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2007年冬至日(12月22日),凤阳县明皇陵景区将举办华夏朱氏源流研究成立大会和冬至日祭祀活动,有来自湖南、浙江、山西、河南、安徽、江苏、云南等省的150多位朱氏后裔、明史研究学者,齐聚明皇陵祭祀、探讨朱氏宗亲源流。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祭祖的习俗。有助于形成这种认祖归宗情结的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科举制 D.丞相制
|
2. 难度:简单 | |||||||||
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A.三哥 B.四哥 C.大哥 D.二哥
|
3. 难度:中等 | |
《礼记•王制》:“山川神祇有不举者为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宗庙有不顺者为不孝,不孝者君绌以爵;变礼易乐者为不从,不从者君流;革制度衣服者为畔,畔者君讨。”材料表明西周礼乐制的特点是 A.威慑性、实效性 B.制度性、强制性 C.等级性、仪式性 D.规范性、持久性
|
4. 难度:简单 | |
据说周公东征以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其中的“封建”指的是 A.实行分封制 B.进行封建改革 C.实行宗法制 D.任人唯亲
|
5. 难度:中等 | |
春秋时期士人曹刿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之说;战国时期的策士冯谖寄食于贵族孟尝君门下,为发泄心中的不满弹铗而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子则把“七十者可以食肉”视为惠民德政。这表明当时 A.儒家学派规劝贵族实践仁政思想 B.分封制强化的等级观念依然存在 C.士阶层不被各诸侯国统治者重用 D.经济落后滞缓了分封制度的瓦解
|
6. 难度:中等 | |
《尚书·召诰》曰:(武王崩,成王年少)“呜呼!有王虽小,元子哉!”上述史实体现了中国古代某一制度,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解决了贵族之间的纷争 B.体现了血缘和政治的关系 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D.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
|
7. 难度:简单 | |
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 D.修筑长城
|
8. 难度:简单 | |
《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载“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指汉水)伐楚,取商於之地,为黔中郡”。据此判断在秦国统一六国过程中 A.楚国是第一个被灭掉的国家 B.黔中郡郡守由皇帝直接任命 C.秦统一前郡县制已经推行 D.司马错是秦朝的第一个太尉
|
9. 难度:简单 | |
“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 A.郡国并行制度 B.中朝制度 C.刺史制度 D.察举制度
|
10. 难度:中等 | |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中华文明的这个特点从根本上说应是得益于中国古代政治实体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 A.君主专制 B.分封制 C.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
|
11. 难度:简单 | |
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某学者在考证秦朝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 A.《史记》的记载 B.学者的研究论著 C.秦简的记载 D.民间的传说
|
12. 难度:简单 | |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
13. 难度:中等 | |
唐赵嘏诗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是说唐太宗 A.德治思想 B.虚心纳谏 C.科举取士 D.勤政爱民
|
14. 难度:中等 | |
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汉武帝时建立“中朝”决策机构,废除了秦以来的“三公九卿”制 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传递给尚书省具体执行 C.宋朝时设枢密院和三司,分割宰相的军权和财政权 D.明太祖时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
|
15. 难度:简单 | |
《元史·张雄飞传》记载,元世祖忽必烈问政于汉臣张雄飞,张雄飞答道:“古有御史台,为天子耳目,凡政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为此,则纪纲举,天下治矣。”元世祖遂设立御史台,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御史台的主要职能是 A.监察官吏 B.征收赋税 C.行政管理 D.笔录政事
|
16. 难度:中等 | |
元代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行省处理政务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元代行省实行这种权力运行机制的主要目的是 A.分化地方的权力 B.提高行政效率 C.处理好民族关系 D.加强中央集权
|
17. 难度:中等 | |
清徐栋《牧令书》载:“天下真实紧要之官,只有二员,在内则宰相,在外则县令。”以具体史实论证这一观点确凿无误的是 A.宰相制在秦代首次确定下来,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B.元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后期其权势大大削弱 C.县官是普通百姓生活中能直接接触到的朝廷命官 D.秦代县令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郡
|
18. 难度:简单 | |
从秦朝到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影响了中国近2000多年。你认为下列哪一项制度最能体现“皇权下的民主” A.秦朝三公九卿制 B.西汉中朝制度 C.唐朝三省六部制 D.清朝军机处
|
19. 难度:简单 | |
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会在“军机处”景点看到这样的文字说明:“军机处一日日称:……接折(阅读奏折)——减免(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A.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纵论军机,谋划战事
|
20. 难度:简单 | |
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的人回答:“金榜题名。”有的人说:“功成名就者快活。”朱元璋听了都不以为然,当听到一位叫万钢的大臣回答说“畏法度者快活”时,却极为赞赏地点点头,随后对其委以重任。朱元璋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 A.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 B.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 C.万钢的回答揭示了快活的源泉 D.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
