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核舟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文中“天启壬戌秋日”使用的是( ) A.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B.年号纪年法 C.干支纪年法 D.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
|
2. 难度:中等 | |
孟子尖锐地指出“以力假人者霸”。朱熹说:“(春秋)五霸则假借仁义之名,以求济其贪欲之私耳。”材料体现了春秋时期( ) A.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仁爱思想的发展 B.各国君主们对“仁义”显得没有兴趣,不耐烦 C.“仁”道精神已经变味,带上了功利色彩 D.私学兴起,“士”的活跃,仁爱思想得到了深化、发展
|
3. 难度:中等 | |
《左传·桓公二年》记载,晋国大夫师服曰:“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该记载反映了周朝实行( ) A.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度 B.世袭制、分封制、礼乐制度 C.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 D.世袭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
4. 难度:简单 | |
1916年,陈独秀说:“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此时他( ) A.反对民主共和制 B.强调思想启蒙 C.主张开展国民革命 D.高举社会主义大旗
|
5. 难度:中等 | |
从1928年开始,国民政府先后同各国签订关税条约,提高火柴、瓷器、糖、水泥、肥皂等货物的进口税,到1933年,对棉产品、纸张的进口税率甚至达到货价的80%。此举( ) ①促使外国资本卷土重来 ③使官僚资本垄断国家经济 ②推动民族工业更快地发展 ④有助于抵制经济危机背景下的外货倾销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
6.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从旧货市场收购的民间资料,为某橡胶厂党支部会议记录,其年份模糊不清,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记录可能写于( ) A.1952年 B.1956年 C.1966年 D.1977年
|
7. 难度:简单 | |
古代雅典的陪审法庭一般由抽签产生的500个陪审员组成,开庭前他们中没有任何人事先知道将从事哪一个案件的审问。这说明( ) A.陪审人员的随机性可以降低误判率 B.古代雅典只有陪审法庭具有司法职能 C.力求保持公平是雅典陪审法庭的重要原则 D.雅典陪审法庭是五百人议事会的下设机构
|
8. 难度:简单 | |
17世纪,荷兰在国内创办了养老院、孤儿院和救济院,政府还兴办医院,实行日常消费品的低税政策,维持物价低水平,保证社会大众的生活。与这些举措相关联的历史背景是( ) A.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 B.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发展 C.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D.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
9. 难度:简单 | |
本杰明·富兰克林指出,美国新宪法确定的政体是一种“选出来的君主制”。他的观点表明( ) A.美国总统拥有很大的权力 B.美国总统由国会选举产生 C.美国新宪法具有专制色彩 D.美国总统实际上是专制君主
|
10.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认为:17世纪末的英国,既实现了“地上(指社会)的平衡”,又建立起“宇宙体系平衡”。有了对“地上的平衡”的信心,才推动人们去研究、认识宇宙中的平衡体系。该评论所说的两个“平衡”应分别指( ) A.英国议会制的产生、英国国教地位确立 B.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进化论的提出 C.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地位、相对论理论提出 D.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牛顿提出经典力学理论
|
11.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评论说:“20世纪中叶,俄罗斯的农村成了国家农奴制农村,而且国家从农民那里夺去了除空气以外的所有东西。”导致这些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农奴制改革的不彻底 B.斯大林时期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C.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 D.勃列日涅夫改革只注重发展重工业
|
12. 难度:简单 | |
《货币变局》一书中提到:“伴随英镑衰落的是美元的崛起,一个新的时代被开启了。或许,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一“时代”的开启( ) A.加速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B.加强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合作 C.缓和了美苏争霸造成的紧张局势 D.推动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
13. 难度:中等 | |
(26 分)一个国家对世界潮流与国际局势的判断,深刻影响其内政外交乃至命运前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 年)以来已见端倪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日本投降后,苏联曾反对中共同蒋介石打仗。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 ——据《毛泽东:历史走向之改写者》整理 材料三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认为“世界正处于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走向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走向胜利的时代”。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邓小平提出“不扛旗”、“不树敌”、“不当头”原则,被概括为“韬光养晦”。 ——据牛军《毛泽东时期外交的教训》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郑和航海后至鸦片战争前,世界潮流在政治、经济方面呈现怎样的大势?(4 分)中西方“保守的对策”和“进取的政策”分别指什么?(4 分) (2)针对材料二中苏联政策的调整,新中国提出了怎样的外交政策?(2 分)其意义有哪些?(6 分) (3)据材料三,结合史实说明毛泽东对当时世界形势的判断是否正确。(6 分)从国际、国内形势两个方面分析邓小平“韬光养晦”外交理念形成的原因。(4 分)
|
14. 难度:中等 | |
(26 分)阅读下列材料: “社会主义”这一概念原本是 19 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产物,有学者认为其本意是“自由主义精神的延续:改革社会秩序,以发展、扩张并确保主要的自由主义价值”。随着历史的发展,在欧美资本主义中心地区,社会主义逐渐演变成一种通过促进社会改革去争取中下层劳动者阶层民主权力和更好待遇的改良运动;在资本主义边缘地区,社会主义则在一系列国家中建立起共产党执政的国家,它们通常既取得了显著成绩,也经历了挫折。在以上两种基本运动之外,在广阔的第三世界,20 世纪中期以后兴起了形形色色的“模仿的”社会主义。 ——据(张光明等)《关于社会主义回顾与前瞻的对话》整理 请回答: (1)列举 19 世纪上半期兴起的两大社会主义思潮,并分析当时社会主义思潮日益流行的原因。(8 分) (2)二战后,英国工党以其标榜为“社会主义”的竞选纲领(包括国有化,增加就业,推行社会保障等)赢得大选。你如何评价工党标榜的“社会主义”?(6 分) (3)从五四时期至 20 世纪 30 年代,“社会主义”思潮盛行中国。试从国内思想和国际环境两个方面分析成因。(8 分) (4)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经历了由“模仿的”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含义是什么?从这一转变中你能得出哪些认识?(4 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