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6-2017年辽宁省庄河市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政治体制显著不同但在政治理念方面却有相同之处其相同之处体现在

A“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

B.“天下一家”“大一统”

C.“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D.“天人合一”“敬德保民”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公元1046年率兵在牧野打败商军,建周朝。这一年处在

A公元前10世纪上半叶

B.公元前10世纪下半叶

C.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

D.公元前l1世纪下半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辨封建者是也。    ,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A分封之制

B.郡县之制

C.郡国并行

D.行省制度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汉武帝时期“诸侯食租税与政事”。这种现象反映

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

C.分封制的巩固

D.中央集权的加强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四月令文武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十科举人。这反映出隋朝

A开创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员

B.继续沿用察举制并有所发展

C.表明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

D.重视官员的德行与考试成绩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中枢机构中书省、尚省和精细分工体现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上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2012年7月18日,《深圳特报》刊科举制之美文:“科举产生出了一大批……政治家、众多有杰出贡献的思想家……外交家等,通过科举而施展才华,都是中华民族的英才。”这充分说明了

A科举制完全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

B.科举制有利于选拔社会实用人才

C.科举制彻底抛弃门第等级观念

D.古代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选官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太宗而宰相李昉不知。其伐辽,一日内六招枢密院计议而中书不预闻。”(钱穆《国史大纲》)这说明当时

A军事行动保密性强

B.政府执政效率较高

C.吏治混乱职责不明

D.相权受到较大削弱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两宋三百余年间,贡举登科者共有十一万多人平均每次录取的人数为唐代的十倍左右。更重要的是,唐代登科后,还要经过吏部身、言、书、判的考试,才能走上仕途,宋代士人及第即可释褐入官。这对宋代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A创新了人才选拔制度

B.吸引大批知识分子参加考试

C.扩大了统治基础

D.完善了科举考试制度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一反一合”阶段的“合”。作者认为

A行省制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

B.行省制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

C.行省制巩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

D.行省制充分借鉴了郡县制的优点,基本摈弃了两宋政治制度的缺点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康熙在1711年亲自给一位巡抚下达的一段旨意:“今天下太平无事,以不生事为贵,兴一利则生一弊。古人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职此事也。”康熙的本质用意是要求他

A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B.恪尽职守,以民为本

C.墨守成规,拒绝改革

D.维护皇权,稳定统治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2013年7月17日社科网《国家成功学》:“为什么小国寡民的雅典城邦对人类文明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其让人最为赞叹的是对权力的自我克制以及为此创设的‘自我净化’的政治体制,从而将雅典政治推向更加民主”。材料讨论的制度最有可能是

A组建陪审法庭

B.实行陶片放逐法

C.废除债务奴隶

D.对参政公民发放津贴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民主与城邦的衰弱》一书中指出:“在(雅典)城邦的范围内,,……尽管社会生活具体而言对公民都很不利,但从政治层面上说,公民还是被视为体制内部可进行互换的单一体,法律在这个体制内起到了平衡的作用,它是平等的准则。”下列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城邦社会生活损害了公民利益

B.公民在法律面前实现了真正的平等

C.法律保障了公民政治的运行

D.城邦公民的政治权利不受保护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十二铜表法》保留了许多原始的陈规陋习,如同态复仇,巫术惩罚,对债务人的残酷处置,禁止平民与贵族通婚等,这说明

A此法的制定是为了保护贵族的利益

B.此法的制定是平民的胜利

C.此法没有任何进步的意义

D.贵族可以任意解释法律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罗马法中体现和包含了可以适用于全部人类社会的、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的人文思想、行为规范和交往规则,这就是罗马法能够长久不衰的生命活力之所在。”此语评论罗马法的视角是

A社会变迁

B.阶级分析

C.道德标准

D.文明传承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从罗马法的产生发展过程,可以清晰看到人类社会法律的产生和演变的发展过程。罗马法发展的过程中,合乎逻辑的演变是

A习惯法——习惯总结——习惯——成文

B.法律理论——习惯——成文法——习惯法

C.成文法——习惯——法律总结——习惯法

D.习惯——习惯法——成文法——法律总结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国著历史学家屈威廉在他的专著(1688-1689的英国革命)一书,特别强调奥兰治(即荷兰)的威廉入侵英国的重要性。它是“欧洲所有的新教各族人民共同汇合在一起来帮助拯救英国,并成为英国历史上得决定性的转折点”。“转折点”在此主要是指

A王权结束

B.责任内阁制形成

C.国王与议会之问形成了制衡关系

D.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帝和华盛顿是一时期东西方世界的杰出人物。1796两者同时选择了让出权力,乾隆帝禅位于嘉庆帝,而华盛顿则留下了《告别辞》,谢绝再次被列为总统候选人,飘然远去。下列关于两人行为的说法正确的是

对君主专制体制的否定让位有着本质的不同

为政治民主化做出典范让位都是无奈之举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仍然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工业资产阶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于是英国

A确立了两党制

B.进行了1832年议会改革

C.形成了责任内阁制

D.进入了长期稳定发展时期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发生后的十年中责任内阁制形成,国王权力持续弱化、下议院中心地位逐步确立。这些重大变化并不是在光荣革命之后迅速发生的,两者之间有一个的、不小的时间差。这说明英宪政

A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影响

B.不断实现自我调整与发展

C.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D.巩固了公民的自由和权利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分裂之家不能持久。’我相信我们的政府不能永远忍受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状况。”此言论应出自

