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卷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 > 试卷信息
山西省忻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详细信息
1. 难度:简单

据《西周的政体:中国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国家》,周初所封诸候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而在统治中心渭河流域则几乎没有封侯情况。其主要目的是(   )

A.监督商族残余势力 B.防范诸侯坐大割据

C.利于文化远播天下 D.扩展王朝四周疆域

 

详细信息
2. 难度:中等

《管子·大匡》载:赋禄以粟,案田而税,二岁而税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岁饥不税。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            B.赋与税都是以田为征收对象

C.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D.改革赋税制度发展农工商业

 

详细信息
3. 难度:中等

太史公曰: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据此可知,司马迁 

A.意在赞扬屈原中和含蓄的文风

B.认为《离骚》与《诗经》创作手法一致

C.旨在消除汉赋虚辞滥说之风气

D.对自己竭诚尽忠的不幸遭遇而心怀感伤

 

详细信息
4. 难度:简单

日本学者在《宋代都市的发展》中说:“坊的制度——就是用墙把坊围起来,除了特定的高官外,不许向街路开门的制度——到了北宋末年就已经完全崩溃,庶人也可以任意面街造屋开门了。”对上述材料分析不正确的是

A北宋时期不再有坊市之间的界限

B这种变化适应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

C这反映了宋代政府不再对商业活动进行管理

D这说明宋代的商业活动不再有空间的限制

 

详细信息
5. 难度:困难

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陚予“公”“保”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也打破了“不许宦官识字”的惯例,并且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这表明

A. 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

B. 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

C. 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

D. 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

 

详细信息
6. 难度:中等

永乐九年(1411)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象,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禁令说明    

A.文化专制开始影响市民生活         B.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治国理念

C.明清时代君主专制走向反动          D.市民文化危及封建统治基础

 

详细信息
7. 难度:中等

明清时期,流入中国的日本白银约2亿两,流入的美洲白银约4亿两,其中经由马尼拉流入的及经由欧洲和美国流入的各约2亿两。当时大量白银的流动

A. 造成了中国小农经济的破产

B. 促成了亚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C. 冲击着中国政府的对外政策

D. 有力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扩展

 

详细信息
8. 难度:中等

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认为:“西学”为“西政、西艺、西史”等社

会科学,“西艺非要,西政为要。”这说明此时张之洞

A. 已转变为资产阶级维新派    B. 主张应放弃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C. 其思想在不断地与时俱进    D. 主张清政府应进行“预备立宪”

 

详细信息
9. 难度:简单

洋务运动时期,船务大臣黎兆棠说:“方今时势为古今一大变局,泰西创设机器以来,互相效法,以为非此不能自立。而机器之用,具有至理,必须考究于平日,若临时猝办,即无及矣。故当今急务,以开学馆、培人才为最。”材料说明

A. 部分官员开始探索政治体制上的变革

B. 近代教育的内容应该是传统儒家思想

C. 实行机器大生产成为多数国人的共识

D. 开办新式教育是应对时变的长远之计

 

详细信息
10. 难度:中等

1894年《申报》写到: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我正宜乘机惩戒日本,规覆琉球,乃可一劳永逸。在当时该认识

A. 正确分析了战争爆发时的形势

B. 高度肯定了洋务运动的作用

C. 反映了舆论界盲目自大的心态

D. 有利于国人坚定抗日的信心

 

详细信息
11. 难度:中等

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政府与列强谈判后颁布了一系列进出口的新税则,将进出口税分为了7.5%50%14级累进税率,打破了“值百抽五”的不分等级的旧税率。这种变化使中国

A. 民族工业得到了有效保护    B. 关税自主得到了实现

C. 基本掌握海关行政管理权    D. 政府财政大幅度增加

 

