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1926年,在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颗被割掉了一半的茧壳,有学者通过鉴定认为它是家蚕茧。经过现场的认真清理,却并未发现第二颗。这一蚕茧 A.证明丝织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B.说明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蚕丝 C.说明当时可能有人工育蚕 D.是一个孤证,并无史料价值
|
2. 难度:中等 | |
在中国古代社会,收养养子时,往往有“异姓不养”的规定。如明清律法都规定,若收养异姓子为嗣,则收养人和送养人都要被杖六十下,其子归宗(即送回送养人家中)。与该现象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中央集权制 C.察举制 D.宗法制
|
3. 难度:中等 | |
唐代张九龄担任宰相时有条用人原则“不历州县不拟(拟定为)台省(中央部门官员)”这为唐朝官僚制度注入了活力。这一原则 A.杜绝了以门第选官的现象 B.符合唐朝中央制定政策的流程 C.体现了科举制选官的特性 D.有利于提高唐朝官员的素质
|
4. 难度:中等 | |
清朝康熙帝说:“赋敛日繁,而民心涣散。”“与民休息,道在不扰。”“欲使群生乐利,比户丰盈,唯频减赋。”这反映出满洲贵族统治者已接受儒家文化中的 A.克已复礼的主张 B.以民为本的思想 C.为政以德的思想 D.天下为公的主张
|
5. 难度:中等 | |
《论语·宪问》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朱熹强调:“修齐治平”。其反映的共同主张是( ) A. 人本主义 B. 经世致用 C. 重道轻器 D. 积极入世
|
6. 难度:简单 | |
明清时期,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并且有很多是以主角的身份出现,一改以往作品中的“文不谈商贾”的现象,而且商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大大改观,不再只是惟利是图,贪得无厌的形象。这反映出 A.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改变 B.社会生活决定文学内容 C.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D.社会阶层地位变动频繁
|
7. 难度:困难 | |
明朝后期的李贽“离经叛道”,自称异端,向正统思想发起挑战,文艺复兴时期的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抨击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二者在本质上共同反映了 A.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要求 B.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个性解放的要求 C.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和没落 D.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对通俗文化的要求
|
8. 难度:中等 | |
孙中山将其民权思想用“天下为公”四字概括,其核心内容为“民有、民治、民享”,这一思想 A.与儒家大同思想并无区别 B.深受伏尔泰思想影响 C.与人民民主专政内容一致 D.与卢梭政治思想相类似
|
9. 难度:中等 | |
1903年上海文明书局出版《蒙学修身教科书》,分为修己、保身、待人、处世四章,有关守法、纳税、财产和政治等内容属于“处世”章,相关课文有:“纳税者皆有监督用此税项之权”;“我于公财产无取用之权,我于私财产有支付之权”;“天下无无政治之国家。……同一政治,必民之多数以为可者,方著为令”。这一教科书的出现 A.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型教育制度的确立 B.推动了国人价值观念和知识体系的更新 C.推动了学校开始突破传统经学教育 D.反映了民主共和成为历史潮流
|
10. 难度:简单 | |
据史料记载:1905年上海织布厂,“生意之佳,为往年所未有,实因各处相戒不用美货,是以本布销场,顿形畅旺。”下列对该史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国人简单朴素的穿衣习惯使中国土布旺销 B.外国经济侵略是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C.抵制洋货运动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经济发展与社会政治运动存在密切联系
|
11. 难度:简单 | |
下图所示为蒋介石的一封信件,来源于国民政府军委会战时新闻检查局档案。对此信件的分析,正确的是,这封信件 A.写于1944年4月29日 B.说明国共两党处于敌对时期 C.反映国共两党既合作又相互斗争 D.不能体现蒋介石的阶级属性
|
12. 难度:简单 | |
1950年,中国政府规定,外轮一般不准驶入中国内河,经中国政府特批而驶入的外轮须悬挂中国国旗,并在指定的码头停泊。这种措施所体现出的外交政策是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另起炉灶” C. 求同存异 D.“一边倒”
|
13. 难度:简单 | |
为了吸取苏联经济建设中的教训,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拿工人讲,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就需要逐步有所改进。……同时我们也历来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工资也需要适当调整。”由此可见,从中要吸取的“教训”是 A.生产过剩,市场狭小 B.忽视民主与法制 C.重视积累,忽视消费 D.片面发展重工业
|
14. 难度:中等 | |
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问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这一判断 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 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C.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 D.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
