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山东省济宁市高二文科月考10月份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冯天瑜提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下列体现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分别是

A. 墨家、儒家

B. 法家、道家

C. 道家、儒家

D. 儒家、法家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庄子在《骈拇》中写道:“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庄子接受儒家倡导的道德理性

B.庄子提倡功利主义人生价值观

C.庄子倡导听任自然,顺应人性

D.庄子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详细信息
3. 难度:简单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出的治理社会方案的主张是

A以法律制度规范社会

B以强权政治规范社会

C以伦理道德规范社会

D以道法自然规范社会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李贽在《史纲评要》中说:“(李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下列对此信息的解读,与李贽本意相符的是

A. 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

B. 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C. 统治者实施新政必须坚决

D. 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

 

详细信息
5. 难度:简单

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亦一时风会不同也。”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百家争鸣局面消失

B. 主流思想发生变化

C. 民间向学之风兴起

D. 西汉君主重用儒者

 

详细信息
6. 难度:简单

古代治国讲“帝道”(尧舜禹汤治理之道)、“王道”(德政)、“霸道”(法家)。融合此“三道”思想且被当朝统治者采用的是

A. 孟子的民本思想

B. 荀子的政治思想

C. 董仲舒的新儒学

D. 二程朱熹的理学

 

详细信息
7. 难度:简单

毛泽东说:“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与此诗句相关的思想是

A. 孔孟之学

B. 程朱理学

C. 明清之际的新思潮

D. 阳明心学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下列属于该“某人”观点的是

A. “天下为主,君为客”

B.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D. “仲尼虽圣,效之则颦”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下列哪项属于其反思后的主张

A. “天人感应

B. “工、商皆民生之本

C. “存天理,灭人欲

D.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清朝乾隆皇帝十分关心《四库全书》的编撰,对收录书籍的原则和历史事件评说都有详密周到的“圣谕”,其主要阐述了“修书以遏邪说”的宗旨。该做法有助于

A. 推动儒学创新

B. 封建文化的传承

C. 防止西学传播

D. 君主强化纲常伦理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加快了西方迈入近代社会的步伐。“替宗教改革开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的发明是

A. 指南针和印刷术

B. 火药和指南针

C. 造纸术和火药

D. 印刷术和造纸术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时代。中国文明在开始时期比西亚落后得多,但是以后这种局面逐渐被扭转。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亚而居于世界最前列。”下列成就不能支撑此结论的是

A. 指南针用于航海

B. 火药传入阿拉伯国家

C. 发明活字印刷术

D. 发明雕版印刷术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为什么现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发展起来?……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5世纪之间,中国文明在应用人类关于自然的知识与人类的实际需求方面比西方文明要有效得多?据此分析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主要特点是

A实用技术发达

B.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C.普遍重视科学实验

D.政府是科研的主要组织者

 

详细信息
14. 难度:简单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杜甫的这句诗描述了唐代一位书法家张旭的创作情景,下列书法作品中最符合这位书法家的创作风格的是

A.

B.

C.

D.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A. 乾隆落户同光扬名

B. 明末初创生旦净丑

C. 元末明初京城献戏

D. 四大徽班康乾京化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中国古代文学艺术趋向平民化。下列文学艺术表达形式不属于这一范畴的是

A. 词的兴起和流行

B. 元杂剧的形成和繁荣

C. 唐诗的兴盛和多样

D. 明清小说的蓬勃发展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宋代产生了中国绘画中最好的山水画,画家从细小的一只鸟、一朵花开始,最后扩大成为对宇宙自然全面的观察研究。与宋代这一绘画风格密切相关的是

A. 理学思想兴盛

B. 商品经济发展

C. 市民阶层兴起

D. 政治上重文轻武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当代学者金开诚先生认为:“通过书法艺术,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种种精神和实质。”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作品兼有“肥痩相合,骨力相称”、“自然”、“意境”、“风骨”等特点,这主要反映出

A. 儒释道三教互相影响的趋势

B. 动荡时期文人们追求精神寄托

C. 书法成为修身养性的工具

D. 魏晋士人追求独立自由的人格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在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上,下列两本著作的主要区别是

A. 是否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B. 是否抵御外来侵略

C. 是否与外国正常交往

D. 是否发展资本主义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撰文指出:“林则徐仅仅只是旧时代的精英。”这一观点意在说明

A. 林则徐仍然是“闭关锁国”的忠实代表

B. 林则徐的思想主张基本属于旧时代范畴

C. 林则徐是主张向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家

D. 林则徐是清末资产阶级思想家中的精英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指出:“我国欲安内攘外,亟宜练兵将,制船炮,备有形之战以治其标;讲求泰西士、农、工、商之学,裕无形之战以固其本。”该材料最能体现出作者的观点是

