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认为“周人制度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实质上说明了 A. 商周政治制度存在差异性 B.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C. 宗法制与礼制之间是因果关系 D. 周文化的稳定性与延续性
|
2. 难度:简单 | |
西方历史上女性继承王位者屡见不鲜,时至今日,英国、丹麦等国的国家元首依然是女王,但我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普遍排斥女性,遵循父系单系世系的原则。中西这种差异的主要成因是 A. 中国宗法制的传统 B. 欧洲女权至上的传统 C. 专制权力的强弱不同 D.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
3. 难度:中等 | |
《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 A. 秦、汉 B. 隋、唐 C. 宋、元 D. 明、清
|
4. 难度:中等 | |
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所谓“汉朝的革命”主要是指 A. “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 B. 血缘国家到地域国家的转变 C. 世卿世禄到选贤任能的转变 D. 分裂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变
|
5.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把先秦到秦汉的历史列为“方国一王国一帝国”“方国”就是活动在一定区域,以血缘为纽带牢固的部落集团)。这一变化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 A.最高统治者开始建立皇帝制 B.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形成 C.周边王朝完全臣服于秦汉王朝 D.中央王朝统治范围极大扩张
|
6. 难度:中等 | |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注:指分封制)、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的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不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是 A.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B. 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 C. 百家争鸣向儒学独尊转型 D. “公天下”转向“家天下”
|
7. 难度:简单 | |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 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 制度法令的统一 D. 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
8. 难度:简单 | |
唐代尚书省对各类文书的签发与检核有明确的日程规定:“凡内外百司所受之事,皆印其发日,为之程限,一日受,二日报。小事五日,中事十日大事二十日,狱案三十日,其急务者不与焉。”这一规定旨在 A. 加强君主专制 B. 减少中央行政决策的失误 C. 解决相权与君权的矛盾 D. 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
9. 难度:中等 | |
元朝打破了自魏晋以来三省分掌全国政务的惯例,实行“国之政本”的中书省一省制。对其作用表述有误的是 A. 有效避免“政出多门,不相统一” B. 有利于克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争权等弊端 C. 有效避免宰相专权,架空君主 D. 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
10. 难度:简单 | |
隋代以前地方长官可以自选僚属组成行政机构,但隋代以后“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由此可见,隋代 A. 实行了科举制度 B. 加强了君主专制 C.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三省六部制约皇权
|
11. 难度:中等 | |
《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说道:“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A. 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B. 内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C. 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 D. 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
|
12. 难度:中等 | |
某地边疆危机,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待兵部尽速调兵迎敌;另一方面责成户部迅速调度粮草。幕僚根据皇帝旨意,草拟诏书,直接送至兵部、户部等部门执行。这一现象应当发生在 A. 秦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
|
13. 难度:中等 | |||||||||||||||||||||||||
据郭宝钧《中国青铜器时代》统计,甲骨文字数分类如下表:
材料说明,殷商时代 A. 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B. 人类的自我认识已较深刻 C. 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 D. 小农经济是主要生产方式
|
14. 难度:简单 | |
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的利簋(guǐ),是目前所知西周最早的青铜器。簋底部铸有铭文,大意为:武王在甲子日早晨出兵伐商,经占卜和观星象,果然很快攻克商都。七日后战争结束,武王赐金(即铜)给一个名叫“利”的官员,为他的先祖铸造这尊青铜簋,以作纪念。该文物的出土,一定程度上说明 A. 武王伐纣有确切史实依据 B. 周代青铜器主要用于赏赐军功 C. 西周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D. 周王赏赐礼器以强化宗法制度
|
15.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认为,分封制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它的实行从内部和外部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那些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在周人对其亲族子弟及同盟者的分封中被包围、分解、隔绝、控制了。这种族群关系的重新组合 A. 有利于文明和文化的共同创造 B. 不利于原族群的进一步发展 C. 彻底地瓦解了原有的血缘关系 D. 完成了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
|
16. 难度:中等 | |
伊佩霞所著《剑桥插图中国史》中有这样的叙述,周初是最早由文献流传于后世的时期,《书经》是儒家经典的一种,书中包含了自建周以来的文献,这些文献把周克商描述为正义、高尚的武士对荒淫无道的君主及其谄媚之臣的胜利。该叙述一定程度上体现了 A. 周人对历史的真实看法 B. 儒家经典在周初已经成熟 C. 儒家学者否定了周克商是历史的进步 D. 周人注重寻找权利合法化的依据
|
17. 难度:中等 | |
史载夏王朝为当时各部落的盟主,只能以“封诸侯、建藩卫”进行统治。商承夏制,西周发展为全面的层层分封。当时已出现中央与地方的统属关系,有的都邑直属中央政权,有的都邑则由诸侯国管辖。《墨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反映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神权高于王权,王权与神权结合 B.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C.“传贤”制强化了君尊臣卑的等级秩序 D.以王权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
18. 难度:中等 | |
历史地图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观察所示两图,结合《西周的政体:中国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国家》所论述,周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而在统治中心渭河流域则几乎没有封侯情况。你认为其主要目的是 A. 监督商族残余势力 B. 防范诸侯坐大割据 C. 利于文化远播天下 D. 扩展王朝四周疆域
