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山东省济宁市2017级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左传》记载:(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这一事件反映的是

A武王克商

B平王东迁

C王室衰微

D诸侯争霸

 

详细信息
2. 难度:简单

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 宗法制

B. 郡县制

C. 君主专制

D. 中央集权制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据史书记载,秦朝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史籍称之曰“风霜之吏”。此官职应是

A. 御史大夫

B. 丞相

C. 太尉

D. 刺史

 

详细信息
4. 难度:中等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他,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上述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 描述了西周分封制的情况

B. 天子与诸侯都是宗族、姻亲关系

C. 诸侯有保护天子的义务

D. 当时常有诸侯“不朝”的现象

 

详细信息
5. 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以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的主张

A. 反对郡县制

B. 主张郡县制

C. 反对中央集权

D. 主张中央集权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文中的两个“制”分别是

A. 分封制和郡县制

B. 宗法制和郡县制

C. 分封制和皇帝制

D. 世袭制和行省制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公元2016年2月8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叫做“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成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 皇权至上和皇帝独尊

B. 神权与王权结合

C. 独断性和随意性

D. 中央集权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然而“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这说明

A. 分封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B. 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王权

C. 郡国并行有利于消除内乱

D. 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详细信息
9. 难度:中等

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  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A. 秦、唐、元

B. 汉、宋、明

C. 秦、元、清

D. 秦、唐、明

 

详细信息
10. 难度:简单

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军功授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A. 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B. 考试成绩——功绩——门第声望——品行才学

C. 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功绩

D. 功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详细信息
11. 难度:简单

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度

A. 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

B. 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

C. 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D. 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

 

详细信息
12. 难度:中等

公元前202年,刘邦击败项羽一统“天下”,称帝建立汉朝,遵循周朝宗法制的原则,他应立下面哪个孩子为太子,作为帝位的法定继承人?

选项

姓名

性别

年龄

生母姓名及身份

在诸子中的特点

A

刘肥

20岁

曹氏,刘邦反秦前在家乡的情妇

最年长且最贤能

B

刘元

12岁

吕雉,刘邦结发之妻,现封为皇后

人缘最好

C

刘盈

10岁

也是吕雉,同上行

柔弱善良

D

刘如意

3岁

戚懿,刘邦最受宠的妃子

最受父亲宠爱

 

 

A. A

B. B

C. C

D. D

 

详细信息
13. 难度:简单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对其评价错误的是

A是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B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直接行政管理

D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详细信息
14. 难度:中等

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以下各个朝代采取的措施中,不能起到有利于这一矛盾解决的是

A. 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等

B. 元代设置中书省,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C. 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D. 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以下关于明代内阁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在明初殿阁大学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明宣宗后地位日益提高是位居六部之上的中央决策机构对皇权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

D. ②③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下列关于清朝设置的军机处的特点,表述错误的是

A. 简:机构精简

B. 速:办事效率高

C. 开:决策的开放性强

D. 专:皇帝乾纲独断

 

详细信息
17. 难度:简单

内阁制度的创立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地方职能的健全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中国社会的进步

D君主专制的强化

 

详细信息
18. 难度:简单

《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材料反映了

A. 财产继承的原则

B. 宗法制的基本法则

C. 任人唯才的要求

D. 兄终弟及的传统

 

详细信息
19. 难度:简单

中国人总是作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亲族关系,对于辈分、男女性别和身份的区别很是敏感,从古代起,女儿都是嫁到别家去,儿子则是将媳妇娶进自己家里。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体现了宗法制等级森严及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特点

B.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权力的分配

C.宗法制的形成有利于宗族的团结及内部的稳定

D.体现了大宗和小宗的关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变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 从贵族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 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 从分权政治向集权政治转变

D.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详细信息
21. 难度:中等

隋唐时期在中央设中书省,元朝在中央也设中书省,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于

A. 前者仅为中央决策机构,后者还是管理部分地区的行政机构

B. 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

C. 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D. 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设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英国人杜麦斯在《中国札记》一书中,以近乎狂热的态度呼吁建立起一种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的竞争性的制度,从而提高英国行政官员的水平,并促进大英帝国的团结。杜麦斯的呼吁是有感于中国

A. 察举制的实行

B. 内阁大学士的选拔

C. 科举制的推行

D. 军机处的设置

 