|
21. 难度:简单 | |
清穿剧(以清朝为背景,现代人穿越到清朝发生的故事为内容的电视剧)《步步惊心》,女主人公若曦从现代穿越到了清朝的康熙年间,她可能看到的情景是 A.政府张榜公布科考结果 B.皇帝与宰相商议国家大事 C.军机大臣奉旨跪见皇上 D.地方大员向朝廷密折奏事
|
22. 难度:简单 | |
在某校一次公开课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认识。某学生答题要点如下,你认为表述不准确的是 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B.春秋时期,分封制瓦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C.唐朝统治者运用中央机构的权力制约来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 D.内阁的设置实质上恢复了丞相的职权,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重要内容
|
23. 难度:简单 | |
高一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了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方面的历史论文,其中论文标题明显错误的是 A.《浅议商代的政治制度》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六部制得历史影响》 D.《试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
24. 难度:简单 | |
乾隆帝说:“至于衣服制度,不妨仍其旧俗,若因归降天朝,必尽用天朝服色,势亦有所难行,尔等习惯自然,一时岂能骤易?且将旧时衣服尽行弃置,亦殊非爱惜物力之道。即朕所颁赐物件,亦止善为收贮,传之子孙,惟来京朝觐,暂时服用。由此可见,其实行的少数民族政策是 A.断发易服 B.因俗而治 C.改土归流 D.定期朝觐
|
25. 难度:简单 | |
鸦片战争初期,林则徐在致函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信中说:“尔等远海蛮夷如此大胆,竟敢藐侮我天国神威。天道其一,容尔等洗心革面,改邪归正。”林则徐如此措辞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抵抗外敌的决心增强 B.深受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 C.看到了英国军事上存在弱点 D.林则徐率军在战争初期取得一定胜利
|
26. 难度:简单 | |
曾经在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供职的美国人马士说,“直至1839年,使西方国家听从条件方可允许双方关系存在的是中国;1860年以后,把和中国共同来往的条件强加于中国的却是西方国家”,条约中的种种原则“曾在半个多世纪中成为支配中国对外关系的常规”。马士的言论 A.反映出西方列强对华关系的不断发展 B.反映出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C.说明了中国融入世界市场的进程加快 D.体现出清朝政府的保守与落后
|
27. 难度:简单 | |
英国外相巴麦尊说:“(清政府)竟然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给予销毁!”材料中的“商品”是指 A.纺织品 B.机器 C.茶叶 D.鸦片
|
28. 难度:简单 | |
近代一位诗人曾言:“和议知非策,瀛东弃可伤。坠天忧不细,筹海患难防。”又言:“初传烽火照辽阳,忽见干戈满故乡。”这首诗反映的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29. 难度:简单 | |
魏源记述鸦片战争时,奕山等人率军抵粤后歧视残害当地人民,“粤民久不平。而英人初不杀粤民,所获乡勇皆释还,或间攻土匪,禁劫掠,以要结民心。故虽有擒斩敌人之赏格,无一应命。当洋兵攻城,居民多从壁上观”。魏源的话突出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政府已经失去民心支持 B.国内的社会矛盾极其尖锐 C.民众并不了解世界形势 D.人们国家、民族意识淡薄
|
30. 难度:简单 | |
陈旭麓在其著作《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庚子(1900年)和辛丑之交是(中国社会)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个阶段的开始。”下列最能体现该观点的近代不平等条约内容是 A.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等 B.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 C.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组织 D.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
|
31.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摘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材料二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北宋汪洙编的《神童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宋真宗赵恒《励学篇》 材料三 “古往今来科举考试一再起死回生的历史说明: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人情与关系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防止人情的泛滥,使社会不至于陷入无序的状态,中国人发明了考试,以考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秩序的调节阀。悠久的科举历史与普遍的考试现实一再雄辩地证明,考试选才具有恒久的价值。” ——刘海峰《科举学导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科举取士考查士人的哪几方面能力? (2)到了宋朝,在科举制影响下,产生怎样的社会风气和社会观念? (3)材料三中“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的历史根源是什么?材料中认为“一再起死回生”的原因是什么?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科举制。
|
32.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监视他们。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汉制每年八月,举行饮酎(醇酒)大典,诸侯王和列侯献“酎金”助祭。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武帝以列侯酎金斤两成色不足为名,削夺106个列侯的爵位。还有一些列侯因其他各种原因而陆续失爵。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在全国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与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有何突出特点和进步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侯”“王”的由来及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和目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之处,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