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简单 | |
周公东征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兼制大下,立七十一国”。材料中的“封建”是指 A. 建立周朝 B. 分封诸侯国 C. 委任官职 D. 实行郡县制
|
2. 难度:简单 | |
《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 由此判断祝、蓟、陈的分封类型属于 A.功臣 B.先代贵族 C.王族子弟 D.姻亲
|
3. 难度:简单 | |
北京的四合院按“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序列安排。家长住在北房,即正房,它是全院中最高、面积最大的房屋,以基台柱石增加其高度。儿女子孙住在东西厢房。西厢房的高度及宽度,都比东厢房略矮小。这反映出居住具有 A.祖灵祟拜 B.等级礼仪 C.信仰习俗 D.安全舒适
|
4. 难度:简单 | |
4月5日,是中国传统的清明节,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主要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这可能与哪一政治制度关系密切 A.宗法制 B.分封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
5. 难度:中等 | |
《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从中可知西周时期 A. 推行嫡长子继承制 B. 实行森严的等级制 C. 经济繁荣交通发达 D. 形成皇权专制制度
|
6. 难度:简单 | |
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这样划分依据的角度是( ) A. 社会经济形态 B. 地方行政组织 C. 专制集权的程度 D. 生产力的发展阶段
|
7. 难度:中等 | |
甲骨文有以形表意的特征。下图中的“城”字中间的方形小框,表示城四周的城墙,表示城楼,为士兵守护之意;“邦”字下边的“田”字,代指疆域土地,上半部分的象形符号,是标示疆界范围的界标。从这两个字的结构和含义可以看出,“城邦”的含义和主要功能是 A. 一定区域范围内统治管理中心 B. 具有对外防御能力的军事基地 C. 强化农业生产为主的经济中心 D. 土地和军队是国家财富的来源
|
8. 难度:中等 | |
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贏政出生于一月,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又因“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征月”。这体现了 A. 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加强 B. 历法是为封建政府服务 C. 向社会宣扬君权神授观 D. 封建皇权至高无上
|
9. 难度:简单 | |
有学者认为“从政治意义上去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在该学者看来,这个时代应该是 A. 国家安定,民生改善 B. 文化繁荣,经济昌盛 C. 国家统一,中央集权 D. 国家强盛,疆域广阔
|
10. 难度:中等 | |
明代思想家李贽曾赞扬李斯推行郡县制的主张是“千古创论”。主要是因为郡县制有利于 A.加强中央集权 B.强化君主专制 C.减少决策失误 D.中央任命官员
|
11. 难度:简单 | |
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某学者在考证秦朝设郡的数目时,收集、使用了以下几类资料,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是( ) A、《汉书》的记载 B、 民间的传说 C、 史学家的论文 D、 出土的秦简的记述
|
12. 难度:中等 | |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因为有侯王,依靠祖先保佑,天下刚刚太平,如果再分封诸国,这是在制造战争啊,想求得天下的安宁,岂不难哉!”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得天下的安宁”的措施是( ) A. 焚书坑儒 B. 推行郡县制 C. 修长城 D. 统一文字
|
13. 难度:中等 | |
战国时期韩宣王置三川郡,以境内有河、雒、伊三川而得名。《史记·陈涉世家》记载,丞相李斯长男李由为三川守,守荥阳,吴广(农民起义军领袖)弗能下。当时的李由 A.虽由中央政府任命但有一定的自治权 B.是郡的行政长官但无权任免所辖县区的县令 C.在获得官职的同时也得到国家的封地 D.享有世袭的职权但必须完全听命于中央政府
|
14. 难度:简单 | |
人才的选拔与官吏的任命直接关系到政权的巩固,历史上选官和用官制度的变化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下列选官和用官制度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科举制 ②察举制 ③九品中正制 A. ①②③ B. ②①③ C. ①③② D. ②③①
|
15. 难度:中等 | |||||||||||||||||||
下表是根据赵翼《廿二史札记》整理而成,
此表反映的现象是( ) A. 西周:“封建亲戚” B. 秦朝:“独尊儒术” C. 西汉:“布衣将相” D. 隋唐:“金榜题名”
|
16. 难度:中等 | |
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 ) A. 都是中央集权制 B. 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C. 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实行 D. 都是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
|
17. 难度:简单 | |
杨阳主编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认为,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有一套完备的调节系统,如防止皇帝决策失误的“封驳”和“谏议”制度。下列属于“封驳”和“谏议”的机构的是 A. 隋朝中书省 B. 唐朝门下省 C. 明朝的内阁 D. 清朝的军机处
|
18. 难度:中等 | |
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 A.反对中央集权 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
|
19. 难度:简单 | |
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 A. 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 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C. 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D. 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
20. 难度:简单 | |
有人说,宋朝一代,官员多如天上银河里的星星;又有人说,宋朝一代,目不见官。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 北宋官员人浮于事 B. 北宋科举考试的发展 C. 北宋强化中央集权 D. 北宋吸取了前代的教训
|
21. 难度:简单 | |
