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河南省2017-2018学年高三第一学期周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中等

据甲骨文记载,商代认为“‘帝’是王的祖宗神,商王是‘帝’的嫡系子孙”。这反映了商代

A. 王权借神权加强统治

B. 按血缘亲疏分配权力

C. 权力向皇帝高度集中

D. 确立了“家天下”制度

 

详细信息
2. 难度:困难

春秋时代盛行盟誓活动,有周王与诸侯间的盟誓、诸侯间的盟誓,也有卿大夫间的盟誓。盟誓时往往举行庄严的仪式,杀牲歃血,宣读盟辞,并记录为盟书作为相互约束的依据。这主要反映

A. 分封制的仪式发生重大变化

B. 诸侯争霸战争受到有效遏制

C. 礼乐制与等级秩序得到维护

D. 宗法分封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第二次是刘邦的封建;第三次是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的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表明

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 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

C. 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

D. 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下列对这两大“政治”理解正确的是

A. 都属于地方制度,不利于中央集权

B. 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高度集权

C. 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D. 都顺应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评价中国古代政治:周以后的秦朝,虽然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的分封制;这种帝国结构一直持续到1912年最后一个皇帝被推翻时才告终。他强调

A. 中国一直传承秦创制的国家管理制度

B. 皇权专制对于政治统一的重要性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使政权稳定持久

D. 从秦到清中国政治制度缺乏变革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费正清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说:“……不管人们是否佩服秦的成就,但必须承认这个成就: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这个成就,并没有由反秦的农民起义造成的政权所转移,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这场革命

A. 调动了地方行政部门的积极性

B. 能避免君主专制下的决策失误

C. 创造了高度的物质和精神文明

D. 隐含着使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中国皇帝制度出现后,皇帝的居处称“行在所”,所用车马称“乘舆”。经皇帝批阅的文件称“御批”。皇帝有病称“不豫”。皇帝去世称“驾崩”,入葬的坟墓称“陵”。皇帝之印称“玺”。材料反映出

A. 皇帝专称减少了对皇权的限制

B. 皇帝制度顺应了当时历史潮流

C. 封建皇权随时代发展逐步强化

D. 封建皇帝在当时具有独特权威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秦统一六国后,“(六国)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此外,六国富豪被迁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秦始皇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 废除分封制    B. 增强地方权力

C. 加强中央集权    D. 打破世袭特权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西汉一代政区变化较大,汉初七国四十余郡,异姓七国分领二十余郡,景帝中元六年,郡四十三,王国二十五,武帝天汉以后,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这一变化说明

A. 郡国并行制实现了对地方有效管理

B. 汉中后期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

C. 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成效不大

D.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必然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有学者对“忠观念”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在汉代纂修的史书中,“忠观念”所占的比例为7.97%,宋代为15.89%,清代所修的《明史》中是22.71%,越往后世“忠”的频次越高。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 专制主义日益强化

B. 伦理教化逐步加强

C. 思想控制日趋严密

D. 史官思想日益僵化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两汉的统治者十分重视监察机构的建设,早在汉武帝时期,中央就设置了御史台、丞相司直、司隶校尉三大监察系统。这三大系统互不统率,权力交叉,各自为政。这反映出汉代

A. 君主专制统治发生明显异化

B. 侧重于中央政府的反腐建设

C. 监察制度具有多元制的特征

D. 地方官员贪污腐败的严重性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钱穆说:“布衣可以为公卿,公卿亦可为布衣。后一句话其实并不可信。官僚政治取代了世卿世禄制度,但它在某种程度上又保留了后者的一部分变形物。”这表明官僚政治

A. 通过阶层流动化解部分社会紧张    B. 并不排斥政治权利等级世袭制度

C. 仍存在荫子荫孙)子袭父爵的现象    D. 与世卿世禄制都有存在的合理性

 

详细信息
13. 难度:中等

李世民的儿子李恪亲王,打猎时伤害农民,被检察院(御史)柳范弹劾。李世民责备亲王府秘书长(长史)权万纪,责怪他未能规劝阻止,罪应处死。柳范说:“房玄龄还不能阻止陛下打猎,怎么能单单责备权万纪。”李世民大怒回宫,后发现自己理屈,马上再出来召见嘉勉,这反映出

