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中等 | |
史学界一般把哪一件事作为王位世袭制取代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的标志 A. 舜承尧位 B. 禹建夏朝 C. 禹死启继 D. 盘庚传弟
|
2. 难度:困难 | |
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书中的“封建制度”在大陆现行历史教材中的提法是 A. 分封制 B. 封建制度 C. 君主专制制度 D. 中央集权制度
|
3. 难度:中等 | |
山东素有“齐鲁之邦”之称,这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 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A. 鲁国的历史更为悠久 B. 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 C. 因孔子受到历代推崇 D. 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
|
4. 难度:简单 |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 A. 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 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 个人观念淡漠 D. 专制王权强大
|
5.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族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 A. “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 B. 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截然分开 C. 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 D. 形成了家国一体的社会架构
|
6. 难度:简单 | |
王国维说:“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特点是 A. 封建等级秩序森严 B. 中央集权尚未形成 C.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D. 政治与血缘相结合
|
7. 难度:中等 | |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这样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该政治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A. 权力高度集中 B. 浓厚的部族色彩 C. 秦始皇非常勤政 D. 严格的等级制度
|
8. 难度:中等 | |
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这个秦朝官员最有可能是 A. 丞相 B. 御史大夫 C. 太尉 D. 郡守
|
9. 难度:中等 | |
2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动4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0万人去修秦始皇陵,70万人去修阿房宫,50万人去戍五岭……这是西周天子难以办到的事。其直接原因在于秦朝与西周的 A. 生产工具的差异 B. 政治制度的差异 C. 社会观念的差异 D. 经济形态的差异
|
10.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 A.郡县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B.地方设郡县最先在秦朝推行 C.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 D.秦始皇是设郡、县的首倡者
|
11. 难度:简单 | |
秦朝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虽然仅仅有15个年头,但它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朝代。这是因为秦朝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 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④彻底废除了依据血缘关系世袭国家权力的承继制度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
12. 难度:中等 | |
西周的分封制和西汉初年的分封制 A. 都是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B. 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C. 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 D. 都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瓦解
|
13. 难度:中等 | |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这项措施的影响是 A. 解除了王国割据的物质基础 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C. 分封制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D. 王国取得较大的地方自主权
|
14. 难度:简单 | |
汉武帝统治时期,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当时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监察地方政治 B.管理地方行政 C.征收地方赋税 D.掌管地方军事
|
15. 难度:困难 | |
唐中宗曾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直接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唐代 A. 中书省和门下省形同虚设 B. 丞相权力得到空前强化 C. 三省制对皇权有一定约束 D. 严格执行集体决策机制
|
16. 难度:中等 | |
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 唐朝的门下省 B. 宋朝的枢密院 C. 明朝的内阁 D. 清朝的军机处
|
17. 难度:中等 | |
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 秦朝军功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 A. 军功——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 B. 考试成绩——军功——品行——门第声望 C. 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军功 D. 军功——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
18. 难度:中等 | ||||||||||
对下表
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准确的是 A. 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 B. 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 C. 察举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体现 D. 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
|
19. 难度:中等 | |
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A.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 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 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
|
20. 难度:中等 | |
以下是宋代确立的两条老规矩,这些老规矩所起的作用是( ) ◇老规矩一:“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 ◇老规矩二: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 A.开始建立古代监察制度 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C.杜绝了官吏的横征暴敛 D.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
21. 难度:中等 | |
有人评价说,宋朝一代,官员多如天上的星星;又有人说,宋朝一代,目不见官。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 北宋官员人浮于事 B. 北宋科举考试的发展 C. 北宋吸取了前代的教训 D. 北宋强化中央集权
|
22. 难度:中等 | |
隋唐时期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元朝也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它们之间的本质不同是 A. 机构性质 B. 历史影响 C. 职权范围 D. 设置目的
|
23. 难度:简单 | |
下图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行政区划的局部图,根据图中信息判断,该历史地图最有可能是哪一个朝代?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
24. 难度:简单 | |
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A. 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 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C. 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D. 设三省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
25. 难度:中等 | |
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行政机关的职权特点。据此推断该行政机关 A. 唐朝尚书省 B. 元朝中书省 C. 明朝内阁 D. 清朝军机处
|
26. 难度:中等 | |
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A. 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 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C. 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 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
27. 难度:中等 | |
北京故宫内某机构,其“职能原为承命拟旨,参与军务,后逐渐演变为全国政令的生源地和行政中心。”此机构的设置 A. 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 出现于康熙年间,以票拟形式参与军务 C. 取代前朝的三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 D. 与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形成三足鼎立
|
28. 难度:简单 | |
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过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称为“廷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材料表明清朝政治形态的特点是 A. 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 B. 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 C. 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 D. 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了中央官署
|
29. 难度:简单 | |
下列关于汉唐明清中枢的演变图例正确的是 A.御史台——内朝——军机处——内阁 B.内阁——中书省——内朝——军机处 C.内朝——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 D.丞相——三省六部——中书门下——内阁
|
30. 难度:中等 | |
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A. 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 强化君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C. 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 缓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
31. 难度:中等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摘自《旧唐书》 材料三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 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编者注:互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编自《皇明祖训》 (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的影响何在?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反映了唐末怎样的社会状况?后来宋太祖为改变这一状况采取了哪些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太祖所实施的举措并分析其主要原因。并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
|
32. 难度:中等 | |||||||||||
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阳嘉元年(东汉顺帝年号,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雄上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人,宣协风教。若其面墙(无真才实学),则无所施用。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请先诣公府,诸生试(考试)家法(经术),文吏课(考试)笺奏(章奏一类),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若有茂才(才学出众)异行(优异的品行),自可不拘年齿。”帝从之。于是班下郡国。 ——(唐)杜佑《通典》卷十三 材料二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数据来源于何怀宏《选举社会》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左雄改革察举制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改制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取代察举制的主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