1 mol·L-1的稀硫酸。可供选用的仪器有: a.胶头滴管 b.烧瓶 c.烧杯 d.药匙 e.量筒 f.托盘天平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 配制稀硫酸时,上述仪器中不需要使用的有 (选填序号),还缺少的仪器有 (写仪器名称)。 ② 配制100 mL 1 mol·L-1的稀硫酸需要用量筒量取上述浓硫酸的体积为 mL(保留一位小数),量取浓硫酸时应选用 (填序号)规格的量筒。 a.10 mL b.50 mL c.100 mL
|
20. 难度:中等 | |
现有下列九种物质:① H2 ② 铝 ③ CuO ④ CO2 ⑤ NaHSO4 ⑥ Ba(OH)2固体 ⑦ 氨水 ⑧ 稀硝酸 ⑨ 熔融Al2(SO4)3。 (1)上述状态下可导电的是____________;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填序号) (2)写出⑤、⑨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 、 。 (3)34.2 g ⑨溶于水配成250 mL溶液,SO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
|
21. 难度:中等 | |
某课外活动小组进行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并检验其性质。 (1)现有甲、乙、丙三名同学进行Fe(OH)3胶体的制备。 ① 甲同学的操作是:取一小烧杯,加入25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1~2 mL 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混合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② 乙直接加热饱和FeCl3溶液。 ③ 丙向沸水中滴加饱和FeCl3溶液,为了使反应进行充分,煮沸10分钟。 你认为哪位同学的制备方法更合理: ,可以利用胶体的什么性质来证明有Fe(OH)3胶体生成? 。 (2)Fe(OH)3胶体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A.胶粒直径小于1 nm B.胶粒带正电荷 C.胶粒作布朗运动 D.胶粒能透过滤纸 (3)Fe(OH)3胶体区别于FeCl3溶液最本质的特征是____________。 A.Fe(OH)3胶体粒子的直径在1~100 nm之间 B.Fe(OH)3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 C.Fe(OH)3胶体是均一的分散系 D.Fe(OH)3胶体的分散质能透过滤纸 (4)提纯所制Fe(OH)3胶体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若向Fe(OH)3胶体中滴入硫酸直到过量,描述此过程的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