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文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描述了四家思想流派的起源状况如下表,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儒家产生环境特殊,流传时间最为久远 B.墨家受儒家影响巨大,同样拥护宗法伦理 C.法家异地而同心,与当时社会现实最适应 D.商朝旧贵族被封楚地,道家有殷商遗民背景
|
2. 难度:中等 | |
下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收集到的关于 战国时期的资料,指导教师认为它不能当成原始史料使用。其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农业劳动的场景 B.使用的生产工具 C.“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 D.文字的字体与书写方式
|
3. 难度:中等 | |
下列图片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历史文化现象。据此可知,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要阶段特征是( ) A.社会大转型 B.封建大一统 C.文化大发展 D.民族大融合
|
4. 难度:中等 | |
读图,导致1849到1885年数据变化的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 B.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 C.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D.戊戌变法的深刻影响
|
5. 难度:简单 | |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日趋成熟时期,对其表述错误的是( ) A.提出了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目标 B.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C.认识到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D.根据社会矛盾的发展变化,正确处理了国共两党关系
|
6. 难度:简单 | |
阅读下列材料,可以看出当时( ) ①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②新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 ③妇女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④新中国学校教育制度初步建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7. 难度:简单 | |
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彼特拉克主张“以人学对抗神学”,康德强调“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可见( ) A.民主法治是人类的共同诉求 B.社会发展中功利主义色彩浓厚 C.人们逐步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D.人们对自由事业不懈追求
|
8. 难度:简单 | |
“这是对上帝的宣战书,它像一把利剑刺向上帝的心脏,又如一颗重型炮弹,打破了被宗教神学长期盘踞着的顽固堡垒,沉重地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从根本上推翻了‘神创论’。”这段话评论的是( ) A.牛顿的近代力学 B.路德的因信称义 C.卢梭社会契约论 D.达尔文的进化论
|
9. 难度:简单 | |
某经济学家指出:“先行工业化国家在19世纪后期就已经转入现代增长模式。”这里的“转入现代增长模式”主要是指( ) A.以资本原始积累为主要手段 B.利用殖民扩张发展经济 C.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发展经济 D.依赖世界市场发展经济
|
10. 难度:中等 | |
下列关于凡尔登战役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是一战中持续时间最长、伤亡惨重的战争 ②法国为驱赶德军出境而发动的战争 ③德国一举歼灭法军主力的目的未能达到 ④此战役没有使其中任何一方取得绝对优势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
11. 难度:困难 | ||||||||||||||||
(26分)思想的进步推动历史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600年~公元前3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一时期东西方都出现了杰出的思想家,西方有苏格拉底,东方有孔子,他们的思想照亮人类前进的道路。 材料二 梁启超对“欧洲旧思想、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的比较表(原文节选)
——选自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10月) 材料三 魏源提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窃其所长,夺其所恃”。他又强调“势变道不变”,“乾尊坤卑,天地定位……是以君令臣必共,父命子必宗,夫唱妇必从”……后来为洋务派所承接,发展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王韬说“当默深(魏源)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 ——曾乐山《中西文化和哲学争论史》 (1)材料一的两幅图片反映出古代中西方不同的教学形式。图片表现出的差异有哪些?分别概述两种不同的教学形式所体现的时代特征。(8分) (2)材料二中的丙与甲乙相比,其思想新在什么地方?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梁启超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作出上述比较的?其意图是什么?(1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魏源在中西文化关系问题上的主要观点,并思考王韬称魏源“师长一说,实倡先声”的原因。(6分)
|
12. 难度:困难 | |
(26分)20世纪的100年间,有过两次世界大战和诸多局部战争,但人类始终没有放弃争取和平的努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比德国的版图变化 材料二 两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赔偿在方式上也明显不同。一战后的德国赔偿主要以赔款形式支付,此外还有一些商船、火车、国外财产用于赔偿。1924年“道威斯计划”生效后,德国完全以货币形式支付赔偿。这种货币赔款涉及一系列金融和汇率问题,德国政府通过一系列外交活动巧妙地减少了实际赔款支出,却利用美英的贷款使他们陷入了“替德国支付赔偿的怪圈”。二战后同盟国吸取一战后德国赔款政策的失败教训,不再要求德国支付货币赔偿, 以实物赔偿取而代之。事实上, 二战后德国境内一片废墟,已无力支付货币赔偿。同盟国对德国的全面占领,也使实物赔偿成为可能,德国对此毫无反抗之力。二战后的实物赔偿种类繁多,从基础设施到工业设备、工业产品,与一战后的赔偿相比其范围已大大扩展了。但进入联邦德国时期后,对战争受害者的个人赔偿又逐渐回到了货币赔偿的轨道。……时至今日没有一个德国政要敢于公开表示德国已经履行了所有赔偿义务、不再支付赔偿。德国背负的历史责任决定了赔偿将会延续下去。 ——摘自《二战后德国赔偿问题研究》 (1)材料一的两图表明二战全面爆发前,德国的版图发生了许多变化。结合有关历史事实,概括说明为什么能够发生这些变化?作为德国的近邻,法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1919~1939年间)是如何寻求安全保障的?(8分)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赔偿方式的不同,并简析二战后德国赔偿方式产生的影响。(10分) (3)德国对战争罪行的反思,令人想起二战的亚洲策源地日本,请列举上世纪末以来日本谋求军事、政治大国的表现,对此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对策?(8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