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
2. 难度:中等 | |
《吕氏春秋•宰分览•慎势》言:“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这表明宗法制的目的是 A.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B.保证各级贵族的特权 C.消除诸子矛盾 D.实现长治久安
|
3. 难度:简单 | |
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消除这一担心,而采取的举措是 A.制定各种律例 B.实行郡县制度 C.强化中央机构 D.建立各地宗庙
|
4. 难度:中等 | |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C.肯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D.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
5. 难度:中等 | |
唐朝贞观元年,将全国按山川形势、交通便利分为十道;开元二十一年,进一步分成十五道,置采访使,起监察作用。唐朝灭亡时,全国已有四十多个道。这种变化反映出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中央集权的衰落 C.地方行政区划的完善 D.疆域领土的扩张
|
6. 难度:中等 | |
宋朝,州县长官都改作“知州”与“知县”,这与汉朝时期的州牧、郡太守以及县令大不相同,“知”就是代理、兼任,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这说明宋朝 A.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 B.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 C.中央与地方互相制衡 D.世家大族控制地方行政
|
7. 难度:中等 | |
有史学家评论说:“隋唐时期……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皇权专制得到空前的加强 B.政府拥有了一定的政务决策权 C.皇帝和政府共同决策政务 D.政府对皇帝专权有一定牵制
|
8. 难度:简单 |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从秦朝到清朝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①秦朝在全国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②汉初吸取秦亡教训,推行郡国并行制 ③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清初“军国政事”④清初,雍正帝命令地方大员密折秦事 A.①④ B.①③④ C.③④ D.②③
|
9. 难度:中等 | |
中国古代“在最高专制权力中心的边上,总是会不断产生新的权力机构”。以下与此观点相符的机构是 A.汉朝的丞相 B.宋朝的中书门下 C.元朝的中书省 D.清朝的军机处
|
10. 难度:中等 | |
《明会要》记载:“其时入内阁者,皆编修讲读之官,不置官署,不得专制诸司。”据此可知 A.朱元璋废除丞相并设立内阁制度 B.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 C.内阁不能统率六部及其相关事务 D.内阁是中央一级的正式行政机构
|
11. 难度:中等 | |
清嘉庆皇帝说:“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大权从无旁落。”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行省制的推行 B.丞相制度的废除 C.内阁地位的上升 D.军机处的设立
|
12. 难度:简单 | |
古雅典历史记载:在雅典“公民……没有抛弃公务照管私务的自由……相反他必须奋不顾身地为城邦的福祉而努力。”梭伦时期,曾制定一项特别法令,规定任何公民“当发生内争之时,不加入任何一方者,将失去公民权利。”两则材料均表明 A.雅典民主政治是全体雅典人的民主 B.雅典民主政治中存在着派别之争 C.雅典的法律鼓励公民直接参与城邦政治活动 D.雅典民主政治中存在着利用公务徇私的现象
|
13. 难度:中等 | |
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法令,宣布所有罗马帝国出身自由的男人将被给予完整的罗马公民权,同样地,所有帝国自由出身的女人拥有与罗马女人相同的权利。该法令 A.有利于巩固罗马帝国的统治 B.表明罗马法律体系走向成熟 C.消除了境内各民族间的矛盾 D.确立了男女平等的法律原则
|
14. 难度:简单 | |
1997年,香港回归时,英国王储查尔斯代表英国参加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这说明英国王室 A.仍行使外交权力 B.在对外交往中代表英国 C.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D.可以取代内阁和首相
|
15. 难度:简单 | |
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称赞美国的体制时说:“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荣和强大。”他称赞的是 A.三权分立 B.联邦制 C.中央集权制 D.两党制
|
16. 难度:困难 | |
代议制又称议会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主权的制度,这种代表民意的机关就是议会。以下有关议会的正确叙述是 A.英国“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制 B.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向国会负责 C.法国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选举总统 D.德意志帝国议会掌握完整立法权
|
17. 难度:简单 | |
某学者评价鸦片战争:“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该观点强调的是中国 A.国际地位的变化 B.社会的变迁 C.战败的结局 D.经济的落后
|
18. 难度:中等 | |
孙中山先生研究了太平天国之后,得出结论说:“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该观点 A.基本否定太平天国 B.客观地评价太平天国 C.高度肯定太平天国 D.片面地评价太平天国
|
19. 难度:中等 | |
《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它的主要影响是 A.扰乱地方社会秩序 B.控制清政府的财政 C.压制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D.限制中国商品出口
