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反映的农业生产方式( ) A.小农经济 B.手工工场 C.商品经济 D.精耕细作
|
2. 难度:中等 | |
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这反映了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 ) A.刀耕火种 B.石器锄耕 C.个体农耕 D.铁犁牛耕
|
3. 难度:中等 | |
《诗经》中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语句,这反映了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是:( ) A.氏族公社所有制 B.井田制 C.均田制 D.封建地主私有制
|
4. 难度:中等 | |
北魏实施均田令,不仅把国有土地按桑田、露田名目请受登记,原有的私地在不变动所有权前提下,也按均田令规定进行了登记,充抵应受额。这表明( ) A.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B.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被取消 C.私有土地的所有者政府不再对其授田 D.封建国有和私有土地制度并存于均田制范围内
|
5. 难度:中等 | |
洪武五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规定“佃户见田主,不论齿序,并行以少长之礼;若在亲属,不拘主佃,只行亲属礼。”这反映( ) A.封建等级意识的衰弱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租佃关系的深刻变化 D.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
6. 难度:中等 | ||||||||||||||||||||||||||||
人口的变化反映社会发展状况,从下表可得出的结论有( )
①南方人口占全国比例数不断上升 ②三个政权控制的总人口数量呈递增趋势 ③唐朝时南北方人口比例差距开始缩小 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
7. 难度:简单 | |
我国瓷器珍品《鬼谷子下山图》青花瓷罐,在英国佳士得拍卖行露面仅8分钟就被一神秘买家以2.3亿元人民币的天价拍走,成为目前已知的拍价最高的中国瓷器。该瓷罐烧制时间可能在(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
8. 难度:中等 | |
“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诗句描述的是( ) A.唐朝长安 B.北宋汴梁 C.元朝大都 D.明朝应天府
|
9. 难度:中等 | |
《梦粱录》记载:“……坊、市界限被打破,夜市与晓市不断出现,时都城临安(今杭州)人口达到一百二十万,城内极其繁华,被称为东南第一州。”该材料( ) A.表明当时商业化市镇已经普遍兴起 B.说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 C.是宋解除市的时空限制的直接证据 D.表明此时杭州的商业化职能已经增强
|
10. 难度:中等 | |
官营手工业西周起直到明朝前期一直占据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它的主要特点是( ) ①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②主要生产武器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 ③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 ④主要是为市场生产精美商品和为对外贸易提供精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
11. 难度:中等 | |
汉唐两代都规定,居住在城市的商人,须著录特殊户籍,称为“市户”,非“市户”不准入市设铺营业。这反映了( ) A.官府垄断商业 B.城市经济职能增强 C.政府限制商业 D.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
12. 难度:中等 | |
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机工”是( ) A.资本家 B.雇佣工人 C.奴隶 D.地主
|
13. 难度:中等 | |
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人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该作者旨在强调海禁政策( ) A.加剧内忧外患 B.阻断中外经济交流 C.激化中日矛盾 D.防范东南沿海倭患
|
14. 难度:中等 |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认为: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这个观点强调了新航路开辟的( ) A.可能性 B.偶然性 C.必然性 D.突发性
|
15. 难度:中等 | |
新航路开辟后引起的所谓“商业革命”的表现是( ) ①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往扩大 ②欧洲的商路及贸易中心转移 ③世界市场和贸易扩大 ④工业资产阶级获取了暴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16. 难度:中等 | |
“紧随西班牙之后崛起……缺少强大的王权和充足的人力资源,十分自然地选择了依靠商业贸易来积累财富,同时也积累足以让自己强盛起来的竞争技巧和商业体制。”该国被称为( ) A.海盗国家 B.海上马车夫 C.瓷器之国 D.香料之国
|
17. 难度:中等 | |
18世纪中后期,一场没有刀光剑影的革命在英国发生,却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下面对这次革命的本质特点叙述最为准确的是( ) A.雇佣关系取代师徒关系 B.手工工场取代手工作坊 C.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D.生产高速发展取代缓慢增长
|
18. 难度:中等 | |
下列关于19世纪末出现的“大企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B.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C.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 D.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
19. 难度:中等 | |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的根本原因是( ) A.资本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B.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C.殖民地半殖民地出现民族工商业 D.第二次工业革命
|
20. 难度:中等 | |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洋布、洋纱、洋花边、洋林、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柏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 …… 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这表明西方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 ①使中国社会传统的经济生活开始改变 ②使中国传统的经济面临严峻挑战 ③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④大幅度提高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
21. 难度:中等 | |
甲午战争后,清廷发布上谕:“图自强而弭祸患……以恤商惠工为本源”。其客观上( ) A.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B.促进了民族工业的产生 C.阻止了外国对中国的侵略 D.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
22. 难度:简单 | |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其原因不包括( ) 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清政府设立商部积极推动工商业 C.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 D.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促进
