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日: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与之相吻合的观点是 A.礼法并施 B.法术势相结合 C.外儒内法 D.以德辅刑
|
2. 难度:中等 | |
《旧唐书·职官三》记述,御史大夫、中丞之职,“掌持邦国刑宪典章,以肃正朝廷”。宋代御史台还特设检法官,“掌检详法律”。元朝《台纲》规定:“诸官司刑名违错、赋役不均、擅自科差、造作不如法者,委监察纠察。”这表明 A.司法监督是古代监察机构的重要职能 B.监察机构有权制定并监督法律的实施 C.监察职能的调整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 D.法律体系的完善推动司法机构的独立
|
3. 难度:简单 | |
(徽商)“即使以商致富而无名秩,对他们而言,仍然不算显亲扬名,家族的荣耀只能通过读书入仕才能获得。他们倾大量资本于兴办学校之中,使大量子弟投身科举,凭商入仕后又使用政治上的特权促进地方和家族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可见当时 A.商业发展推动教育进步 B.官商勾结现象较为普遍 C.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 D.重农抑商政策遭遇挫折
|
4. 难度:中等 | |
“各省谘议员多数北上,集议如何进行立宪之法……其第三次请愿书中,措词则甚激昂……系谓政府如再不允所请,则吾辈将倡革命矣。更不料清廷因此震怒,立下明谕,勒令代表等出京还里。”此事件表明 A.清政府拒绝进行政治改革 B.革命运动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C.民主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D.立宪派依然抱有政治改革幻想
|
5. 难度:简单 | |
下表是据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整理的1935年上海公共租界华人职业分布情况统计数据 下列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A.上海地区的农业经济走向衰退 B.租界内华人的政治权利得到保障 C.经济发展带动社会结构多样化 D.上海教育发展推动华人素质提高
|
6. 难度:困难 | |
熊月之在《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中指出: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吸收或排斥,其内在的逻辑在于对真善美的认识和追求。这也是西学东渐的内在逻辑。不同文化的对比与交流,同时也是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比较过程。作者强调 A.文化本身具有层次性 B.追求真善美是文化发展的天性 C.西学东渐具有渐进性 D.中西方文化相互结合的必要性
|
7. 难度:中等 | |
1968年毛主席亲自批准后,“赤脚医生”这个名词迅速走红,成为半农半医的乡村医生的特定称谓。到1975年底我国农村“赤脚医生”数量达到150多万,生产队的卫生员、接生员390多万人。1985年1月《人民日报>发表《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巩固发展乡村医生队伍》一文,到此“赤脚医生”的历史也就退出历史舞台了。这表明 A.人民公社化体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B.左倾错误影响了农村医疗事业发展 C.农村医疗水平落后的局面根本扭转 D.经济发展提高了农民对医疗的要求
|
8. 难度:简单 | |
孟德斯鸠在《罗马盛衰原因论》中指出:“罗马的法律贤明地把国家的权力分配给许多高级官吏,这些官吏之间起支持、制止和限制的作用,……它永远能够制裁任何滥用权力的事件。”材料表明 A.罗马法是盂德斯鸠分权思想的重要来源 B.法律对权力的约束是罗马兴盛的重要原因 C.罗马法为近代民主政体建立提供了借鉴 D.民主制度的建立推动了罗马的兴盛与发展
|
9. 难度:简单 | |
“封建主义现实性地适应了现存的环境:……法国和英国等国家在中世纪早期封建主义非常流行,而在中世纪末则变得强大而统一。……封建主义有助于西欧精通军事,这最终使它有能力向世界拓展殖民地和文明。这就鼓励了政府的契约理论,根据这种理论,政府是被统治者自由协议的结果,而且它包含着这样的原则,即所有的政府都有限度。”作者意在说明 A.专制王权有益资本主义发展 B.封建主义为民主思想提供来源 C.封建主义孕育近代西方文明 D.民族国家的兴起推动社会转型
|
10. 难度:简单 | |
钱乘旦指出:“冲突中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相互制约的历史传统通过冲突而达到融合,在融合中超越传统,从而完成变革,产生新的政治制度。”下列历史事件符合该模式的是 A.英国光荣革命 B.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C.戊戌变法运动 D.清末预备立宪改革
|
11. 难度:简单 | |