详细信息
12. 难度:压轴

19451019日,民盟与中共达成相互交换情报和资料的共识,民盟将给《新华日报》资料室另行抄送一份他们收集到的有关各地政治、军事情报及有关教育、文化、农民等的资料。同样,共产党也将《新华日报》刊发的有关资料送给民盟的报社。这说明

A. 统一战线是重要的斗争策略        B. 国民党发动内战不得人心

C. 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受到认可    D. 共产党也不具备和谈诚意

 

详细信息
13. 难度:压轴

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大幅度削减纸币的流通,以米、油、煤、面粉和棉布五种基本货物价格作为参照标准,对工人工资进行波动性调整。工人平均工资的数额不断变化,但实际购买力不会下降。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 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开展工业建设    B. 稳定物价和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

C. 应对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封锁    D. 团结城市工人反对国民党的统治

 

详细信息
14. 难度:压轴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让企图离间中苏关系的杜鲁门大失所望。 然而,对杜鲁门来说,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事情,最糟糕的事情是毛泽东决定清除美国在华的全部势力。中国这一举措

A.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B. 巩固了新中国的主权地位

C. 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僵局    D.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详细信息
15. 难度:中等

19615月,中央工作会议根据陈云的意见制定了《关于减少城市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九条办法》,规定在3年内减少城镇人口2000万以上,当年内减少1000万人。这说明

A. 中央决定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

B. “一五”计划的城镇化建设要求遭违背

C. 农业生产水平跟不上工业化进程

D. 中央对党的“左”倾错误进行调整

 

详细信息
16. 难度:中等

20161220日,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政府宣布与台湾断绝“外交”关系,台湾“邦交国”仅剩21个。2017年台湾当局另一个最为看重的“邦交国”巴拿马与中国建交,其“邦交国”仅剩20个。这表明

A. 台湾当局已经认可“一国两制”    B. 国际社会促进两岸和解

C. “一个中国”的国际认同度增加    D. 两岸关系面临新的挑战

 

详细信息
17. 难度:中等

曾有一项关于“如果离开互联网”的调查显示,有35.8%的人认为自己将“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办”,而聊天、看新闻、查询搜索资料、玩游戏、收邮件是网民主要的网络活动,离开网络的日子已不可想象了。上述材料反映了现代信息技术

A. 推动了人们工作效率的提高    B. 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C. 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    D. 给人们生活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详细信息
18. 难度:困难

古代雅典执政官伯利克里认为:“我们的政治制度,不是从我邻人的制度中模仿得来的。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模范,而不是我们模仿任何其他的人的。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下列各项能体现其观点的是

A. 公民大会向全体居民开放

B. 十将军委员会通过抽签选举产生

C. 雅典政治保障公民思想自由

D. 向参加城邦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详细信息
19. 难度:中等

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说: “一切权力都是从人民而来的。皇帝的命令何以有法律效力呢?因为皇帝的地位是人民给他的。官吏为什么有权力呢?因为官吏是人民选举出来的。”这反映了古代罗马

A. 蕴含着近代的法治观念    B. 继承了雅典的民主政治

C. 是人民主权思想的源头    D. 标志着人文主义的兴起

 

详细信息
20. 难度:中等

1584年,《论西方发现》一文中指出,殖民地即使不能直接找到黄金、白银,也肯定能给英国带来财富。新市场将大大刺激英国工业的发展,英国的雇佣机会将增多,许多流民将成为繁忙的工匠。据此可知

A. 殖民扩张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B. 工业革命急需广阔的海外市场

C. 殖民扩张给英国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D. 工业生产有利于殖民地人民就业

 

详细信息
21. 难度:困难

1932—1933年,苏联在国内出现严重饥荒的情况下仍然向国际市场出售了281万吨粮食。这样做的目的或后果是

A. 通过世界市场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B. 为了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C. 有助于缓解当时西方严重的经济危机    D. 有利于缓和与西方国家的紧张关系

 