详细信息
23. 难度:中等

明清政治制度的变革主要围绕

A皇权与外戚宦官的矛盾

B中央政权与边地民族的矛盾

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D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详细信息
24. 难度:简单

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明太祖罢除丞相职位,设内阁制

B. 内阁成员的权势和地位有过提高

C. 内阁正式成为统帅六部百司的机构

D. 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详细信息
25. 难度:简单

秦朝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

A. 世代世袭

B. 考试选拔

C. 地方推荐

D. 皇帝任免

 

详细信息
26. 难度:简单

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 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 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 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利牵制体系

D. 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详细信息
27. 难度:简单

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这反映出贾母

A. 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 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 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 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详细信息
28. 难度:简单

唐朝进一步完善了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古人曾用事无不总来形容三省六部中的某一部门的职权,这个部门是

A. 门下省

B. 中书省

C. 尚书省

D. 礼部和工部

 

详细信息
29. 难度:简单

某本古书上有这样的记载:“朕自临御以来,十有三年矣,中间图任大臣,期于辅弼,以臻至治……赖神发其奸,皆就殄灭。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据此,这位“朕”应该是

A秦始皇

B唐太宗

C明太祖

D明成祖

 

详细信息
30. 难度:简单

我国古代的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A. 专制皇权

B. 中央集权

C. 检察权力

D. 对农民的控制

 

详细信息
31. 难度:中等

英国的格雷斯顿曾这样评价鸦片战争:“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鸦片交易进行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支持英国对华发动正义的战争

B. 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

C. 未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

D. 反对中国的反侵略战争

 

详细信息
32. 难度:简单

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中外条约规定: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中“应缴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此条款侵害了中国的

A. 司法主权

B. 关税自主权

C. 领土主权

D. 内河航运权

 

详细信息
33. 难度:中等

在中国近代,下列哪一条约签订后出现了下图局面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天津条约》

D. 《辛丑条约》

 

详细信息
34. 难度:中等

下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A. 战役结束后清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B. 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

C. 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

D. 战役发生于八国联军侵华过程中

 

详细信息
35. 难度:简单

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后果是

A. 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

B. 设厂开矿、修建铁路

C.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列强共同宰割中国

 

详细信息
36. 难度:中等

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将永远地铭刻在中国人民心中。下列纪念碑或碑刻所承载的历史事件,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

A. 抵制西方资本主义

B. 反对外来侵略

C. 反对封建统治

D. 维护封建经济

 

详细信息
37. 难度:中等

这是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时期篇幅较大、流传很广的一段揭帖:“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挑铁道,把线砍,旋再破坏大轮船。……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下列对此揭帖主旨概括最完整准确的是

A. 反清灭洋

B. 反清复明

C. 杀尽洋人

D. 扶清灭洋

 

详细信息
38. 难度:中等

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于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

A. 否定其排外主义

B. 赞扬其反侵略精神

C. 既有赞扬又有否定

D. 全面赞扬与肯定

 

详细信息
39. 难度:中等

《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鸦片战争

C. 中日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

 

详细信息
40. 难度:中等

某年,《点石斋画报》载:“刘渊亭大帅……对众誓师,言辞慷慨……誓毕即统率黑旗精兵五营自台南直攻台北……。”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黄海海战

B. 抗日战争

C. 三元里抗英

D. 反割台斗争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41.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全国政务。《汉书·孔光传》引汉哀帝的话说:“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及或到)以治天下也。”《贞观政要·政体》记载唐太宗对此的看法是:“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不亡何待!”

材料二:黄佐《南雍志》引明太祖语:‘“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于是,(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1)依据材料一,指出汉唐统治者是如何看待丞相一职的?材料二反映明太祖又是如何看待丞相一职的?假如你生活北宋初期,你有幸考中并在中书门下省担任最高长官,你将会面临怎样的被分权的局面?

材料三

(2)图二与图一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较最主要差别是什么?

材料四两千多年来,不管封建王朝如何更迭,不管哪个民族掌握政权,这种政治制度和统治形式都一直延续下来。它既有助于打破民族间的隔阂和地区间的分裂割据状态;又有助于每个民族内部和不同民族之间的政治凝聚力的形成;也有助于大型工程的建设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这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有如百川归海、日益统一的政治基础。

——《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3)材料四中的“政治制度”是指什么制度?根据材料四概括这一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所起的作用。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