|
23. 难度:中等 | |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1912—1919年和1927—1936年两个阶段都出现了较迅速的发展。这两个阶段能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主要是( ) A.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B.政府政策的支持鼓励 C.群众反帝爱国运动中提倡国货 D.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
24. 难度:中等 | |
“女工的工作时间如此之长,而且还要站立操作机器,所以在招募女工的时候,工厂都要求女工是天足。就有一次,因为那女孩是小脚,而把她辞退。”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机器生产有助于改变缠足陋习 B.工厂招工歧视女工 C.辛亥革命后缠足陋习被彻底废除 D.当时女工工作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
25. 难度:中等 | |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最有可能乘坐的交通工具是( ) A.福州船政局的军舰 B.轮船招商局的轮船 C.洋人发明的火车 D.中国人自行制造的飞机
|
26. 难度:简单 | |
《大公报》载:1906年1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示谕:“婢膝奴颜,有伤气节”,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此后,各省纷纷效法。这说明( ) A.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B.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 C.晚清时期曾进行社会习俗的改革 D.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
|
27. 难度:简单 | |
列宁曾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在战争时期,特别是当国内战争切断了我们与……产粮区的联系……不实行余粮收集制,我们就不能维持下去”。“这种政策”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工业国有化
|
28. 难度:中等 | |
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在日记中写道:“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让他产生“幸福感”的原因可能是( ) A.政府实行实物分配制 B.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 C.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D.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
29. 难度:中等 | |
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这表明斯大林( ) A.初步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 B.尝试以市场调节发展经济 C.摒弃意识形态差异谋发展 D.抓住机遇推进国家工业化
|
30. 难度:简单 | |
1929-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期间,俄亥俄州的示威者喊出了“我们必须夺取政权,建立工农共和国”的口号。这最能说明这次危机( ) A.对经济的破坏十分严重 B.使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C.引起了政治危机 D.促进政府调整政策
|
31. 难度:中等 | |
经济的发展,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影响着社会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植茶业在唐代相当发达,产茶地90%集中于今天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湖北、湖南等省。据唐朝张途记载:“(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据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 材料二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至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摘自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四 (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摘自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茶叶种植在唐代发达的原因。(4分)你觉得材料一中“(祁门县)……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的记录可信吗?请说明理由。(4分) (2)据材料二联系宋朝商业发展的史实,指出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4分)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宋代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的理解。(4分) (3)材料三和材料四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2分)这种现象对新经济因素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
32.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近代以来,人类逐渐实现了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对比近代中西方经济文明发展模式的选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欧洲的经济发展史来看,至迟到中世纪的晚期,新的生产方式,如手工工场,逐渐得到了发展,商业资本也因此得到了迅猛发展。这在西方史学家眼中,被称为“前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这些东西在我国历史上也有,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这些东西都是农业社会中的,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农业仍然在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经济增长的方式与工业革命以后的情形有本质的不同。 ——孟彦弘《中国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 材料二 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简言之,种族的特殊性。我们将会看到,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简言之,从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中谋取好处。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 ——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三 中国所承袭的巨大的遗产中,包孕着可诱发现代社会的因素,这些积极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可刺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演变;但是,作为总体特征的中国前现代社会……如果没有外来刺激,即使中国社会中存在着“资本主义萌芽”,也无法出现资本主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前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特点。(4分) (2)据材料二,指出欧洲经济力量兴起的因素,(4分)“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又是通过什么途径?(2分) (3)论述材料三作者关于近代中国转型的观点。(8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