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难度:困难 | |||||||||||||||||||
阅读《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分布表》。从中得出的正确信息有
①分封的主要对象是功臣 ②同姓诸侯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 ③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 ④西周政治贵族色彩浓厚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
2. 难度:中等 | |
《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王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材料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的信息包括 ①分封制 ②宗法制 ③世袭制 ④等级制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
3. 难度:简单 | |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反映在周朝政治中 A.周天子对地方进行垂直统治 B.主要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C.周公开创了分封制 D.先后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王
|
4. 难度:中等 | |
《中国太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这说明宗法制( ) A.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 B.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 C.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 D.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
5. 难度:中等 | |
《史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楚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上述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A.鼎是王权的象征 B.周天子对王国控制松驰 C.西周诸侯国强盛 D.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
|
6. 难度:困难 | |
《史记》记载:(秦始皇)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根据材料信息表明 ①体现了韩非子的思想 ②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③皇帝行踪神秘化,维护皇帝的独尊地位 ④要加强君主专制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
7. 难度:中等 | |
秦朝统一后,为革除东周以来的政治弊端所采取的重要决策是 A. 建立皇帝制度 B. 确立三公九卿制 C. 在全国实行郡县制 D. 用法家思想治国
|
8. 难度:简单 | |
春秋时期,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这突出表明春秋时 A. 世卿世禄的分封关系受到冲击 B. 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C. 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想风行 D. 以郡县为地方行政区划的中央集权制形成
|
9. 难度:中等 | |
分封制和郡县制是中国重要的行政管理制度。下列关于这两种制度表述最为恰当的是 A. 都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长官都由最高统治者任免 B. 都突出了最高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强化了最高统治者的权力 C. 都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但长官的出任方式不同 D. 都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
10. 难度:中等 | |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用这样的话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该政治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A. 秦始皇非常勤政 B. 浓厚的部族色彩 C. 权力高度集中 D. 严格的等级制度
|
11. 难度:简单 | |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 家国一体,君权至上 C.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
12. 难度:简单 | |
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此大臣主张 实行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中央集权制 D. 皇帝制
|
13. 难度:简单 | |
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A. 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B. 颁布“推恩令” C. 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D. 颁布“附益之法”
|
14. 难度:困难 | |
《汉书》载:“偃说上日:‘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这一记载反映出汉初统治者 A. 推行郡国并行制 B. 削弱相权 C. 加强中央集权 D. 解决土地兼并
|
15. 难度:中等 | |
有学者研究发现,宋代经常出现县官职位空缺,无人愿意履职的现象,即使在江南富庶之地也同样如此。出现这一现象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A. 中央集权过度,地方权力削弱 B. 文化教育落后,官僚人才缺乏 C. 商品经济发达,弃官从商普遍 D. 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弃北趋南
|
16. 难度:简单 | |
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 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 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 降低武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 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
17. 难度:中等 | |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以下各项不属于这一转型时期特征的是 A.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 神权政治向世俗政治转变 C. 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变 D. 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变
|
18. 难度:中等 | |
历史信息浩如烟海,多种多样。有效获取和正确解读历史信息,是研习历史的重要前提。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周有天下,裂土四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然而降于夷王(周第九代君主),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秘宇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矣。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天下乖,无君君之心……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 【材料二】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断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也。 【材料三】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郡国之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柳宗元《封建论》 (1)材料一中“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指什么? (2)材料二中作者对秦亡的分析是否正确?为什么? (3)材料三中汉“矫秦之枉,徇周之制”指什么?导致了什么后果?后来又如何解决的?
|