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指出:汉武帝“更喜欢儒家的是‘三纲五伦说’”;朱熹在后世影响最大的著作是《家礼》,并且在他及其他理学家的影响下,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劝孝文》《劝学文》《谕俗文》等。由此可见,南宋与西汉相比在“三纲五常”方面的最大区别在于( ) A.由服务于统治者到服务于民众 B.用理来论证其合理性 C.注重民族性格的培养 D.儒家伦理道德普及化、通俗化
|
2. 难度:困难 | |
中国“福文化”渊源深厚,每逢春节家家户户有在屋门、门相、窗户等醒目的地方贴“福”字的习俗,祈福盼福。下列“福”字写法的发展演变的主要原因在于 A. 汉字和书法艺术相伴而生 B. 中国书法艺术的日臻完善 C. 古代书写工具的发展变化 D. 经济和文化等交流的需要
|
3. 难度:简单 | |
在历史学习中学生要具备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对豆腐起源的探究中,你觉得最可信的是 A. 李时珍认为豆腐起源于西汉,因他是科学家,说法可信 B. 朱熹认为“豆腐本为淮南王术”,源于西汉。朱熹是大学问家,说法可信 C. 宋代《清异录》中首次提到制豆腐法,这证明宋代开始出现豆腐 D. 河南出土的东汉墓葬中有“豆腐作坊石刻”图,证明豆腐最晚出现在东汉
|
4. 难度:简单 | |
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的剧烈变动 B.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C. 统治者政策的引导 D.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
5. 难度:中等 | |
黄宗羲指出:“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发展商业,工商皆本 B. 治贫须与治愚相互结合 C. 整顿吏治,惩治腐败 D. 轻徭薄赋,以民为本
|
6. 难度:中等 | |
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一变化反映了 A. 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 B. 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 C.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 D. 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
|
7. 难度:压轴 | |
明朝后期士人谢肇淛在评价历史上的帝王时,写道:“大约圣贤之君,百不得一;中上之资,十不得一。庸者什九,纵者十五,世安得不乱乎?”这段话 A. 完全符合历史事实 B. 曲折地批判了现实政治 C. 完全违背历史事实 D. 放弃了成贤成圣的理想
|
8. 难度:中等 | |
明末李蛰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材料表明李蛰 A. 主张学以致用 B. 维护孔子权威 C. 反对迷信崇拜 D. 倡导自由平等
|
9. 难度:中等 | |
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了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林纾在《论古文之不宜废》一文中指出:“知腊丁(拉丁文,欧洲的古语)之不可废,则马班韩柳(司马迁、班固、韩愈、柳宗元)亦自有其不宜废者”。林纾反对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主要是基于 A. 传统文化的传承性 B. 语言发展的规律性 C. 中华文明的完整性 D. 中西文化的关联性
|
10. 难度:中等 | |
儒家是战国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学派之一,这一学派主张 A. “无为而治” B. 中央集权 C. “兼爱”“非攻” D. 以德治民
|
11. 难度:困难 | |
经济的异变与政治的异动都会引发社会思想的变化。明末清初的新儒学与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都属于这种思想变化。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 A. 都体现了新的社会阶层的诉求和对传统思想的批判 B. 都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C. 都崇尚贤人治国的开明君主统治模式 D. 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利益诉求
|
12. 难度:简单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二:夫蛮狄羌夷之名,专指残虐性情之民,……非谓本国而外,凡教化之国皆谓之“夷狄”也。……诚知乎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串古今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内之良朋,尚可称之曰“夷狄”乎?……呜呼,八荒以外,存而不论,乌知宇宙之大哉?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三: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变法通议》 材料四: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顾炎武的主要观点。写出一位与顾炎武同一时期、观点相近的知识分子,并概括其主要思想。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魏源认为“不能再称西方文明之国为蛮夷”,为此他提出了哪一著名观点? (3)材料三观点的持有者属于哪一政治派别?这一派别主张建立哪一政治体制? (4)据材料四与所学知识,陈独秀掀起的“以科学与人权并重”的运动指的是什么?1919年前陈独秀在这场运动中还有什么贡献?这场运动在当时所起的最主要影响是什么?
|
13. 难度:困难 | |||||||||
儒家思想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为早期儒学思想家的主张
材料二:朱熹所处的南宋时代,内忧外患,危机四伏,整个社会道德失落……朱熹认为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提出“谨守力行以践其实”。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格物才能穷其理。 材料三……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1)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共同思想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3)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观念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