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4-2015学年广东增城市高三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学者雷海宗指出:春秋时代的战争都有各种繁文缛节,大国相互之问并无吞并的野心,对小国也多只求服从,不求占领。到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在乎攻灭对方。这种变化说明  

A.分封制进一步崩溃

B.宗法制崩溃

C.“仁政”思想消失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下列认识不正确的  

A.“统一思想”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统一思想”巩固了中央集权

C.“一种书”指儒家经典

D.“利禄”指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我国古代一著名思想家所追求的人生境界,他最有可能是(   )

A.董仲舒         B.朱熹           C.李贽           D.王守仁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19世纪末,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这时各种西方社会学说涌入中国,最能刺激中国人神经的是  

A.自由主义学说                     B.社会进化论

C.卢梭的人民主权说                 D.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近代《青浦县乡土志》载:“自租界北辟,男以鬻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矣。”这表明  

A.千古变局催生救亡图存             B.坚船利炮加剧民族危机

C.纲常礼教束缚妇女解放             D.工业文明冲击传统思想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报刊对社会生活反映最及时。下列词汇是某一年份报刊杂志出现频率最高的:专业户、放开、奖金、厂长负责制、乡镇企业、裁军。这最有可能是  

A1958年          B1978       C.1984         D1992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下表是《新青年》在不同时段相关文章中“革命”一词出现的频度。其中1923—1926年的频度高于前两段时期,其原因是(   )

起止时间

1915—1918

1919—1922

1923—1926

文章篇数

770

631

128

“革命”

0.78%

2.45%

25.14%

A.毛泽东思想的广泛传播            

B.十月革命的影响

C.国共合作出师北伐的推动          

D.土地革命的开展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光荣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摆脱了专制统治的国家。它这样做的时候采用了不流血的方法。此后,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一步一步地行了制度改革。可见英国政治体制创新的显著特点是

A.内容的继承与创新   B.方式的和平与渐进

C.君权的保留与限制   D.地位的首创与示范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1975年,邓小平访问法国时指出:“中国是坚决支持西欧联合的。我们认为,西欧国家在联合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进展,这有利于世界局势朝好的方向发展。”“西欧的联合”在当时客观上有利  

A.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                B.推动中苏两党两国关系正常化

C.消除中美间敌对关系                D.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20世纪是一个‘伟大的世纪’,这种伟大主要通过三个进步性的历史进程表现出来,下列不属于进步的历史进程的是  

A.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的巨大增长

B.殖民体系的瓦解

C.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两极格局的形成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有人说“近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古代中国什么都不禁,唯独禁人的本能”假你同意上述观点,主要依据是  

A.启蒙思想;民贵君轻               B.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C.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           D.信仰得救;致良知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它在很多方面是对启蒙运动的一种反动。作家把想像以及作为理性补充的直觉作为观察理解世界的工具,对感觉和非理性都极为着迷”。材料中“它”是哪种文学流派?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有学者在研究“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这一主题时,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一:古代中华文明是一种以君主官僚国家政权体系为主轴,……文化上高度认同而予以强化的政治大一统文明。

结论二:近代史上,中华文明转型的路径,属于“外铄”催化“内生”,“内生”与“外铄”互动型。

结论三:中华文明转型路径的独创性,首先表现在广大中国农民成为现代化的强大的内在动力,而其前提则是他们必须成为这一转型的主要得益者。

——摘自姜义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回答问题:

(1)秦朝建立的“君主官僚国家政权体系”有何特点?(4分)汉朝统治者是如何通过“文化上高度认同”而强化“政治大一统文明”的?(4分)

(2)结合19世纪中期的史实,说明结论二的合理性。(8分)

(3)结合史实,简要评述建国以来农民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10分)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心理学家认为人一生的发展有阶段性的关键期,区域文明的发展亦是如此。1750-1850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阶段;1840-1919是中华文明浴火重生的岁月;1917-1937是苏式社会主义文明诞生走向强大的关键时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775年北美爆发独立战争,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西方民主政治开始在欧美大国确立。法国学者托克维尔进行研究,先后写成《论美国的民主》和《旧制度与大革命》,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见解。

材料二:……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资产阶级)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随着资产阶级即资本的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基督教思想在18世纪被启蒙思想击败……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

材料三:在1750年,中西方差距并不大;到了1850年,双方差距不啻天壤之别。这不仅是中西方差距,也是东西方差距。到19世纪中期,印度完全沦为殖民地,埃及岌岌可危,地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帝国风雨飘摇,伊朗横遭列强干涉。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整理

材料四: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摘自《斯大林选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1750-1850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因素.(6分)

(2)差距面前中国人并没有自甘落后,面对文明冲击带来的危机,从1840到1919年,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试列举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那些方案,(4分)进行了怎样探索实践?(4分)

(3)面对西方文明的压力,斯大林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材料四中所说的“通常的”工业化道路是什么?(4分)结合所学以英国为例加以说明。(6分)苏联的特色工业化道路开创出一种崭新的发展模式是什么?(2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