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7届黑龙江省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春秋战国时代,尊神敬天的传统观念发生动摇,愈来愈多的人对天产生了怀疑。如郑国子产就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与此相关的背景是

A.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形成

B.儒学信徒的不断增多

C.中央集权雏形开始出现

D.周天子权威逐渐下降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明代江南地区的一些土地所有者,不再满足于把土地出租,而是雇工经营全部或部分土地,他们亲自管理生产,非常注意作物配置和生产过程的合理化。由此可见明代江南地区

A.新的经济因素滋生

B.农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C.放弃传统经济模式

D.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剧变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据统计,19131928年中国公司在全国公司企业中的比率由7%上并到22%。到1928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比1912年增长了近6倍。这表明此时

A.民族工商业受到政府保护

B.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C.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较好

D.西方公司制度得以普及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到1870年为止,英国社会问题堆积如山,执政的自由党人主张渐进的改革,并且提出以下改革纲领:保护穷人,使其免除疾病、过分劳累、贫困及意外工伤的折磨发展教育及工会,作为工人自助的手段;向“膨胀的”、不劳而获的财产征收重税,以便缓和财富分配上的不平等这主要反映了英国

A.世界经济中心地位开始丧失

B.主张社会变革成为时代主流

C.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D.注重社会保障缓和社会危机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全国工业复兴法》亦译作“全国产业复兴法”,罗斯福称《全国工业复兴法》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重要、最具有深远意义的立法。”因为该法

A.借鉴苏联经验,实行计划经济

B.实行以工代赈,扩大就业机会

C.依靠国家干预,缓和劳资矛盾

D.稳定金融秩序,重建银行信誉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1965年10月,苏联政府通过《社会主义国营生产企业条例》,决定实施“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在经营和生产上的自主权,加强经济杠杆和物质刺激的作用,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新经济体制的实施

A.是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再现和补充

B.是对社会主义改革的有益探索

C.使苏联冲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D.是苏联借鉴中国建设经验的尝试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1971年,为扭转外贸逆差,尼克松政府宣布了“新经济政策”,定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和暂停用美元兑黄金,立即遭到日本和西欧共同市场的强烈反对,在联合抗美的形势下,美国被迫同意美元贬值和取消进附加税……西欧共同市场国家还采取了种种反对美资控制的措施。这反映了

A.欧洲经济一体化成效显著

B.战后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明显

C.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的丧失

D.欧日开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的黄金储备从战后的250亿美元急剧下降到90亿美元黄金存量从8亿多盎司骤减到2.5亿盎司。而此时的欧洲各国,至少囤积着800亿美元,有权要求美国兑付22.8亿盎司的黄金。该现象的出现表明

A.布雷顿森林体系瀕临瓦解

B.世界金融中心再度发生转移

C.美国经济衰退丧失主导权

D.欧洲经济发展国际地位提高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宋朝政治的基本特色是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两宋300余年间基本上做到“无内乱”,没有出现宗室谋篡、外戚干政、宦官专权以及因其而引起的内讧、残杀。这反映出两宋时期

A.“家天下”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B.制度建设预防措施执行较好

C.士大夫集团与皇权相对制衡

D.传统伦理道德秩序得以重建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明代浙江杭州百货所聚,湖州的丝,嘉兴的绢,绍兴的茶酒,处州的瓷器,温州的漆器,金华的火腿等,“皆以地得名”。对此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A.专业性的生产区域较为普遍

B.区域间长途贸易发展艰难

C.区域贸易重视地方保护主义

D.手工业区域分布相对平衡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1905年前后,清廷南北立宪派掀起大规模舆论宣传,号召全民实行“剪发易服”,以为“我族咸与维新之开宗明义第一机关”。清廷立宪派如此重视剪发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急需改变中外夷夏的区别

B.政治改革中剪发易服更易推行

C.营造国家变革图强的社会氛围

D.清廷中央政府的权威急剧下降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1937年10月,蒋介石召集国防最高会议强调“因为对外作战,首先要有后方根据地”;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公开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国民政府的上述决策

A.做好了对日防御战略的准备

B.反映了南京沦陷后的战略调整

C.确立了支撑抗战的战略基地

D.表明了政府抗战意志趋向动摇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共同纲领》在建国初期的地位是较为特殊的,是一种特例。材料中“特殊”“特例”是指《共同纲领》

A.起到宪法性作用

B.不由全国人大制定

C.体现了多党合作

D.是一个纲领性文件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5亿元。其直接目的是

A.减轻市场供应压力

B.制止单位铺张浪费

C.节约经费发展生产

D.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宋代手工业制作和商业流通脱离了“用物”的初级阶段,分别向“竞作机巧”“竞通珍异”的方向发展。此变化

A.深受官营手工业产品影响

B.说明民营作坊追求品牌效应

C.阻碍了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D.有利于手工业者的技术创新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1900年《东南商报》记载,汉口“乡间老成妇女子,特购入棉纱,以自织成其所好土布,余剩则卖却”。汉口乡间的现象反映出

A.耕织结合更加紧密

B.自然经济趋向瓦解

C.西方经济掠夺加剧

D.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下列属于这一规定出台背景的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C.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