详细信息
22. 难度:中等

19457月,工党领袖艾德礼出任英国首相,开始推行以经济计划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改革政策,先后使英格兰银行、煤矿、航空、电报和无线电通讯、运输、电力煤气和钢铁等行业实现了国有化。这反映出英国

A. 率先尝试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B. 工人阶级的政治理想得以实现

C. 公有制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    D. 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和创新

 

详细信息
23. 难度:困难

表格中所列的时间和事件,反映的主题

时间

事件

1500年

地理大发现

1600年

早期殖民扩张

1800年

近代工厂出现:改良蒸汽机推广

1900年

发电机、内燃机的创制与使用;垄断组织的形成

1950年

关贸总协定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2000年

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A. 人类社会由孤立分散走向整体世界的过程

B.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C. 工业文明进程中生产组织模式的发展变化

D. 展示资本主义发展全过程

 

详细信息
24. 难度:中等

2009311日,法国总统萨科齐宣布法国将重返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事一体化机构,降下了“戴高乐主义”外交理念最张扬的一面旗帜。“‘戴高乐主义’外交理念最张扬的一面旗帜”主要指

A. 拒绝马歇尔计划的经济援助

B. 维护美国在西方联盟中的霸权

C. 谋求政治上海独立和欧洲联合

D. 在西方大国中首先承认新中国

 

二、连线题
详细信息
25.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元璋推行严刑峻法,对大臣擅权、武将骄横给予最严厉的打击,所谓“以重典驭臣下”。明律简于唐律,严于宋律。又在明律之外,把案例编为《大诰》,颁给各级学校作为必读教材,以后又编了《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其序言说:“诸司敢不急公务而务私者,必穷搜其原,而置之重典。”所载都是惩治贪官污吏、地方豪强的重大刑事案件,其中凌迟、斩首、族诛的有几千条,弃市以下万余条,大都出于朱元璋亲自裁定。针对元季官吏贪冒、徇私灭公,他下决心严惩贪污,说:“此弊不革,欲成善政,终不可得”,于洪武二十五年编《醒贪简要录》,颁行天下,官吏贪脏六十两以上即枭首示众,再处以剥皮之刑。       

——据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工业革命把英国变成一个工业强国的同时,也让它遭受了严重泛滥的政治腐败。1872年,议会两次通过议案宣称贿买和威胁选民均属刑事犯罪,并于当年通过了《秘密投票法案》。1883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政府官员财产申报的法律,亦即被称为“阳光法案”的《净化选举、防止腐败法》。该法令规定了议会中议员选举费用的限额和对选举舞弊的刑罚,并规定如果官员个人财产与其正常收入之间存在差距,就必须作出解释和说明,如不能提供合法所得的证据,就会被认定为灰色收入,进而被治罪。该法案建立起的财产申报制度后来被许多国家所学习,“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好评,并且还拓宽了社会公众对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监督方式和监督途径”。

——据唐朗诗等《英国腐败治理经验:制度变迁的特征与时序》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明代整顿吏治和近代英国反腐举措的异同。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整顿吏治和近代英国反腐举措出现差异的政治根源。

 

详细信息
26.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整个漫长的16世纪,欧洲和东方都很落后,与19世纪的欧洲中心主义者相反,那时贫穷的欧洲总希望攀上东方、亚洲和中国这样的富亲戚,希望跟东方扯上关系。所以那个时期的欧洲反而是具备“世界”和“世界史”视野的,漫长的16世纪可以说是“西方急于与中国拉关系的历史”,那个时候西方人甚至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东方杂种”。

材料二从全球社会结构运动的视野来看,16世纪后期这种结构性的供求关系一旦形成就对于全球物质生产、环境生态以及社会发展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两条发展道路或两个世界之间的“大分流”也因此而形成:一条是亚洲式的,通过追求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市场的不断扩大来节约资本,从而以市场扩张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另一条是欧洲或西方式的,通过追求资本的利润率和资本的积累,形成不断变迁的世界“资本中心”外围的结构,并利用这个资本中心,对于广阔的外围和“边缘”加以排斥和剥削。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西方急于与中国拉关系”的原因及具体表现。

