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6届高三新人教版高考热点题型专题02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下图为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

满分5 manfen5.com

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C.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D.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周恩来曾回忆说:“讲到中国革命的性质,今天似乎是老生常谈了……可是在六大(1928年)时,这却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当时无论从莫斯科中山大学或从西欧回来的同志又都轻视理论,所以对革命的性质问题搞不清。”这表明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  )

A.尚未确立明确的革命目标

B.受到共产国际的强烈影响

C.正确认识到农村根据地的地位

D.已逐渐克服教条主义倾向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

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在濯濯的北方山岭,在桑麻茂密的长江原野,在华南的稻田和多雨的山岭中,整个民族武装起来,已有着统一的指挥了。”它描绘的是(  )

A.工农兵联合,打倒列强除军阀

B.打土豪分田地,井冈星火成燎原之势

C.中华民族团结御侮,抗日卫国

D.各解放区连成一片,全国解放指日可待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下面是鸦片战争时期中英战舰对比图,这从侧面突出反映了(  )

满分5 manfen5.com

A.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差距

B.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

C.华夏文明与欧洲文明的差距

D.儒学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差距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2014·江苏单科,5)下面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

满分5 manfen5.com

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8. 难度:困难

某历史兴趣小组以“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回答问题。

材料丙:摘编自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

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定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结论:①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和进步共存。

②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

据材料丙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②加以阐述。

 

三、选择题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协定关税和□□□□□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眼中,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应为(  )

A.五口通商权            B.领事裁判权

C.最惠国待遇            D.内地传教权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下列两幅图是近代中国不同时期的通商口岸示意图。通商口岸开辟的变化,反映出这一阶段 (  )

满分5 manfen5.com

A.中国领土主权一步步遭到破坏

B.西方列强完全垄断中国进出口贸易

C.外国侵略势力从沿海深入到内地

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台湾通史》认为:“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大多数通商口岸内皆设有租界。‘通商口岸教堂洋行货物商民所在甚多,素由中国竭力保护’。”这在本质上表明(  )

A.中国近代主动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通商口岸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缩影

C.中国通商口岸经济文化高度繁荣

D.通商口岸有力促进了中国近代化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从近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开始,下列最能全面代表近代中国人民探索的历史主题的是(  )

A.救亡图存          B.工业化

C.民主化            D.近代化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1898年梁启超在日本创办《清议报》,开辟专栏论说时事。下表评论是针对(  )

题目

所刊载的期数

论非皇上复政则国乱不能平定

第49期

论义民与乱民之异

第52期

论中国民气之可用

第57期

排外平议

第68期

A.太平天国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这一结论基于辛亥革命(  )

A.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结束了国家被奴役的屈辱历史

D.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梁启超在纪念某一运动时说:“目前之政治运动,专恃感情冲动作用。感情之为物,起灭迅速,乏继续性,群众尤甚。吾以为近日之青年,宜萃全力以从事于文化运动,则将来之有效的政治运动,自孕育于其中……”他评述的是(  )

A.义和团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经历了由“政治精英”主导到“平民革命”为主的转变。这一转变始于(  )

A.井冈山斗争        B.辛亥革命

C.国民大革命        D.抗日战争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有学者提出:只有当“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不是某个方面的而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军事领导),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不是辅助性的而是主导性的”时,中国革命才能说是进入了完全意义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那么,依据这一观点,中国进入“完全意义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标志应该是(  )

A.五四运动             B.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国民革命运动         D.南昌起义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某同学制作抗战前期国民党正面战场著名战役的网页,设置了“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三个栏目。如果要补充一个同类栏目,最恰当的是(  )

A.平型关大捷         B.百团大战

C.淞沪会战           D.滇缅战役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天津的解放桥最初建于1902年,原名“万国桥”,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将“万国桥”改为“中正桥”。1949年,天津解放后此桥正式更名为“解放桥”,并沿用至今。透过解放桥名称的变更历程,我们可以了解近代天津(  )

A.反侵略求民主的历史        B.经济的近代化

C.半殖民地化加深           D.文化的平民化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下图是一次战役的形势图,下列对其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描述正确的是(  )

满分5 manfen5.com

A.国民革命运动中北伐军的胜利进军

B.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

C.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

D.战略决战中的淮海战役全面展开

 

四、综合题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在时人的日记中多有记录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粤西)遍地皆盗……盖承平久,孳息繁衍……地不能增而人加众,至二、三十倍,故相率为盗以谋食……取才之涂(途)太隘。逆匪杨秀清、韦昌晖(辉)、石达开之才皆非今翰詹(注:翰林和詹事两种官职的合称)及方面大臣所及也,特无其虚仪及媚骨尔。

——汪士铎《乙丙日记》(1853~1856)

(注:汪士铎曾经担任过曾国藩的幕僚)

材料二   (庚子年六月初五日)惟目前巨衅起于民教互仇,拳洋交哄,此次决战,宜提开俄日本两国,而专与行教之各国为仇敌,乃于事理为协也……二百六十年,全盛之世,(中俄两国)且未尝失和……此应分别办理一也。日本与俄从无一教士教民在我内地煸惑生事,不宜无故开衅,师出无名,二也。然此特以情理论之也。若以地势论之,尤不宜轻开边衅。俄重兵屯扎在阿穆尔东海滨两省、旅大两口不少,日本……地近而逼,调陆军视各国为易……未可不分皂白,而概屏之为鲸鲤魑魅,而我自措足于孤立无援之地。此兵家形势所忌,宗社存亡之机,尤当审慎,不宜付诸孤注一掷,自有土崩瓦解之局,三也。

——《袁京卿日记传抄本》

(注:袁京卿即袁昶,时任总理衙门大臣)

材料三   (1931年9月20日)闻沈阳、长春、营口被倭寇强占后,心神哀痛,如丧考妣。苟为我祖我宗之子孙,则不收回东省,永无人格矣!小子勉之!内乱平定不遑,故对外交太不注意。卧薪尝胆,教养生聚,忍辱负重,是我今日之事也。

(1937年9月2日)战略应尽其全力贯注一点,使乱进退维谷,以达我持久抗战之目的。

——《蒋介石日记》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态度,说明你的判断依据。作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因素有哪些?

(2)材料二中的“目前巨衅”指哪一历史事件?作者认为“宜提开俄日本两国”的理由有哪些?其设想是否可行?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3)材料三反映蒋介石对日策略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

(4)日记具有史料价值,也有局限性。就此阐述你的理解。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进入20世纪后不久,发生了孙中山领导的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但它仍没有能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

痛苦的事实迫使先进分子们深思:中华民族的出路到底在哪里?人们从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为了在中国国土上摧毁那些盘根错节的旧社会势力,建立起一个新社会,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和现代化,需要有几个条件:第一,需要有一个能够正确把握航向的革命政党作为引路人。它要有正确的理论作为指导,能够对中国的具体国情作出深刻而符合实际的分析,能够提出正确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并为它的实现而始终不渝地奋斗。第二,需要以这个党为核心,同人民群众有着血肉联系,并且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凝聚起一股不可阻挡、足以克服一切困难的力量。第三,这个党应该由一大批有着共同理想和严格纪律、密切联系群众的先进分子所组成,能够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中坚忍不拔地奋斗。以往的中国不曾有过这样的党。中国要前进,要走出一条新路,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四卷

请结合史实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论。(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