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在下列反映秦始皇事迹的信息来源中,最为可信的是( ) A.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B.秦兵马俑的考古发掘 C.司马迁的有关叙述 D.历史学者的著作
|
2. 难度:简单 | |
《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朝统治长久的制度保障是( ) ①分封制 ②宗法制 ③郡县制度 ④中央集权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
3. 难度:简单 | |
下列关于宗法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是一种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 B.它用来确定贵族的等级,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C.对我国社会影响深远 D.确立于公元前12世纪
|
4. 难度:简单 | |
《文化周刊》评论我国古代某些政治制度时认为:“我国上古社会是契约社会,其核心价值是严格嫡庶的权益分配,以嫡统庶,以庶辅嫡。”与此评论观点无关的制度是( ) A.分封制度 B.宗法制度 C.丞相制度 D.世官制度
|
5. 难度:简单 | |
(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分封制;这种帝国结构一直持续到1912年最后一个王朝被推翻时才告终。“这种帝国结构”包括 ①皇帝制度 ②三公九卿制 ③郡县制 ④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6. 难度:简单 | |
分封制在周初和周后期的结果截然不同,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周王室衰微 B.生产力的发展 C.诸侯争权夺利 D.王位世袭
|
7. 难度:简单 | |
下列有关中国古代郡县制的评价,正确的是( ) ①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 ②废分封,立郡县是秦朝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 ③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 ④废分封,立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8. 难度:简单 | |
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分封制相比,主要特点是( ) ①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 ②世卿世禄制 ③确立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 ④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均由皇帝任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
9. 难度:简单 | |
西周时期,我国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实行宗法分封制度。然而血缘纽带在几代之后就会松弛和疏远,这在政治上带来的最主要的不利影响是( ) A.使世卿世禄的贵族特权自生自灭 B.权力世袭制度渐渐地消亡 C.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D.贵族普遍地转化成为庶人
|
10. 难度:简单 |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中始终贯穿着的两大矛盾是: ①中央和地方 ②君权与相权 ③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 ④汉族与少数民族 A.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
11. 难度:简单 | ||||||||||
对下表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 B.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 C.察举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表现 D.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
|
12. 难度:简单 | |
《宋书》卷九十四记载:“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材料说明九品中正制实施初期( ) A.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 B.选官用人只注重门第出身 C.是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 D.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
13. 难度:简单 | |
“朝为田舍郞,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 A.参加科举考试 B.等待朝廷察举 C.投笔从戎戍边 D.投作官吏幕僚
|
14. 难度:简单 | |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和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都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甚至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来看,当时该“发明”的着眼点在于( ) A.抑制士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弘扬儒学正统,约束官吏言行 C.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制 D.强化君主专制, 培养忠臣顺民
|
15. 难度:简单 | |
以下对下图清朝《诰示》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八股取士扼杀人才的有力证明 B.君主专制统治全面强化的表现 C.导致“学而优则仕”的社会风尚盛行 D.研究清朝科举制度的真实史料
|
16. 难度:简单 | |
“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 ) A.郡国并行制度 B.郡县制 C.分封制 D.察举制度
|
17. 难度:简单 | |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有效地管辖辽阔的疆域 B.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理 C.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省”奠定了后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
|
18. 难度:简单 | |
自秦汉以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完善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督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
19. 难度:简单 | |
下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没能有效地防止封建割据的是( ) A.秦朝实行郡县制 B.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 C.北宋设文臣知州 D.明朝实行三司分权
|
20. 难度:简单 | |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
21. 难度:简单 | |
君权和相权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一对基本矛盾,封建统治者为加强皇权削弱相权采取的措施是( ) ①秦朝三公九卿制 ②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③北宋设三司使 ④元朝行省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22. 难度:简单 | |
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意味着( ) A.宰相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B.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C.相权对君权的制约加强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
23. 难度:简单 | |
刘建国先生在对中国古代政治总结时说,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的治国智慧和法则,但也留下了许多的无奈。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一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可见中国古代所有制度设计都围绕的一个核心是( ) A.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维护地方权力 C.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维护以“家天下”为核心的专制统治
|
24. 难度:简单 | |
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这说明军机处( ) ①防止了大臣专权 ②强化了君主专制 ③去除了内阁的权力 ④完全扩大了统治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
25. 难度:简单 | |
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
26. 难度:中等 | |
中央集权制是国家政体的一种形式,它规定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特殊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遂废诸侯改为郡县,以一威权以专天下,其意主以自为,非以为人……故秦得擅海内之势,无所拘忌,肆行奢淫,暴虐于天下。 ——[东汉]荀悦《前汉纪·孝惠皇帝纪》 材料二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子爵……然诸侯……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东汉]班固《汉书·诸侯王表第二》 材料三 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达于省。有边陲军旅之事,则兼都元帅府,其次则止为元帅府。其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抚等使。 ——[明]宋濂《元史·百官志》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秦朝“暴虐天下”的制度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实行这一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初为“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在地方制度上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诸侯容易“害身丧国”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行省的主要职权。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元朝行省制度的意义。
|
27. 难度:简单 |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柳宗元《封建论》 (1)概述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简要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实行了什么制度。柳宗元对这一制度的基本态度是什么?
|
28.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 材料二 诏曰:“朕深诏执事,兴廉举孝,庶几成风,绍休圣绪。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师。今或至阖郡而不荐一人,是化不下究,而积行之君子壅于上闻也。且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古之道也。其议二千石不举者罪。”有司奏:“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奏可。 ——《资治通鉴》卷十八《汉纪十》 材料三 由此论之,职名中正,实为奸府;事名九品,而有八损;古今之失,莫大于此!愚臣以为宜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敝法,更立一代之美制。 ——《资治通鉴》卷八十一《晋纪三》 阅读材料,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古代什么政治制度?其后来又被什么制度所取代? (2)材料二反映的是我国古代什么制度?依据材料二,指出当时社会存在什么问题,解决办法如何? (3)材料三中所说的“一代之美制”后来在何时开创?简要说明其创立之初,对匡正时弊所起到的主要历史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