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 B.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C.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
2. 难度:简单 | |
明朝规定,佃农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仅亲戚间例外;但在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还常有佃户“刁悍成风”、地主“吞声茹苦”一类记载。这一现象说明 A. 人地矛盾影响租佃关系 B. 佃农逐步获得独立地位 C. 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租佃关系 D. 租佃关系改变社会结构
|
3. 难度:简单 | |
下图是中国古代一面铜镜背面的局部,图饰为葡萄,它的制作朝代应当是
A.商 B.周 C.秦 D.唐
|
4. 难度:简单 | |
战国时期除道、儒、墨、法四大学派之外,还有一些有影响的学派。其中主要有讨论合纵、连横的纵横家,提倡重农政策和探究农业技术的农家,研究军事理论的兵家,以及综合各派学说的杂家等。这表明当时 A.诸子学说注重实用 B.社会分化加剧 C.礼崩乐坏统治失序 D.民本思想盛行
|
5. 难度:简单 | |
易中天评论诸子百家的理想社会之一是“蜂蚁社会”。“大腹便便稳坐中央的君主,是蜂王或蚁后:那些什么想法都没有,只知道按照法定程序做贡献的臣民,是工蜂和工蚁。”下列诸子的政治理想较为符合“蜂蚁社会”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且拱之 B.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 C.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D.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
6. 难度:简单 | |
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欲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在该材料中,朱熹要表达的本意是 A.人不能存在正常的欲望 B.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C.人欲与人的正常欲望是同一概念 D.人欲与天理是一致的
|
7. 难度:简单 | |
著名学者黄仁宇曾说:“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材料意在说明明朝 A.缺乏社会变革的新经济因素 B.八股取士钳制了国人的思想 C.专制的社会环境压制人性发展 D.闭关锁国导致中西文化的隔绝
|
8. 难度:简单 | |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里写道:(梭伦把)法律颁写在木板上,竖立在巴西勒斯柱廊里,所有人都发誓恪守它们,9名执政官还要在那块石头跟前起誓,如果他们僭越了某条法律,他们将献塑一座金像。这一记载说明梭伦为雅典执政官时 A.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处处维护平民的利益 C.使雅典成为了民主国家 D.奉行法律至上的原则
|
9. 难度:简单 | |
公元前406年,雅典取得阿基纽西海战胜利,但也造成了数千士兵因船破沉没溺水身亡。在随后的公民大会上,指挥这次战役的6位将军被指控救援不力。在没有听取6位将军个人申辩的情况下,就将他们判处死刑。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公民大会掌握城邦司法权 B.公民大会的决定具有至上权威 C.被告人没有法庭申辩权利 D.军队与公民大会之间存在冲突
|
10. 难度:简单 | |
《十二铜表法》第9表规定:“不得为了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对刑事判决不服的,有权上告……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该条款体现了 A.审判程序保障了所有人的权益 B.制定法律的权力掌握在议会手中 C.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D.所有人都得到了成文法的保障
|
11. 难度:简单 | |
下图漫画所蕴含的法理起源于古代罗马法。这一法理主要说明罗马法
A.重视获取证据的合法性 B.否定了大量的习惯旧俗 C.目的在于维护社会公平 D.否定了贵族的阶级压迫
|
12. 难度:简单 | |
房龙在《人类的故事》一书中写到“人们的人生观已经改变,他们开始穿与以前不同的服装,不再把全部思想与精力集中于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他们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这一观点产生于 A.智者运动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启蒙运动
|
13. 难度:简单 | |
据有关资料显示,19世纪初,英格兰的202个选邑(城镇选区)中,有40—50个人口在100—200人之间,14个在50—100人之间,20个在20—50人之间,4个在10—19人之间,有1个镇只有5名居民,有2个镇根本没有人居住。上述现象表明 A.英国代议制民主形同虚设 B.英国各地人口在大量的减少 C.英国的经济发展严重滞后 D.英国迫切需要进行议会改革
|
14. 难度:简单 | |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的议员不能因为议员身份而领取任何薪俸和报酬。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 A.议会议员地位低下 B.经济落后财政困难 C.初步建立民主政治 D.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
15. 难度:简单 | |
下图是美国1821—1920年新增欧洲移民示意图。下列属于这一期间移民因素的是
①英国与美国的历史渊源②法西斯大规模迫害犹太人 ③躲避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④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人口迁徙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
16. 难度:简单 | |
1894年《申报》写到: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我正宜乘机惩戒日本,规覆琉球,乃可一劳永逸。该认识 A.正确分析了这场战争爆发时的形势 B.反映了中国舆论界盲目自大的心态 C.高度肯定了洋务运动的作用 D.有利于坚定抗日信心
|
17. 难度:简单 | |
“太平军的基督教是专为战斗行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东西方特异的混合体。除了100年后中国借来并加以汉化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外,那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这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 A.具有落后性、局限性 B.对基督教教义进行了中国化诠释 C.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最高峰 D.是西方思想中国化的产物
|
18. 难度:简单 | |
1908年,中美两国政府草拟了派遣留学生规程:自退款(庚子赔款)的第一年起,清政府在最初的4年内,每年至少应派留美学生100人。据此及所学推断可知 A.中国开始由学习英日政体转向美法政体 B.中美合作开启了中国人赴美留学的历程 C.美国试图以教育为工具增强对华影响力 D.美国希望通过教育为中国培养近代人才
|
19. 难度:简单 | |
文学家沙汀在回忆故乡——川西北的绵阳在辛亥革命后服装的变化时说:“那时,大家把辛亥革命称为光复,意思是兴汉灭清。男的一般装束是用黑绫子、黑纱帕包头,后头吊半截,说是给崇祯皇帝(明朝末代皇帝)戴孝。”这反映 A.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 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C.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反封建、反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
20. 难度:简单 | |
19世纪三四十年代,“社会主义”一词在西欧广为流传,其义为提高劳动群众的福利和保障社会和平而改造社会制度。孙中山认为:“循进化之理,由天演而至人为,社会主义实为之关键。”孙中山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指的是 A.消灭私有制 B.“平均地权”和“土地国有” C.用暴力推翻清政府统治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