A俾斯麦

B.林肯

C.亚历山大二世

D.明治天皇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宪法含混不清、残缺不全可谓是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它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这一现象的出现,乃是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使然。”材料中“特殊的政治环境”主要是指

A封建专制势力强大

B.共和与君主派斗争激烈

C.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D.无产阶级革命的迅猛发展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托克维尔评价近代某国政体“既反对君主专制,又反对地方分权制度,该国是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德国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1882年,柏林大学的一位教授曾说:“德国虽设议院,但贤明皇帝在上,议员之权薄弱,不可以议院之多数决定事项。”这表明德意志帝国

A是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国家

B.议会对皇帝无任何约束力

C.仍是君主专制的封建国家

D.议会与政府同对皇帝负责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你认为战胜国“不满意”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战争赔款太少

B外国商品滞销

C清政府在实际上仍在闭关锁国

D外国资本不能输入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太平天国领导人曾对在华的外国使节说,“如帮助满人,真是大错,但即令助之,亦是无用”,“不惟英国通商,万国皆通商,……害人之物为禁。今后……还可以成为亲密的朋友”。这表明太平天国政权

反对西方国家支持清政府主张与各国通商贸易

反对外国人侵略中国希望西方各国与太平天国结成同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近代某条约规定:“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府。……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据此判断该条约

A客观上引发了义和团运动

B.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统治工具

C.导致列强开始对华资本输出

D.刺激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国体初建,民张,是以野心家竞欲覆民政而复帝制……所幸革命之元气未消,新旧两派皆争相反对帝制自为者,而民国乃得中兴。”这段文字写于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末期

C.20世纪初期

D.20世纪中期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1912年2月12日,清颁布逊位诏书,宣布退位,有人因此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这一观点认为两国“光荣革命”

A都减少了社会动荡,避免了更大流血牺牲

B.都以温和的方式改变了两国的社会性质

C.都保留了君主制,没有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D.都以非暴力方式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在下列《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条内,最能体现约法本质的是

A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结社等自由

C.国民有选举与被选举权利

D.实行责任内阁制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历史巨变的点”的观点,其中“第―次历史巨变”是指

A由君主专制走向民主共和

B.由民主共和走向社会主义

C.由愚昧、专制走向民主、科学

D.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共产党宣言》中写道“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作者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

A阶级斗争学说

B.谋求人类解放的目标

C.无产阶级政党学说

D.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马克思说:“公社的真正秘密在于:它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恩格斯说“你想知道无产阶级专政是什么样子吗?请看看巴黎公社吧。这就是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恩格斯的判断是基于巴黎公社

A发生的时间

B.参加的阶级

C.采取的措施

D.发生的国家

 

详细信息
34. 难度:简单

王康《十月革命90年救赎、悲剧与启示》:“十月革命既是彼得大帝以后俄国效法并赶超西方所引发的所有社会关系、思潮、事变的必然结果,也是西欧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造成的诸种历史动因在俄国激起的回应。”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十月革命是彼得大帝效法西方的必然结果

B.十月革命是西欧工业革命发展的必然

C.十月革命是启蒙运动带来的必然结果

D.十月革命是国内外各种因素的综合结果

 

二、综合题
详细信息
35. 难度:简单

阅读下列有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材料二

曹魏延康元年,魏王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摘编自《通典》

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材料四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承负着整合传统社会生活,并维系社会内部的文化生态平衡的功能。它对传统中国的政治、文化、思想、教育、经济与社会生活的运行均起到枢纽与调节作用。

——萧功秦《科举制的废除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断层》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要选官制度选官标准的演变。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并说明两者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朝创立科举制的根本目的。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清末废除科举制的看法。

 

详细信息
36. 难度:困难

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利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解决私人争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优于他人担任公职,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二

唐代的丞相不是只有一个人,相权可谓由集体领导,至少有代表皇帝的中书省、代表中央政府最高权力之一的尚书省和监督朝廷的门下省三省首长共同办事,从而构成了一个集体权力结构……这一集体领导体制自此在中国历朝延续,直至清代。

——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材料三

在设计一个由人来统治人的政府时,最大的困难在于:你必须首先使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其次要强制政府控制自己。

——麦迪逊“美国宪政之父”

材料四

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1)依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表现。

(2)材料二中“集体领导体制”指的是什么制度?简述其主要作用。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美国1787年宪法是如何“使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和“强制政府控制自己”的?

(4)材料四中,“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国政体带来怎样的影响?

 

详细信息
37. 难度:中等

外交与内政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朝前期与周边国家大多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即“宗藩”关系。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凡有对外交涉事宜,均交由礼部和理藩院兼管,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生,则派钦差大臣负责办理。

1844年,清廷在广州设立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任,管理一切对外交涉事件。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构造了近代外交机构的雏形。1877年,应英国要求和两国交往的需要,清政府在英国设立使馆,迈出了创建使领制度的第一步。郭嵩焘在屈辱中就任驻英国大使,揭开了近代中国向外遣使的序幕。

1901年,依据《辛丑条约》,清政府设立外务部。成为完全意义上名副其实的外交机构,中国外交走向正规。

民国初年,政府按照西方模式对外交机构进行了组织现代化和人事专门化改革。外交机构近代化的使命完成。

(1)据材料概括近代前期中国外交的变化。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前期中国外交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前期中国外交变化的认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