(2)依据材料二,分析“亚洲式”和“西方式”发展道路的特征,并概述两条道路对东西方发展产生的影响。

 

详细信息
27. 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兹查有三品街臣部头等顾问官翰林院编修张謇,创办江苏耀徐玻璃公司、上海轮步公司,集股一百万元以上。三品衔直隶候补道严义彬,创办浙江通久源轧花纺织厂,集股在八十万元以上。二品顶戴安徽候补道许鼎霖,创办江苏海丰面粉公司,集股在六十万元以上。四品衔候选州同楼景晖,创办浙江通惠公纺织公司。三品衔中书科中书顾钊,创办浙江和丰纺织公司。

——《光绪政要•实业》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晚清绅商与近代经济发展”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论述。

(注:绅商指既有功名职衔,同时又经营工商业的社会群体。材料中的张謇等人便是其杰出代表。)

 

详细信息
28. 难度:中等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启动经济改革计划。1932年8月,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制定的兵工整理计划,一方面,对全国的兵工厂提出了三个原则:对地处沿海的兵工厂进行迁移;对靠近前沿的兵工厂亦应迁移;其位置颇适于国防之地位的兵工厂则加以扩充。另一方面,“济南、金陵二厂,以国防上见地,固应移于安全地点,以因迁移而致绥靖所需的弹药减少供给起见,除必要者外,暂不迁移。”1935年4月,国民政府成立资源委员会,隶属于军事委员会,其主要任务就是创办与国防有关的工矿企业。1936年3月,资源委员会根据国防需要和可能的经济能力,拟定了一项重工业建设计划,预定于三年之内,在中部的湘、鄂、赣等内地建设与国防需要直接相关的重工业和矿业,奠定我国冶金、燃料、化学、机器及电器工业的基础。

——根据《抗战前国民政府经济备战的军事价值》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国民政府经济改革的主要活动和目的。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上述经济改革的背景和影响。

 

详细信息
29. 难度:中等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1﹣1945年,美国对苏联进行援助的数量惊人……这些物质总价值约为102亿美元。加上各种劳务费,如美国船只的运费,为苏联修理船只的费用,以及为苏联培训飞行员和海员以驾驶飞机和船舰等需要的费用,这些费用约为7亿美元。因此,美国对苏联的租借援助的总价值达到了109亿美元。……根据美国历史学家德怀特•杜蒙德估计,美国全部援助截止1945年底达到490.96125亿美元,其中对英联邦援助约307.53亿美元、苏联约111.41亿美元、法国23.77亿美元、中国13.35亿美元。

——摘编自丛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对苏联援助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美国对苏联援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苏援助政策的作用。

 

详细信息
30. 难度:中等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徐继畲(1795-1873年),在广东、福建做官多年,广泛搜集西方书籍,“于域外诸国地形时势”,1848年撰成《瀛寰志略》10卷,系统介绍世界史地知识。其中对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介绍尤为详细,对中国人很少了解的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也都有所记述。徐继畲还在书中对欧美民主政治制度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并给予称赞,“(米利坚合众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徐继畲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真正摆脱对世界认识的蒙昧状态,并对国人进行民主启蒙教育的人。他在书中称赞华盛顿“三尺剑取国而不私有”,“英吉利尤称其雄富强大”。史策说此书“张外夷之气焰,损中国之威灵”;李慈铭认为徐继畲“轻重失伦,尤伤国体”;曾国藩认为“颇张大英夷”。结果此书在天朝的命运就很不济了,受了20年的冷落。

                                       ——摘编自武力《中国发展道路》(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徐继畲《瀛寰志略》的进步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瀛寰志略》命运不济、受20年冷落的原因。

 

Copyright @ 2008-2013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