英国1802年通过的《工厂法》明确规定“每个学徒都应该得到两套整齐的衣服;……工作时间决不允许超过十二小时;在学徒的头四年中,教育是必须要做的事”。《工厂法》的制定表明 A.工业革命加速社会阶级分化 B.学徒的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C.社会问题推动法律体系完善 D.社会保障的思想逐渐形成
|
12. 难度:简单 | |
托马斯.L.弗里德曼在《雷克萨斯和橄榄树》中比较了“全球化体制”和“冷战体制”:“如果冷战世界明确的观点是‘分裂’,那么全球化明确的观点就是‘整合’。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整合”推动了分裂国家的再次统一 B.“全球化体制”下国与国的矛盾趋向缓和 C.“分裂”激化了民族矛盾与宗教冲突 D.“冷战体制”有利于推动国际力量的重组
|
13. 难度:中等 | |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后大量外国资本家来华经营贸易与投资。与此相随,一些外国银行也纷纷在华设立分支机构。至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华的外国银行为英国所垄断。 1872年,德国政府在上海成立了德意志银行上海分行。该行不但参加中国生丝出口的抵押放款,同时也参加洋煤进口的抵押放款。 1889年德华银行成立,总行设立于上海。其后又在天津等13个城市设立了分支机构,从而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金融网络,以便与日,英、俄等国金融组织相角逐。德华银行除经营传统银行业务外,其章程规定德华银行以促进德国与亚洲之间的贸易为目的,负有支持对外贸易,办理国际清算的任务。德华银行业务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发行纸币,这是德华银行的特权业务。从1904年起德华银行就拥有对胶州湾及中国各地发行纸币的特权,其纸币发行量从1907年的不过447 774. 04两,到了1913年这2 595 968两。德华银行还带有浓厚的投资银行色彩。如1896年,清朝政府为筹借第2期对日赔款,拟募集公债160万镑,由英国汇丰银行和德国德华银行各承受其半数。而后德华银行又承受了津浦铁路,湖广铁路铺设借款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其势力不亚于英商汇丰银行,在中国金融市场的跨国银行中颇有影响。 随着欧洲政治形势的变化,以及民国时期华资新式银行业的发展,德国的在华银行业逐渐走向了萧条。一战爆发后,德华银行青岛分行及其在鲁投资全部被日本接收。二战期间,德华银行虽又与日本银行合作在我国金融市场上建立了立脚点,但抗日战争胜利后,各地德华银行由我国国家银行接收。 一一摘编自曹艳荣《德国在华银行业的历史变迁》 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在华银行业兴起的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在华银行业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历史作用。(15分)
|
14. 难度:困难 | |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古代王朝都城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下表为中国古代部分朝代都城及现今地名统计表。 注释:①商代商【城原在亳,今河南商丘北,公元14世纪,商王盘庚把瑚蝴壮迁址殷。 ②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至洛阳。 ③隋唐两代均以洛阳为东都, ④1421年,明成祖朱棣把明代商嗡从应天(今南京):迁到北京。 ⑤1644年,清军入关占领北京,清政府把高强郎氇归匕京,开始了对全国的统治。 阅读表格,从中分别提取中国古代王朝都城选址的两项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予以说明。(要求:信息准确,史论结合。)
|
15. 难度:压轴 | |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武宗海山沉溺酒色,在1311年正月病死。同年3月,皇太子仁宗即位。即位后,仁宗废尚书省,并以“变乱旧章,流毒百娃”的罪名,拘捕脱虎脱等处死,而各地行尚书省仍为行中书省。四月即下诏罢废至大银钞及铜钱,诏书说:“比者尚书省不究利病,辄意变更。既创至大银钞,又铸大元、至大铜钱。钞以倍数太多,轻重失宜;钱以鼓铸弗给,新旧恣用。曾未再期,其弊滋甚”。 同时仁宗采用汉人传统的理财方法经理田赋。他建策行经理之法,使有田之家及诸王位下、寺观、学校、财赋等田,一切从实自首,做到“税入无隐”。仁宗信用李盂等汉臣,尊孔崇儒。自一三一四年八月,各郡县推举年在二十五岁以上的举人经乡试后,次年二月在礼部会试,然后御试。以后,科场每三年开试一次。考试规定用朱熹注,又使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学术。 (元史》评价:“纵其一生,他还是一个有所作为的皇帝”。 一一摘编自范文澜、蔡美彪等著(《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仁宗改革的主要措施。(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仁宗改革的历史作用。(9分)
