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福建省、永安一中、漳平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三校联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重视姓氏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

A. 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 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 个人观念的淡漠

D. 专制王权的强大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和“郡县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

A. 西周

B. 秦朝

C. 西汉

D. 宋代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观察下图的报纸,与其命名直接相关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中国历史上有一朝代被称为是“黄河流域的‘中原’国家、‘封建’国家”、“血亲小集团为基础的‘城邦’国家”。这一朝代应该是

A.

B.

C.

D.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有夜郎国(今贵州黔西南),东接交趾,西有古滇国,北有邛都国,各立君长”。夜郎在秦朝时期属于

A. 岭南地区

B. 河套地区

C. 西南夷地区

D. 百越地区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有学者认为,战国时养士之风盛行,但属“私养”、“家养”,直到科举制确立,才真正实现“国养”。该观点的主要依据是,科举制

A. 扩大了政权的开放程度

B. 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 有益于重学风气的形成

D. 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平民得姓”一事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

A. 郡县制度的发展

B. 以“孝道”治天下

C. 赋役制度的变化

D. 皇帝制度的形成

 

详细信息
8. 难度:简单

对下图所示措施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有利于汉初经济恢复

B. 促进自然经济的发展

C. 为秦国增强实力统一全国创造条件

D. 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详细信息
9. 难度:困难

有学者说:“秦朝这一制度构成了严密的中央统治体系,开后世两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这一制度”是指

A. 皇帝制度

B. 三公九卿制

C. 御史制度

D. 郡县制度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尚书本是宫中保管、传递文书的小吏。汉武帝任用尚书处理天下章奏,遂涉及国家政治中枢,朝廷重臣也可以“领尚书事”为名掌实权。据此判断,汉武帝时的尚书应属于

A. 内朝官

B. 外戚集团

C. 外朝官

D. 宦官集团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其弊端也是一目了然的:那就是主观性太强,一切唯选拔者马首是瞻-----说你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符合这一评价的制度是

A. 世袭制

B. 禅让制

C. 察举制

D. 科举制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明代的内阁和清代的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 统领六部,处理全国政务

B. 参与决策,并决定朝廷事务

C. 参与机要政务,无决策权

D. 负责全国各地的军事事务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明神宗万历年间张居正任内阁首辅大学士,明朝内阁的权力达到了顶点。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入阁当值的官员始终官位较低

B. 内阁首辅可以制约皇权

C. 标志着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 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下面是一幅元代的政治制度政权结构图,其中的划横线部分应该填写的内容是

A. 丞相

B. 宣政院

C. 军机处

D. 理藩院

 

详细信息
15. 难度:简单

某学者说,中国古代某朝代某机构的官员,上面要受皇帝的气,中间要受司礼监的气,下面要受六部的气。这个机构是

A. 汉代的中朝

B. 唐代的三省

C. 明代的内阁

D. 清朝的军机处

 

详细信息
16. 难度:困难

有学者评述道:明朝皇帝……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明中期以后,皇帝多不见大臣,也不去见内阁。……这就使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明代废除宰相的最大弊病,就是使太监头子司礼太监成了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对上述评述的认识,正确的是

A. 观点正确,司礼太监的权力取代了皇权

B. 观点错误,司礼太监仅仅是强化皇权的工具

C. 观点错误,内阁限制了司礼太监权力的扩张

D. 观点错误,内阁权力限制了皇权和司礼太监的权力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17--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

A. 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B. 元朝建立行省制度

C.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D. 清朝设置军机处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这场战争产生的影响是

A.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

D. 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中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对中国而言,最主要的影响是

A. 英国人在华犯罪可以逃避制裁

B. 按英国法律英人犯法难逃罪责

C. 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D. 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双方都有利

 

详细信息
20. 难度:简单

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议定英国住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复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这样的做法(  )

A.表明英国对清政府存有明显歧视

B.使中国在外交上享有与英国平等的地位

C.在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外交礼仪的近代化

D.反映了该条约的屈辱性

 

详细信息
21. 难度:简单

1842年,“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清)帝国税率还高,现有关税平均只有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尽管非正规的杂费很高。”这反映出清朝统治者

A. 对外政策灵活务实

B. 认识到闭关已无必要

C. 受西学东渐的影响

D. 国家主权观念较淡薄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其中一项权益是

A. 获得军费赔偿

B. 进驻北京使馆区(界)

C. 在华开设工厂

D. 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

 

详细信息
23. 难度:简单

右侧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A. 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 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C. 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D. 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A. 使中国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B.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使先进知识分子对中国前途问题有了清醒认识

D. 促使中国认清所处的国际地位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下图为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的一些信息。据此推断该事件是

 

工业文明外力冲击下社会矛盾的产物

农民阶级的救亡图存运动

基督教文明与中华本土文明相融合为特点

以反清革命作为斗争目标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

D. 五四运动

 

详细信息
26. 难度:困难

国际关系研究专家王建朗在评价某一条约的影响时说:“传统的宗藩体制已经崩溃,华夷秩序几乎荡然无存。”这一条约应该是

A. 《南京条约》

B. 《马关条约》

C. 《辛丑条约》

D. 《北京条约》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北无旅顺,南无台湾,中华海面,全为所扼,此后虽有海师,何以施展?这是张之洞对某次战争后所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批判。该战争的历史影响在于(  

A.使中国开始走上了学习西方的道路  

B.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C.为国人思考制度变革提供历史契机  

D.使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详细信息
28. 难度:困难

史学家胡绳认为,中国近代史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中从时间上能够衔接起来的三个环节是:1840—1864年;1864—1901年;1901—1919年。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应该是(    )

A. 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 反抗外来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C. 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 反抗外来侵略与建立民主政治的统一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学子激扬焚佞府,群团奋起游街巷。众工人,上阵露锋芒,春雷响。……气轩昂,誓与列强争抗。抖擞中华民众志,挫败掠者千夫莽。”这首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国民大革命

B. 五四运动

C. 南昌起义

D. 北伐战争

 

二、简答题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引明太祖语

材料二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在专制政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据此,明太祖在政治体制上有何改革?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军机处设置的影响。你是否同意对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的评价?为什么?

(3)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什么趋势?

 

三、连线题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三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后乃谋臣献画(计策),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材料四(元行省)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

—钱穆《国史大纲》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分封制的影响,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

(2)据材料二,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的地方政治制度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有叛国”的原因。

(4)据材料四概括钱穆的主要观点。

(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

 

详细信息
32. 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

材料二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材料三关于鸦片战争这一事件,过去,英国史学家总以英国利益为中心来理解;我国史学家则从民族命运来思考;在当今文明史观认识下,人们又会有新的结论。

请回答:(1)材料一的言论与此后西方列强侵华之间有何关系?

(2)试对材料二马克思论述中的关键词进行解读

①“陈腐世界的代表”:;②“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

③“贱买贵卖的特权”:;④“对联式悲歌”:。

(3)材料三上述三个视角说明了什么道理?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