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2016-2017学年江苏徐州一中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大小之官,悉由吏部”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家族为经,家族为纬”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说:“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列强之间订立国际条约都要把‘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等家庭小事,写入国际公法,以维持世界和平。”“列强”的做法

A维护了宗法制度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导致分封制崩溃

D.促使了礼崩乐坏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吕氏春秋·慎势》说:“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B.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C.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D.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秦朝统一中国后便征用大量的劳动力建造了规模宏大的下列工程。秦朝能够倾尽国家之力,完成这些工程主要是基于

A奴隶制经济的兴盛和发展

B.秦始皇的正确决策

C.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D.工匠水平的高超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汉书》记载:“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

A世卿世禄制

B.九品中正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随着秦汉大一统的实现,以     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此处省略的是

A察访推荐

B.血缘关系

C.相权调整

D.皇权至上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图所示的是唐代中央机构,其积极意义是

 

A有效地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了政治清明

C.中央机构分工明确,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D.分清了中央与地方机构的不同职权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唐朝元和年间806~820年,主管财政的宰相皇甫镈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给事中崔祐驳回,皇帝最终采纳了崔祐的意见。崔祐所属的部门应是

A门下省

B.中书省

C.尚书省

D.参知政事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因考试乃一种公开竞选,公平无偏滥。……寒苦子弟,皆得有应考之可能。又考试内容,全国统一,有助于全国各地文化之融结。……此一千年来,中国社会上再无固定之特殊阶级出现,此制度预有大效。”马克斯·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中说:“科举制度全面推行……任何人,只要能证明自己是受过教育的合格者,都能跻身俸禄补缺等级。”在论述科举制度的主要意义上两者都强调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有利于各地文化融合

C.通过考试的方式跻身仕途

D.可以消融社会阶级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明史·职官志》记载:“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明太祖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强化君主专制

C.提高行政效率

D.实现权力制衡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内阁首辅张居正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度激化

B.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C.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

D.六部正式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详细信息
12. 难度:简单

清代科考规定,在殿试答卷时,文内遇有“皇帝”等字,须直接换一行顶格书写。这在本质上反映出

A八股之风愈演愈盛

B.君王名号不再避讳

C.科考规范愈加严格

D.君主专制影响深刻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时期官员上朝的礼仪,体现着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B.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C.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D.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梁章钜《枢垣记略·规制》:“凡京外王大臣有奉特旨到军机处恭听谕旨恭读朱笔及阅看各处奏折者,方得在军机堂帘内拱立,事毕即出。其余部院内外大小官员不得擅入。其帘前窗下,均不许闲人窥视。满汉章京之值房亦如之”。这一材料旨在强调军机处

A参与军政决策

B.极具机密性

C.办事效率高

D.办理军政要务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下列历史事件的组合中,搭配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

B.割香港岛给英国——《南京条约》

C.广州被设为通商口岸——《马关条约》

D.赔款2100万银元——《辛丑条约》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抗日战争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李鸿章在奏章中说:“近年部议停购船械,自光绪十四年后,我军未购一船……倭人心计谲深,乘我力难添购之际,逐年增置。……海上交锋,恐非胜算,即因快船不敌而言。”通过上述材料可知

①北洋水师缺乏政府大力支持②中国海军在整体上落后于日本

③日本海军力量获得长足发展④李鸿章正确指出中国战败根源

A②③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假如你生活在1895年的台湾,你的爱国行动可能是参加哪个军队和日本侵略者作战?

A左宝贵的部队

B.义和团

C.丁汝昌的部队

D.刘永福、徐骧的军队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漫画常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来描绘时事,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右侧漫画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美国历史学家丹涅特曾指出:“对于列强来说,以保持一个它们所能威胁、控制的懦弱政府,自是最为有利。”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侵略企图的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英国领事富里赐在《天京游记》中说:“我不能不承认他是我所认识的最开通的中国人。他极熟悉地理,又略识机器工程,又承认西洋文明之优越。”材料中的“他”最有可能是

A洪秀全

B.洪仁

C.曾国藩

D.石达开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某专家在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时说:“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平等的许诺……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下列最有可能导致“贫民失望”的是

A金田起义仓促举事

B.《天朝田亩制度》流于空想

C.定都天京斗志松懈

D.《资政新篇》因故未能实行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下列事件按发生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武昌起义爆发②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③清王朝统治结束④同盟会成立

A①③④②

B.④①②③

C.①③②④

D.④①③②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1903年,孙中山在给朋友的信中写到:“所谓社会主义,乃弟所极思不能须臾忘者……欧美今日之不均,他时必有大冲突。”为此,他主张

A社会革命,平均地权

B.政治革命,建立民国

C.民族革命,推翻帝制

D.土地革命,废除剥削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

A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B.是推翻清王朝并导致民国建立的起义

C.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

D.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1912年,孙中山自豪的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是指

A辛亥革命的爆发

B.中华民国的成立

C.清朝统治被推翻

D.《临时约法》的颁布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国务院决定2015年9月3日全国放假1天纪念抗战胜利,选在9月3日的主要原因是1945年9月2日

A日本天皇在广播中宣布无条件投降

B.中国发起对日全面反攻

C.日本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

D.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某次战役的示意图,这场激战三个月的战役是

 

A太原会战

B.徐州会战

C.淞沪会战

D.武汉会战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有学者评论:“抗战之前的中国是传统的、一盘散沙的、领导核心无力而且缺乏代表性的非现代化中国,而抗日战争给中国的历史带来了全新的现代性。”“全新的现代性”是指

A抗日战争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B.抗战结束促进了现代化建设

C.战争促进中国民族意识觉醒

D.抗日战争促成了全国的统一

 

二、判断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简单

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的正确与错误,请在答题卡上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

1西周推行的分封制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周王室统治。

2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使延续两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名存实亡,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3《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

4面对八国联军侵华,列强肆无忌惮的侵略,中国人民挺身而出,掀起了义和团运动。

520世纪初,孙中山在革命纲领中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帝国主义。

 

三、综合题
详细信息
32. 难度:简单

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后世对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大多盛赞不已……虽然秦代……仅仅持续了二世……但秦代所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及其所确定的以郡县制为表现形式的行政区划,却……为后世历代所遵奉……西汉初年刘邦采用的是……混合体。

——李晓杰《体国经野:历史行政区划》

材料二

“行中书省,凡十,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卷91《百官志

材料三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后世对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哪一做法“盛赞不已”?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指出元朝行省的性质及创立的目的。

3据材料三,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详细信息
33. 难度:简单

2015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来我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877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成开馆,坐落于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馆正前方抗战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

——李泽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铭记日军侵华历史》

材料二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铭文节选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依据。

2材料二中“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促使“兄弟同心”的根本因素是什么?分别举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一个战役,以彰显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捐躯洒血,浩气干云”的气概。

3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洗刷了中华民族的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而且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请阐述抗日战争的国际意义。

 

详细信息
34. 难度:简单

一百多年前,孙中山先生领导了辛亥革命,中国历史翻开新的一页。请回答:

1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进行了有效地组织准备,分别指出孙中山成立的革命团体和政党。

2土地作为主要生产资料,关系到民生大计。孙中山在三民主义纲领中为解决土地问题提出了什么方案?

3为实现民主政治,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制定了什么宪法文件?文件为“将权力关进笼子”做出了哪些规定?

4孙中山选择定都南京,从经济因素考虑,您认为当时江苏地区具备了什么优势?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