|
16. 难度:中等 | |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215年英国“自由大宪章”规定:由大封建主选出一个由25人组成的委员会来监督国王是否遵守宪章。1647年.1649年,英国平等派两次提出普选权问题,但遭到克伦威尔政府压制。“光荣革命”后,威廉三世在1689年,1701年被迫接受了《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等一系列宪法性文件,确认议会是凌驾国王之上的最高立法机关,宣布国会议员实行直接“自由选举”。 一一张伟《美英法三国选举制度比较》 材料二 像美国这样的移民国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从欧洲这个母体中脱离出来的“碎块”,因此这些“碎块”将主要保留他们在脱离母体时所具有的母体的特性。美国是在其母体英国宗教革命时期甩出的“碎块”,因此它继承了英国已经建立的代议制传统。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时,几乎无人反对在美国建立国会,也无人反对以选民选举方式产生国会。 ——【美】路易斯·哈兹《新社会的建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选举制度建立的背景。(10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哈兹的“碎块”理论。(5分)
|
17. 难度:中等 | |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18年1月,当第一次世界大战快结束时,美国成尔逊总统提出十四点计划,认为这是促进世界和平的唯一可行的计划。 (1)公开订立和平条约,无秘密外交。 (2)无论战时与和平时期,公海航行绝对自由:…… (4)充分互相保证,各国军备必须减少至保证本国内部安全的最低水平; …… (14)成立国际联盟以维持世界和平。 一一威尔逊《世界和平纲领的“十四点原则”》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范围扩大,美、英迫切需要进一步协调反法西斯的战略。两国首脑于1941年8月在大西洋北部纽芬兰阿金夏海湾的奥古斯塔号军舰上举行大西洋会议。在1941年8月13日签署了《大西洋宪章》,14日正式公布。 第一,他们的国家不寻求领土和其他方面的扩张。 第二,两国反对不符合有关民族自由表达的愿望的领土变更。 …… 第六,在最终摧毁纳粹暴政以后,两国希望见到建立这样一种和平,以使一切民族得以在自己的疆界内安居乐业,保证一切地方的所有居民都可以过无所恐惧、不虞匮乏的生活。 第七,这样的一种和平应当使所有的人能够在公共海洋上不受阻碍地航行。 第八,两国相信,世界上一切国家,基于实际的和精神上的原因,必须放弃使用武力。如果在自己的国界以外进行侵略威胁或可能进行侵略威胁酌国家继续使用陆海空军备,就不能保持未来的和平。两国相信,必须在建立更广泛和更持久的普遍安全体系以前解除这类国家的武装。两国也将赞助和提倡一切其他实际可行的方法,以减轻爱好和平的各国人民在军备方面的沉重负担。 ——《大西洋宪章》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大西洋宪章》在构筑集体安全方面与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有何不同。(9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今集体安全的认识。(6分)
|
18. 难度:困难 |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865年,曾国藩希望朝廷能腾出军费与人力加强海防力量,奏请设立长江水师并专设文武兼用的专职提督,原因在于“长江通商,处处与外国交接,朝夕相见,必须提督平日稍有权威,乃足以赀弹压”。 1868年四月,曾国藩针对清廷海防力量薄弱,向朝廷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近年洋面不靖,屡有劫棠,亟应归复水师,出洋捕剿。惟外洋开仗,较之长江开仗其难数倍。臣往年所用之长龙舢板,均不便于出洋。现于上海铁厂制造轮船,又于芜湖等处试造广东艇船。拟船成之后,仍需酌改营制,略仿西洋之法,一船设一官,乃可角逐海上。” 1868年十一月初,曾国藩上奏朝廷,请酌议江苏水师事宜,“今议江苏水师,外海尚需略增。……沿海各省,整顿水师,均须核算饷项,盖水师久无战船,非修造两三年不能集事。权衡缓急,海疆似以水营为重。”“臣之微意,不过欲使中国兵勇以舟楫为室家,以海洋为坦道;至于船式如何而后善,营制如何而后强;自当博采群言,界敢略执成见也。一俟江苏水师定章后,沿海阅粤各省均可参酌办理,大局幸甚!” ——《曾国藩奏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曾国藩提出海防建设主张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曾国藩的主要活动。(7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