|
20. 难度:中等 | |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姬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维新变法 D.辛亥革命
|
21. 难度:中等 | |
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这里的“变局”和“创举”被后人誉为“旧邦改造”,其史实依据是 A.辛亥革命的爆发 B.清朝统治被推翻 C.中华民国成立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
22. 难度:中等 | |
“中山不死,国共求同”是北大学生欢迎连战时打出的标语。孙中山为国共“求同”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是 A.领导进行北伐,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B.召开国民党一大,把共产党改造成了国民党 C.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D.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迫使袁世凯下台
|
23. 难度:简单 | |||||||||||||||||||
下表反映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情况。其中,与1923年6月至1937年1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动无关的因素是
A.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开辟 C.中国工农红军的战略转移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
24. 难度:中等 | |
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说,国民党有两个伟大领袖,第一个是孙中山先生,第二个伟大领袖就是蒋介石先生。毛泽东的这一评价是基于蒋介石 A.指挥北伐战争赢得胜利 B.继承和实行新三民主义 C.转变为民族民主革命者 D.领导和实施全民族抗战
|
25. 难度:中等 |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将革命进行到底”,上述口号所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是 A.工农武装割据 B.抗击外国侵略 C.民主革命 D.推翻国民政府统治
|
26. 难度:困难 | |
古今中外,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追求政治进步,寻求更好的政治制度,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地方长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 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可以从多种维度来考察。当我们对这两种政治文化从宏观上作一个粗略的观察后,有一种现象令人十分醒目。这里权且将其概括为“一”与“多’。无疑,这是一对模糊的概念,这是用来概括中西政治文化的两种个性特征。它们包括这两种政治文化发展的历史道路、它们在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层面的表现、以及隐于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深处的政治思维定势和政治心态。 ——丛日云《“一”与“多”:中西政治文化的两种个性分析》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说明“周”与“秦”各自建立了什么制度?各有何优越性?(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请用明清时期各一个典型史实证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一”和“多”这两种个性特征在古代中国和希腊的政治制度方面的基本表现,并简析其形成的政治、经济原因。
|
27. 难度:困难 | |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分权主要以君权与相权,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划分为表现形式。……伯利克里时代的城邦政治制度和国家权力系统,已具备了近代国家所具有的行政、司法、监督等国家职能,并开始向分权的方向过渡。 ——张治平《关于分权与制衡问题的探讨》 材料二 “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 ——法学家耶林格《罗马法精神》 材料三 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从许多方面来看都是美国革命的一个直接后果,但它要解决的问题却不同于美国革命,而和一个半世纪以前的英国革命如出一辙……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具有重大意义,而法国革命是全球性政治民主化潮流开启的标志。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希腊政权机构的“分权”设置。并说明其与中国古代“分权”设置的本质区别。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罗马法的发展过程,并简要说明其对后世的影响。 (3)如何理解“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这个观点?
|
28. 难度:简单 | |
为政之道,要在用人。阅读下列有关科举制的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度确立于隋唐时期。与察举相比,科举制下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人门兼美”等附加条件。考试科目中以进士科最为显要,主要考诗赋,即命题作诗。据学者统计,唐代290年共取进士6603人。 材料二 在宋代,科举出身的官员成为文职官队伍的核心。两宋310年,仅通过中央省试合格的进士即达43000人之多。其规模远远超过前后各代。当时的宰相中,90%以上是通过科举获得资格的,而其籍贯也有所变化。隋代宰相只有极少数籍贯属南方,唐宰相累计有369人,其世族籍贯90%属于北方。北宋中叶以后,南方任宰相者渐多。据统计,宋代共有宰相134人,南、北方地区分别以浙江、河南为代表,河南共有21人作过宰相,北宋18人,南宋3人;浙江先后有24人任过宰相,北宋4人,南宋20人。 (1)科举制度逐渐取代察举制度是中国选官制度的重大变化。试对这一现象做出评价。 (2)分别说明宋代科举制度及官员构成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