中国今天有云南省.广东省等23个省,请问中国的行省制度始于:( ) A.秦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
22. 难度:简单 | |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 A.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 B.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 C.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D. “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
23. 难度:中等 | |
秦设郡县二级制,汉代设州郡县三级,唐代设道州县三级,宋代设路州县三级,元代设省路府州县五级,这一现象从制度设计目的的角度反映了 A.地方主动性能动性加强 B. 君主专制的强化 C.王朝疆域越来越辽阔 D. 中央集权加强的趋势
|
24. 难度:中等 | |
《宋史》中记载:“宋初,循隋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枢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 A. 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分掌军权与财权 B. 枢密院的设立,分割了宰相的权力 C. 加大各部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 D. 分割军队的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
|
25. 难度:中等 | |
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他指的制度应该是( ) A. 秦代的三公九卿制 B. 唐代的三省制 C. 元代的中书省制度 D. 明代的内阁制
|
26. 难度:简单 | |
明代大学士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从中看出明代的阁臣 A. 是位高权重的丞相 B. 是皇帝处理政事的助手 C. 完全剥夺六部的权力 D. 是明代祸乱的根源
|
27. 难度:简单 | |
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 ) 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 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
28. 难度:简单 | |
黄宗義在评价内阁制度时说:“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曰:不然。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吾以谓宰相之实,今之宫奴也。”由此可知 A. 内阁提高了行政效率 B. 内阁成员拥有决策权 C. 黄宗義肯定内阁制度 D. 内阁制度强化了专制皇权
|
29. 难度:中等 | |
利玛窦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但是如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明朝时 A. 内阁具有最终决策权 B. 政府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C. 君权受到相权的牵制 D. 国家统治的基础是贵族政治
|
30. 难度:中等 | |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清代宫廷剧《宰相刘罗锅》曾和它的这首主题歌一样风靡一时。但该剧的片名却犯了历史学上的一个常识性错误。根据你掌握的历史知识,你认为它所犯的错误应是 A. “罗锅”一词有辱刘墉人格 B. 片名与剧情名实不符 C. “宰相”称谓违背历史真实 D. 作品中的宰相不止刘墉一人
|
31.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国,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适地掌握之内,此其为得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中统、至元间……嫌外于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材料三:秦朝官僚机构示意图: 皇帝 ┌———————╂——————┐ 御史大夫 丞相 太尉 ┌ —— ┬ —— ┬ — ┬┴— ┌ —— ┬ —— ┬ ——┐— —┐ 奉常 郎中令 卫尉 廷尉 典客 宗正 治粟内史 少府 太仆 材料四: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省,中书省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五:“(明)太宗皇帝入继大统,首擢翰林编修,初建内阁于奉天门,简任翰林之臣七入其中,所职代言,属时更新,凡制造……咸属焉。” ——魏千志《明清史概论》 材料六: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薝曝杂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些政治制度?这些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共同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回答秦朝、隋唐、明朝、清朝的中枢权力机构各是什么? 中枢权力机构的发展演变有什么趋势?根据所学,请回答出除此之外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中还存在哪种趋势? (3)材料六中的机构的主要特点和作用是什么?它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
32. 难度:中等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黄河经常有淤塞河床,引起堤防溃决泛滥,造成大量生命与财产损失的可能……按理说来,有一个最好坐落于上游的中央集权才可以在黄河经常的威胁之下,给予应有的安全。饥荒时拒绝粮食之接济尤其可以成为战争的导火线……(各大国)所控制的资源能够在赈灾时发生确切的功效,所以在吞并的战争中也得到广泛的支持。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民族的威胁已相当严重,这时已有将北方几个小国家所筑土壁结合起来构成一座相连的城塞之必要,这项工程终于使秦始皇在历史上名传千古。所以这种局势的展开也指出中国即使在国防上也要中央集权。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 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髄,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義《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分析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时代必然性。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单说明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看待中央集权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