|
15. 难度:简单 | |||||||||||||||||||||||||||
阅读下列1978-2006年社会商品零售价格管理形式比重变化情况表,该表数据的变化能够说明
A.中国政府停止发挥经济管理职能的作用 B. 1985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C.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D.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
16. 难度:中等 | |||||||||||
中国对联、西方谚语中,有不少是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为背景,反映了当时历史风貌,为研究历史提供了非常珍贵有价值的资料。下表中对联谚语的内容与反映的史实对应正确的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
17. 难度:中等 | |
学者文德尔班在《哲学史教程》中描述:“在古希腊民主政治确立以前,古希腊人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既定的,神授的,也是最好的,以服从法律为最高职责。他们只知道服从命令,而不问命令从何而来,命令是否正当。在智者学派以前,无一人曾想到过检验一下法律,问一问法律自称的合法权力究竟基于什么。”这说明智者学派所起到的社会作用是 A.推动雅典城邦民主制度的发展 B.推动了古希腊人的怀疑精神 C.使雅典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 D.推动了个人私欲的膨胀
|
18. 难度:中等 | |
“世俗的政治活跃分子——(最初)还不是别有用心的政治统治者,而是普通的小康家庭 ——接受了改革者的抗议,把它视为自己的信条,并团结起来给统治者施压。”这段话 A.揭示了宗教改革的本质 B.诠释了宗教改革的原因 C.鼓舞了宗教改革的热情 D.冲击了世俗权力的阻碍
|
19.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1606年英国两个贸易公司在北美大西洋沿岸的殖民区域按纬度划分的简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英国与美洲的经济物产存在互补 B.英国以贸易公司形式推动殖民活动 C.美洲的发现引起了欧洲贸易大发展 D.新航路开辟之后各国角逐殖民霸权
|
20. 难度:中等 | |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这些规定体现的原则是 A.共和制 B.联邦制 C.民主制 D.分权制衡
|
21. 难度:中等 | |
20世纪20~30年代,美俄两国分别实行“新政”,进行了重大制度的创新,二者的相似之处不包括 A. 均是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 B. 都强调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C. 都符合了本国当时的实际需要 D. 都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
22. 难度:简单 | |
下图漫画所反映的对外政策,在美国国内也有不少批评意见,有批评者认为它“开了使用本国纳税人金钱援助他国的先例”。批评者的理由应该是 A.无视欧共体力量的壮大 B.主观上排斥东欧国家加入 C.公开叫嚣遏制共产主义 D.扶植了潜在的竞争对手
|
23. 难度:中等 | |
《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一书指出,“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入纽约那样的全球化城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由此可见 A.全球化会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 B.政治制度不同是阻碍移民的关键因素 C.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日益落后 D.全球化加剧国际之间移民问题的矛盾
|
24. 难度:简单 | |
19世纪4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社会日益分裂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敌对阵营,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下列作者的表述与上述时代背景无关的是( ) A. 司汤达:(工人)每5~6年就失业一次,他们只好在街头卖唱 B. 李斯特:(里昂工人)身陷苦难和令人难以忍受的贫困环境之中 C. 奥斯特洛夫斯基: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D. 巴尔扎克:法律把金钱定为衡量一切的尺度
|
25. 难度:困难 | |
(13分)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经济结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等发生整体性、根本性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金(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器)以铸鉏、夷、斤、斸,试诸壤土”。……“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国语》 材料二 “战国初,赵中牟之人已有卖住宅、园圃者。到战国末土地买卖之风更盛。促进了新兴地主的形成和发展。当然,当时地主土地来源并不仅限于购买,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封建国家的赏赐。……贫富迅速分化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取得了大量的土地,同时也获得了政治上的统治权。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三 唐德刚的“历史三峡观”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他把先秦以来的中国政治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大的阶段:“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从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是在西方文明挑战之下被迫转型。