A. 唐代监察机制完备

B. 君主个人素养影响集权体制的效果

C. 唐代谏议制度形成

D. 三省六部制下君主权力被有限制约

 

详细信息
14. 难度:困难

下诏分天下郡县为13州,每州置刺史1人,刺史每年巡查其辖下郡县,奉“六条问事”。“六条问事”中有四条是针对“二千石”的郡守、国(地方王国)相。这说明刺史制度重在

A. 完善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B. 解决诸侯王国问题

C. 消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察举选才之弊端

D. 加强对地方的治理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元代设立陕西行省,将一直属于巴蜀故地的汉中地区划入陕西行省,使汉中进入以西安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圈。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今汉中地区虽然仍保留一些蜀地旧俗,但其西北关中氛围也更加明显了。对以上材料解释最合理的是

A. 行政区划有利于增强行政区内的文化认同

B. 区域文化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重要原则

C. 区域内的文化趋同有利于行省制度的推行

D. 行省制度有利于扩大元朝的统治疆域

 

详细信息
16. 难度:简单

元朝开始实行行省制。元朝的行省不仅辖区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依据材料分析,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

A. 采用了传统的地方分权制度    B. 尽量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

C. 依据山川走势划分行省辖区    D. 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势力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公田变为私田

B. 铁犁牛耕的出现

C. 国家走向统一

D. 封建制度的确立

 

详细信息
18. 难度:中等

我国东南地区,江浙一带,在宋代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谚语,到了明清时期流传着“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这种变化反映了

A. 社会经济生产的转型

B.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 民间商业繁盛的局面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战国时期,郑国商人弦高贩卖畜牧产品,经常路过滑国到成周经商,需奔波数百里路。这说明当时

A. 较远距离的贩运活动已出现

B. 郑国鼓励民众从事商业

C. 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D. 官府加强了对商业的控制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宋代徽人有家规:“族中子弟不能读书,又无田可耕,势不得不从事商贾者,族众或提携之,或从亲友处推荐之,令有恒业,可以糊口。”这表明当时

A. 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

B. 徽州地区的商业发达

C. 血缘关系是徽商集团纽带

D. 重农抑商观念已经被打破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汉武帝时下诏规定:有工商业户籍的商人及其家属,都不能占有田地,有敢于违反法令而购买田地的,官府要没收他们的田地。此规定旨在

A. 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 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

C. 防止国有土地的流失

D. 抑制土地兼并的发生,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古代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载:“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这种思想在古代社会被广为接受。由此可知,古人认为(  )

A. 中医理论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B. 人具有超越自然的主体地位

C. 要掌握自然规律从而征服自然    D. 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详细信息
23. 难度:困难

有学者指出,儒家文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安详而有层次的社会……不像面积与中国等大的欧洲,一直四分五裂,国家居然有二三十个之多”。可见,该学者高度肯定儒家文化的

A. 民贵君轻观念

B. “大一统”观念

C. “君权神授”观念

D. “天人感应”观念

 

详细信息
24. 难度:困难

秦始皇曾采用战国时期阴阳家的终始五德说。该学说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秦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这实际上反映出,秦代采用终始五德说旨在

A. 宣扬以德治国

B. 辩护政治法统

C. 推动经济交流

D. 加强民族融合

 

详细信息
25. 难度:压轴

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吹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

A. “万物皆只有一个理”    B. “有理而后有气”

C. “宇宙便是吾心”    D.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宋代的婚俗中,娶妻不顾门第,直求资财的风气盛行,在通婚书上要写明男女家中财产状况,嫁娶论财的表现十分明显。在迎亲之前,男方要送花粉一类的东西催婚,女家要用帐幔、被褥之类的装点新房,称为铺房。以下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 反映了传统婚俗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B. 反映了儒家思想对婚姻的影响

C. 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D. 体现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27. 难度:困难

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材料二: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和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据材料二,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