D.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从农村转向城市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图是1801年和1841年英国的农业、工业、商业运输业占其国民总收入比例的变化示意图。此示意图反映了

A.工业革命激化了工农矛盾

B.英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严重落后

C.英国正向工业社会过渡

D.英国已确立了“世界工厂”地位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根据台湾学者赵冈的研究,中国在唐宋两朝,大城市人口占到总人口比例的20%以上,而到1820年清朝,竞只有6.9%。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经济因素是

A.清朝经济的衰败

B.小农经济的影响

C.市镇经济的发展

D.坊市制度被打破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明朝在出现内阁辅臣的时候,也就出现了票拟权。内阁辅臣在奏章上根据自己的意见用黑笔写上批示,然后经过皇帝首肯之后,才由皇帝用朱笔批上去,再加盖玉玺方才生效。于是,由此出现了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这样

A.国家大事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

B.大大增强了宦官把持朝政的可能性

C.宫中太监和内阁辅臣形成制约关系

D.内阁辅臣拥有对国是的部分决策权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国民大革命时期,苏联给中共发出指示:“现在革命取得胜利后走向全国政权的党不是共产党,而是国民党,在人民民主革命取得胜利时,中国无产阶级只能指望自己目前常常是奴隶般的地位有一定的改善……”苏联对中共的这一指示

A.揭示了农民革命的重要意义

B.提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战略方向

C.维护了国共两党的团结合作

D.影响到中共对革命领导权的放弃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某学者认为,在古代希腊,自由完全是一个政治概念,与此相适应,他们承认个人对社群权威的绝对服从是与这种集体性自由相容的,可以说“个人在公共事务中几乎永远是主权者,但在私人关系中却是奴隶。”这表明该学者认为古希腊

A.公民个体的自由受到限制

B.公民只有形式上的自由

C.存在着绝对权威势力

D.排斥私有财产制度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中国首倡的“一带一路”合作构想作为携手发展、合作共赢,共同走出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新主张得到了上海合作组织及金砖成员国的积极响应.以推动相关各国基础设施建设为宗旨的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银行也得到五大洲诸多国家的实质性支持和积极参与。这体现了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走向没落

B.世界霸权面临激烈争夺

C.经济区域化的加速发展

D.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必要性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是在一个相对封闭和较大的范围内展开的,便于将不同民族的势力和文化加以吸纳与整合。而且中华文明本身形成了完整和相互关联的整体,那些对中华文明构成威胁的文明,最终还是被这规模巨大的文明整体所吸收同化。再从内部来考察,与祖先崇拜相关,以家庭和宗族为基本单位的社会模式,发挥着协调关系、维系国家、延续文明的作用。还有中华文明中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能够迸发出巨大的力量,维护国家生存和延续文明的发展。而“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精神,则使这个文明既有刚性又有韧性,兼容各种不同的文明。此外,不容忽视的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载体和标志,即汉字所发挥的作用,汉字可以成为各方言区的人群和各民族用来交际的共同工具,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从19世纪中叶开始的,随着西方列强的扩张,西方文明与我国传统文明发生激烈的冲撞和交流。当国人在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面对文明的抉择和转型时,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在情感上,都经历了一个复杂、痛苦的矛盾、斗争过程。然而,在世界文明的冲突和交流中,传统文明绝不会因某些人的激赏自傲而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也不会因某些人的鄙视自卑而割断其血肉联系。因此中国人开始自觉继承优秀传统文明和积极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明。中华文明经过百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实现了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型,走向了世界。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明保持连续不断的原因,并简要分析中华文明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方文明的冲击对中华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型的影响,并指出我们应当以什么态度对待中华传统文明。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中国人享有高度发展的文化、先进的工艺、大规模的商业、以功绩为基础的有效的官僚机构以及提供社会凝聚力和思想理论基础的儒家信仰。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他任何文明,并认为外国人是“野蛮人”。这种态度虽然是可理解的,但却使中国人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没有发生变化。相形之下,西欧人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这一模式表明,历史的发展并不像通常所说的“一事成功百事顺”,人类学家们将此称为“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该法则认为,最具适应性、最成功的社会要在转变时期改变和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是极为困难的。相反,不太成功的落后社会更有可能适应变化,突飞猛进。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近现代世界史知识,自拟一个具体论题评析“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要求:对该法则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初,赋役的征派仍以地亩、人丁为依据。由于官僚豪绅隐匿土田,特别是随着地权的日益集中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丁役或丁役货币化的丁银便成为广大贫民的沉重负担,不断引发百姓逃亡,直接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为了稳定税收,康熙五十一年(1712)宣布以康熙五十年的全国丁银额为准,以后额外增丁,不再征收丁银。并且规定,人丁缺额,以本户新添者抵补;不足,以亲戚丁多者或同甲粮多之丁补之。但在实际操作中,地方官吏与豪绅互相勾结,挪移逃避,造成多丁不承、少丁多承的不均衡现象,无法保证丁银收入的稳定。

到雍正时,采取“摊丁入亩”的征收丁银办法,把固定下来的康熙五十年的丁银,以与具体丁户相脱离的方式全部摊入田赋银中征收,称为“地丁制”,确保了国家财政收入。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摊丁入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摊丁入亩”与清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