他估算我们要通过这个可怕的极其痛苦的惊涛骇浪的三峡,大致要历时两三百年。 ——宋月红《细论唐德刚的“历史三峡观”》 材料四 1500年前后,许多事指向农业文明的解体,比如说,农奴制解体解放了人身,文艺复兴解放了人的精神,宗教改革解放了人的思想……当转型的准备工作完成后,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就标志着现代化的开始。欧洲的民族国家是在王权的领导下形成的……但王权统一国家之后成为专制的王权。……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克服专制王权于是成了继续前进的条件,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是英国迈出了这关键性第一步……。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1)据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三中国“从封建到帝制”政治制度变迁的原因。(3分) (2)据材料三,概括中国第二次社会转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次转型在政治、经济、思想上的主要表现。(4分)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是如何“迈出了现代化的第一步”的。(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促使中西方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3分)
|
26. 难度:中等 | |
(13分)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公元元年,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占到世界总量的26.2%,仅次于印度,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公元1500年,中国超过印度,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公元1700年,中国的GDP占到世界总量的22.3%,而欧洲占24.9%.中国的GDP大致与整个欧洲相当。…… ——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材料二 1820—1900年各国GDP在世界所占份额 (百分比,世界总量=100%) ——改编自安格斯·麦迪森《世界千年经济史》、保罗·贝罗克《1750年至1980年的国际工业化水平》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GDP发展的总体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4分) (2)据材料二,比较1820—1900年中美两国GDP在世界所占份额变化趋势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不同对中美双方关系的影响。(3分) (3)有观点认为“决定国家实力的不是总体GDP”,据材料二并结合这一时期的中外事件加以说明。综合上述材料、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GDP与国家实力的关系。(5分)
|
27. 难度:中等 | |
(12分)二战结束前后,美苏合作关系逐渐破裂,双方采取了对抗性的政策,对世界局势产生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共产党和苏联政府在同人民民主国家的关系中严格遵守不干涉其内政的原则。苏联承认这些国家的人民政府,在政治上支持他们。苏联忠于自己的国际义务,从战时大大减少了的储备中拿出粮食、种子和原料提供给人民民主国家……苏联的武装力量驻扎在人民民主国家,苏联使得外国帝国主义者干涉民主国家内政的企图不能得逞…… ——(苏联)波诺马辽夫《苏联共产党史》 材料二 在目前的世界历史中,几乎所有国家都必须在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中进行选择。这种选择往往是不自由的。……我认为,我们必须帮助渴望自由的人民以自己的方式主宰他们的命运。我认为,我们应该首先在经济和财政方面予以援助,这对经济稳定和政治的有序发展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国会咨文 材料三 西方正在、并将继续试图通过将自己的利益确定为“世界共同体”的利益来保持其主导地位和维护自己的利益。这个词已成为一个委婉的集合名词(代替了“自由世界”),它赋予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为维护其利益而采取的行动以全球合法性。例如,西方正试图把非西方国家的经济纳入一个由自己主导的全球经济体系。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据材料一、二,概括美苏两国各自的基本立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立场对世界格局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局势分别产生的主要影响。(6分)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二战结束前后形成的“全球经济体系”。(6分)
|
28. 难度:中等 | |
(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上(汉武帝)所自造赋二篇……阳成侯刘德赋九篇…… 太子(刘奭,汉宣帝之子)喜(王)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赋名),令后宫贵人左右皆诵读之。 ——《汉书》 材料二 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等都是人口超过十万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三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文体主要反映的时代特征。(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3分)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明清小说产生的新因素。(5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学流传的趋势。对此你有何认识?(3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