21. 难度:简单 | |
《纽约时报》某驻华记者在回忆录中述及“广州聘请苏联顾问”,“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利”,“上海的英、美、日租界忙着增兵助防”,“攻克南京”、“北京周边战事连连”等。这些情形出现于 A.辛亥革命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 C.国民革命时期 D.全面抗战时期
|
22. 难度:简单 | |
南京某大礼堂,门外有“和平永奠”的牌楼,又有胜利屏一幅,上缀大红“V”字。门内下面悬挂中美英苏四国的大幅国旗。这一场景应出现在 A.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时 B.日本无条件投降后 C.改订新约运动中 D.渡江战役胜利后
|
23. 难度:简单 | |
1922年创刊的《今日》曾刊发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的译著文章,对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产生较大的影响。但该刊的主办者却曾反对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坚持认为中共放弃社会主义革命而从事民主主义革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变节”。这说明 A.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任重道远 B.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C.中共民主革命纲领违背了马克思主义 D.当时存在着大量伪马克思主义者
|
24. 难度:简单 | |
美国军事史学家塞缪尔·格里菲斯曾指出:“他们(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忍耐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能够战胜途中大自然好像决意要阻挠他们前进而向他们提出的一切挑战;能够击败下定决心要消灭他们的敌人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边行军边打仗;同样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同样生存下来了。”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 A.说明中共开辟敌后战场的艰辛 B.开辟新时期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C.反映毛泽东开辟井冈山根据地 D.表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
25. 难度:简单 | |
恩格斯说:“没有那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比较近代以来,两次中日战争中国一胜一败的结局,抗日战争对中国进程最重要的“补偿”是 A.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B.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C.壮大了人民的力量 D.赢得世界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
26. 难度:简单 | |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总结说:“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的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个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作者在这里强调 A.从西方的角度认识非西方的历史 B.从非西方的角度认识西方的历史 C.用比较的方法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D.用整体性的观点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
27.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关于教育的内容,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人们只有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培养治国人才。苏格拉底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启蒙历史网论坛 材料二 马丁路德说“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意撤回任何意见。” ——启蒙历史网论坛 材料三 难道农民的儿子生颈上带着项圈,而贵族的儿子生在腿上带着提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的人。 ——《伏尔泰语录》 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格拉底的主要主张有哪些?这些主张体现了什么精神?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马丁路德的“意见”是什么?这些“意见”产生了什么影响? (3)概括材料三所体现的主要思想及其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4)以上思想家提出的思想主张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有什么共同影响?
|
28.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清政府规定:凡外国商船只允许在广州一地通商贸易,凡外国商人来广州贸易,只能同商行打交道。外国商人买卖货物、交纳商税皆为行商代为办理;凡外国人一切居住行动,皆由行商负责管束、担保;几清政府有所宣示或外国商人有所陈请,皆由行商居间传达。此外,清政府又有许多条例和章程,如外国商人到广州,必须住在洋行附近的商馆(或称夷馆)内,不得擅自外出。又外国商人不得携带妇女居住商馆,不得在广州过冬,不得在广州乘轿子;不得雇用中国人服役,不得雇人传递消息等;清政府还规定,凡出海商船装载不得超过五百石,如有打造装载五百石以上的船出海者,一律发到边境充军。又规定船上一切人员都必须详细登记姓名、年貌、履历、籍贯等,以供官府稽查。 材料二 1842年签订的中国《南京条约》第二条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一片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君主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令英人按照下条开叙之列,清楚交纳货税、钞饷等费。《南京条约》第五条规定:“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摘自中英《南京条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政府对外交往的相关信息并指出其政策。 (2)根据材料一、二同,指出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对外交往的变化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角度分析该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
29.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教会在华势力的不断恶性膨胀,更多的恶霸无赖也籍着入教为名来逃避官府的管辖,以教会的特权为掩护为非作歹。如倡导西学的郑观应在当时的奏折上提到,“莠民以教为护符。尝闻作奸犯科,讹诈乡愚,欺凌孤弱,占人妻,侵人产,负租项,欠钱粮,包揽官事,击毙平民„„”;毓贤的奏折也说,“„„迩来,彼教日见鸱张。一经投教,即倚为护符,横行乡里,鱼肉良民,甚至挟制官长, 动辄欺人„„每因教民肆虐太甚,乡民积怨不平„„”;对义和团坚决镇压的袁世凯在奏折中也认为“„„东省民教积不相能,推原其故,固由教民之强横,亦多由地方官未能持平办理„„教民之气焰益张,良民之激怒愈甚,一旦发作,势同决川。”由此看来,清廷的官员们并非不知事情缘由的,郑、毓、袁三人政治立场不同,不过都认为是因为教会对平民的欺压和官吏的袒教抑民而激进民变,最终酿成后来 的义和团民变的。 材料二 为了培养医学人才,满足医院需求,1866年嘉约翰开设博济医校,开始只招收男生,改名南华医科学校后开始招收女生。孙中山曾来该校学习一年。博济医校开设了解剖学、生理学、内科学、外科学、化学、药学等,嘉约翰亲自教课。1898年,嘉约翰又在花地湾建造了中国第一所精神病院。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长老会、法国传教士先后创办广东女医学堂及其附属的柔济医院和护士学校、韬美医院等,培养了中国的首批护士。 评材料中关于近代中国的西方传教士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