|
19. 难度:简单 | |
历史转型是个非常长期的曲折的复杂的历史过程,20世纪90年代历史学家唐德刚提出关于中国社会政治制度转型的理论——“历史三峡论”,他把先秦以来的中国政治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大的阶段。其中的“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B. 皇权和神权相结合 C. 家国同构 D. 思想统一和政治统一互动
|
20. 难度:简单 | |
柳宗元《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批评皇帝是“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以满足君主“一己之私”。以下对柳、黄二人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 柳宗元肯定帝制的合理性 B. 黄宗羲继承和发展了柳宗元的思想 C. 二人观点的内涵不同,都有其合理性 D. 两种观点恰好相反,后者正确
|
21. 难度:中等 | |
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 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B. 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C. 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 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
22.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A. 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 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 C. 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D. 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
23. 难度:中等 | |
《宋史.职官志一》:“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司谏、左正言,同掌规谏讽谕。凡朝政阙失,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下列结论较为合理的是 A. 谏官保证宋代政治清明 B. 谏官的设立不利专制皇权 C. 谏官的谏议减少了行政失误 D. 谏官种类繁多造成冗官
|
24. 难度:简单 | |
明人朱国桢在《皇明大政记》称,“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这反映出明代内阁( ) A.继承了之前宰相的全部职责 B.上升为中央一级的行政中枢 C.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军政大事 D.获得了“票拟”等决策大权
|
25. 难度:中等 | |
明朝《大诰》中规定:凡官吏违旨扰民,或相互勾结,陷害良民者,民众可“连名赴京状奏”,甚至可将害民官吏“绑缚赴京”。各地官府对于因之赴京状告者不得阻拦,否则官吏将受“族诛”。此规定的直接作用是 A. 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B. 完善官员监察体系 C. 预防地方割据出现 D. 利于规范官员行为
|
26. 难度:中等 | |||||||||||||||||||||||||
对下表中“大臣”职能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 专制皇权强化,阻碍社会发展 B. 政府机构臃肿,国家积贫积弱 C. 档案管理周密,文化日渐繁荣 D. 宰相分工明确,行政效率提高
|
27. 难度:简单 | |
“公平公正”、“有教无类”成为近年“中国梦”的重要内涵,社会文明程度取决于阳光能否照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这也是古今人民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之一。以下重要制度能较好体现以上理念的是 A. 按嫡庶身份分配政治权力 B. 按道德声望推举官员 C. 按门第出身决定官位高低 D. 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
28. 难度:简单 | |
“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这主要是因为明代 A. 官员晋升相对容易 B. 中枢机构设置调整 C. 科举选拔趋向严格 D.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
29. 难度:中等 | |
下列改革措施中,不属于梭伦改革内容的是 A. 让债务奴隶重获自由 B. 为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津贴 C. 组建陪审法庭 D. 限制第四等级公民的部分政治权利
|
30. 难度:中等 | |
苏格拉底说:“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用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他批评的是 A. 人民主权的虚假 B. 直接民主的泛滥 C. 轮番而治的弊端 D. 行政官员的腐败
|
31. 难度:简单 | |
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城邦的动物。”有四位同学对此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其中有错误的是 A. 这里的“人”是指“城邦”中的男子 B. 这里的“城邦”实际是指公民集团 C. 公民的公众形象代表他所在的城邦 D. 公民把城邦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
32. 难度:中等 | |
“雅典的全体公民都要出席公民大会,公民大会每月举行2-4次,解决城邦的一切重大事情。每个公民在公民大会中都有选举权,每个公民都有可能被选为议事会成员,每个公民都要轮流参加陪审法庭。”材料体现的雅典民主制的特点有 ①人民主权 ②分权制衡 ③轮番而治 ④直接民主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
33. 难度:中等 | |
雅典人认为:“在我们的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和宽恕的;但是在公家的事务中,我们是遵守法律的。这是因为这种法律使我们心悦诚服。”这段材料体现了雅典人的基本政治理念有: ①自由、宽恕 ②人民主权 ③法律至上 ④轮番而治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
34. 难度:简单 | |
一位与伯里克利同时代的人曾自豪地说:“假如你未见过雅典,你是个笨蛋;假如你见到雅典而不狂喜,你是一头蠢驴;假如你自愿把雅典抛弃,你是一头骆驼。”下列现象在这一时期才开始出现的是( ) A. 某公民因财产富余而提高了等级 B. 某官员因渎职被陶片放逐法放逐 C. 某公民被抽签选入五百人议事会 D. 某公民因参加政治活动领到津贴
|
35. 难度:中等 | |
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主要是指 A. 官员的职责经常变动并要受制于中央政府 B. 官员的任职地域经常变动 C. 官吏来源有一定社会性且由中央任免调遣 D. 所有官员完全听命于皇帝
|
36.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古代专制政体里,皇帝是一个巨大的权力之源,处在权力金字塔的顶端,可以监督任何部门和官员。除了皇帝之外,所有朝廷命官都由其“上级机关”加以监督,所以古代中国发展出了世所罕见的御史监察制度。秦汉时,御史的地位仍具有附属性,御史大夫虽与丞相及太尉并称“三公”,但实际职权是“掌监察,辅助丞相来监察一切政治设施。它是副丞相,依照汉代习惯,须做了御史大夫,才得升任为丞相”。后来御史机构渐渐独立,监察权慢慢脱离相权。中央发展了御史台、都察院、以及厂卫等特务机构,地方有巡按御史、督抚、按察司等,庞大的御史监察体系得以建立。至此,除了皇帝以外,从中央到地方所有官员都有其对应的“上级”监察官。 ——刘田玉《中西权力监督模式的演化和特征》 材料二雅典的权力制约机制体现在国家权力机关的设置上……从纵向上看,公民大会是权力的核心部分,其他机关均对公民大会负责并受公民大会直接制约,这是雅典民主制的本质之所在。从横向上看,行使国家立法、行政、司法、军事和宗教权力的各部门彼此之间分工明确、权力有限,是互相制约、力求平衡的关系 ——李勇《试论古希腊古罗马的权力制约机制及其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御史监察制度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说明雅典权力制约机制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雅典权力制约机制与中国古代御史监察制度有何不同。
|
37. 难度:中等 | |
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