A. 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B. 批评洋务运动单纯发展军事工业

C. 主张以“商战”应对外来经济侵略

D. 将发展工商业与增强军力相结合

 

详细信息
22. 难度:简单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将孔子描绘成改革的先师;而谭嗣同则在他的名著《仁学》中将儒家的“仁”推而广之,但却要求“冲决”儒家所倡导的“三纲五常”。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A借助圣人之名全面否定传统文化

B以儒家思想作为改革的理论基础

C“托古改制”为维新创造历史依据

D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20世纪初“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专以提倡过激伪说。平时教授学生亦本此旨,此次罢学风潮……未始不由此种学说有以致之……审查学生举动,几类俄国过激派之所为”,材料中的“过激伪说”应是

A. 民权、平等思想

B. 民主、科学思想

C. 社会主义学说

D. 共产主义学说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晚清广东籍侍郎罗潡衍在奏疏中说到:“人心愤夷以极,而地方官自夷人入城以来,每讳言夷务,甚至文移公牍,称夷务为洋务,又称为外国事件,不敢斥言夷字。”材料反映

A. 地方官员崇洋媚外现象严重

B. 天朝上国观念遭到打击发生根本动摇

C. 政府已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D. 部分人“以夏傲夷”的观念存在历史惯性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观察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路历程简图。由此可见,中国近现代思路历程是

A. 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过程

B. 东学西渐影响扩大的过程

C. 不断回归传统儒家思想的过程

D. 不断碰撞分化融合的过程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陈独秀的《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中写道:“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断不可迁就调和……若是绝计革新,…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材料中“西洋的法子”核心内容是

A. 中体西用思想

B. 民主共和思想

C. 民主和科学

D. 新三民主义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这是对下列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东方杂志》某年2月发表文章说:一年以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上风起云涌了。报章杂志的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斯(思)主义,西也是讨论布尔希(什)维克主义;这里是阐明社会主义的理论,那里是叙述劳动运动的历史;蓬蓬勃勃,一唱百和,社会主义在今日的中国,仿佛有‘雄鸡一鸣天下晓’的情景。”文中所说的“一年”是指

A. 1915年

B. 1980年

C. 1920年

D. 1949年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孙中山以为“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为此,孙中山

A. 反对学习欧美

B. 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 主张平均地权

D. 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它直接提出群众生活状况及群众斗争问题,热烈地同情被剥削的劳动者,相信他们是正义的和有力量的。”这里列宁评价的是孙中山的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 民主主义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毛泽东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革命实际结合起来,领导党和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毛泽东找到“正确道路”是在

A. 大革命时期

B. 红军长征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

 

详细信息
32. 难度:简单

1943年,王稼祥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使用了“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其历史依据是(  )

A.毛泽东思想已经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B.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结合中国国情

C.毛泽东思想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方向

D.毛泽东思想在实践中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

 

详细信息
33. 难度:简单

抗战胜利前,针对蒋介石发表的《中国之命运》,中共开展了以批判《中国之命运》为中心的宣传活动,提出中国共产党“必须而且已经创造出中国的共产主义理论”。这个“理论”是指

A. 人民民主理论

B. 新三民主义

C. 毛泽东思想

D. 邓小平理论

 

详细信息
34. 难度:简单

1978年,邓小平发表谈话支持和推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这两次谈话都

A. 完成了拨乱反正

B. 打破了思想束缚

C. 推动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D. 深化了体制改革

 

详细信息
35. 难度:中等

毛泽东诗词被称为中国革命的史诗,他在一首诗中写道:“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红旗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下面选项最能体现出这首诗思想的是

A. 工农武装割据

B. 枪杆子里边出政权

C. 打倒列强,除军阀

D.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36. 难度:简单

阅读下列材料:(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材料一明清之际的中国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新的思想在孕育;同时,专制腐败的王朝政治、因循守旧的八股取士又严重阻挠着新思想的破土而出。在这样矛盾重重、风雷激荡的时代,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篇中宣称“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他们把传统儒学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之际儒学发展到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并指出其思想核心。

材料二: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三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2)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详细信息
37. 难度:中等

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个智慧的民族之所以智慧,就在于在反思中不断促进民族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和甲午战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反思始于“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陈旭麓《浮想录》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二次反思”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并概括指出近代前期中华民族“反思”的突出特点。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

材料三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者实为袁世凯,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和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

——孙中山《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1924年1月)

(2)为了实现材料三所述的“民族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的客观原因有哪些?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